郭敏
摘要: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年齡較小,因此心理問題的自我排解和疏導能力較弱,對于部分后進生來說,常常因為學習成績不夠理想而逐漸對學習產生排斥和厭煩的情緒,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以及學生個人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導致后進生出現心理障礙的原因,然后探究了消除后進生心理障礙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后進生;心理障礙;有效措施
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就是教育和人才的培養,這也是國家或民族文明發展以及對國民素質進行評價的重要前提。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得到了全面的落實和普及,但是在鄉鎮小學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無法有效照顧到的群體,這也導致學校后進學生出現了多種心理障礙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一、后進生出現心理障礙的原因
首先,從學校層面進行分析,大多數學校的教師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成績以及學校的整體升學率,在這一因素的影響下,學校教師往往更加關注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因此對后進生的培養工作有所忽略,對其關注度降低,不利于發現后進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就不能夠及時解決后進學生心理障礙;從學生家庭層面進行分析,一方面,很多孩子都屬于留守兒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父母離異;從另一方面來說,部分學生家長存在比較強烈的“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意愿,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最后,從社會層面進行分析,現階段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較高,非常看重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但是因為后進生的學習能力較差,長時間無法進行學習成績的提升,再加上來自學校和家長的壓力,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自信心,進而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和心理障礙,變得排斥學習和恐懼學習[1]。
二、消除后進生心理障礙的有效措施
(一)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
對于學校來說,其最終教育目標應該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不能夠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品質好壞以及行為品格的唯一指標。小學學生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學校在建設發展以及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應該保護學生的這種“天性”,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和成長氛圍,在游戲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儲備,消除后進學生對學習的緊張感和恐懼感。同時,學校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通過文化的傳播,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悟學習的魅力,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學校應該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懷與關心,從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去幫助他們,讓他們的心理能保持健康[2]。
(二)重點關注后進生的心理發展
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是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其最重要的是帶給學生全面的教育和引導,從思想、行為以及品格等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教書育人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把握平等這一重要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于心理有障礙的后進學生,教師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定期與這些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交流之中了解留守兒童內心的困惑和問題,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在班級建設中,教師應該有意引導后進學生融入到班集體中,通過感受班級的凝聚力從而促使其逐漸敞開心扉。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進行簡單問題的提問,并且要求后進生進行回答,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及時進行鼓勵,增強其學習自信心,并且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
(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工作
因為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并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引導工作。對于小學生的教育來說,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工作和任務,同時需要社會、家庭以及網絡的共同配合[3]。學校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就學生培養方面達成一致,共同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以及電話溝通等形式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家中以及社會中的行為表現;其次,利用微信群或QQ群等網絡平臺,教師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與家長共同確定對學生的心理指導方案,若是學生在學校、家庭或者社會中出現心理上的障礙,也能夠及時利用這些平臺進行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心理障礙問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對于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其最終目的不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不能夠過分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從學校層面來看,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成長氛圍,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重點關注后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同時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激勵后進學生的學習心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東梅,蘇勇.后進生的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
[2]孫德錫,朱艷芳.如何消除后進生的心理障礙[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95.
[3]高君芬.后進生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