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美


摘 要:中國竹刻藝術源遠流長,表現手法多樣。人們喜歡把竹制作成文具、楹聯、瓶盒、扇骨等等,然后在上面雕刻各種紋飾,雕刻成自己想要的精美竹藝品。竹刻藝術的產生,使得中國文化藝術增光添彩,本文以寶慶竹刻為例,探究邵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寶慶竹刻藝術的制作與研究。
關鍵詞:博物館館藏;竹刻;器物制作
竹刻也稱竹雕,古玩收藏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竹刻雕竹也”。其手法與書畫相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言簡意賅,卻頗為精妙,為近年文人雅士及收藏者的青睞。
1 寶慶竹刻文化淵源及制作程序
寶慶氣候溫和溫潤,盛產楠竹,是中國竹文化發源地之一。寶慶竹刻所使用的竹材大部分取自楠竹,寶慶竹刻藝人善于利用竹子的每一個部位,并遵循它們的特性,將其制作成竹藝品,寶慶竹刻可以分為竹青雕刻、竹根雕刻、竹簧雕刻三大部分。
寶慶竹刻約始于明朝中期,清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是寶慶竹刻發展的頂峰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及高科技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統工藝因其制作復雜,費時費力,經濟效益低下,傳統工藝逐漸面臨被淘汰的境況。20世紀90年代,寶慶竹刻陷入困境,邵陽幾家竹藝廠全部破產倒閉,寶慶竹刻處于瀕臨絕境的狀況。著名文博專家胡彬彬教授撰寫寶慶竹刻第一部專著《寶慶竹刻》一書,奠定了寶慶竹刻理論知識基礎,引起廣大竹藝愛好者的關注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寶慶竹刻藝人不斷摸索創新,引進噴漆工藝克服竹簧產品易臟的缺點,利用藥物處理增強產品防蟲防霉的性能,雕刻技法不斷創新,計有穿雕、浮雕、皮雕、電繪、壓燙、腐蝕、鏤空、著色等類,特別是電繪的發明,解決了竹雕難以表現油畫、素描、寫意國畫的問題。寶慶竹刻特點是陰紋素刻,其刀法主要有雙刀、排刀、劃刀、和顫刀。隨著高科技的發達,著名竹刻藝人把版畫的表現手法同竹刻的傳統技藝相結合起來,雕刻大型藝術竹刻,使竹藝技法有新的突破。2006年寶慶竹刻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名錄,使得寶慶竹刻藝術有了新的發展歷程。
2 以邵陽市博物館館藏為例
制作竹刻工藝復雜,要雕刻出一幅好的作品,器型制胚是竹刻工藝中的重要工序。以此幅屏桌為例,雕刻一副竹簧屏桌,選材尤為重要,要選用竹竿莖圓且大的楠竹制作,竹竿直徑越大,竹簧面積就越大,也便于日后的取簧與加工。一般選取直徑為10厘米左右的楠竹,兩個竹節的間距越長則越佳。竹竿莖表面一定要十分光滑,表面越光滑,竹簧的內壁也越光滑。取好材后,然后將竹子去青去節,剝削取出竹簧;經過刮、刨、壓、碾、鋸、煮、曬、粘、捆等十幾道工序,然后將其平貼在木胎或竹胎上,拋光打磨成型,采取線刻的方式進行雕刻,其刀法靈活多變,刀痕有深有淺,有光有毛,根據題材內容雕刻出精美的圖畫。寶慶竹刻題材內容一般為書法、山水、人物、飛禽、走獸、庭院或者文學故事等等。
2.1 陳運德捐贈的“民國朱曉明竹刻硯屏”
2018年,愛好文物收藏的陳運德將此幅屏桌免費捐贈給邵陽市博物館,目前為邵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作者為竹藝專家朱曉明,朱曉明又稱昭陵君子,出生于竹刻世家,邵陽人。1942年雕刻出此屏桌,屏桌厚1公分,寬9公分,高26公分,此幅屏桌是以《紅樓夢》人物故事為題材,第七十六回“凹晶館聯詩悲寂寞”、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撫琴悲往事”、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第七十八回“癡公子杜撰芙蓉誄”。主要以人物、山水、樹木、涼亭、紅樓夢故事內容為題材,采取傳統陰刻的方式在竹簧屏上雕刻,展示寶慶竹刻藝術豐富多彩、逼真。
2.2 陳湘舟捐贈的“曾劍潭竹雕筆筒”
曾劍潭、寶慶竹刻第一傳承人,自幼愛好竹藝,12歲師從寶慶著名竹刻大師王民生。他的主要作品有《雄觀滄海》、翻簧竹刻,現藏于莫斯科藝術博物館。《富貴牡丹 雙鳳朝陽》翻簧圓形鏤空雕,1958年獲全國首屆工藝美術作品一等獎。《竹雕扁盒》《瀟湘八景》《洞庭岳陽樓》《楠竹衡陽》《韶山銀河》《青山不老松》等等。竹節橢圓筆筒長軸9.5厘米,短軸7.2厘米,高14厘米,重218.6克,利用竹節之態,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口徑,下部為底座,中部為竹葉鳥語圖,竹雕筆筒簡潔大方,利用楠竹自身之態,采用陽刻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方法,工藝簡潔大方,刻工嫻熟精湛。
3 邵陽市博物館寶慶竹刻的研究價值。
竹刻的收藏,見證了寶慶竹刻的發展歷程,寶慶竹刻工藝復雜,經過選材、取材、防腐處理、打磨粗胚、繪制圖案、雕刻、使用刀法、修光、打磨、上蠟、出品。每一件竹刻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對于寶慶竹刻的幾個門類,青(肌)雕刻、竹簧雕刻、竹根雕刻和竹烙雕刻的技藝,寶慶竹刻藝人一直在改進。藝人們不斷加強技藝水平,學習、融納、采取美術藝術的優點,不斷提高,使得寶慶竹刻更加精致,更加美觀。在工藝制作上:寶慶竹刻開發了異形造型,高溫壓制等新技術,引進噴漆工藝,克服竹簧易臟的缺點,利用藥物處理的方法增強產品防蟲防霉的性能,解決了竹簧器難以久收藏,易霉易裂的弊端,解決了多塊簧片拼接難以處理的問題,從而改變竹簧器只能制作小型器物的局限性,使竹簧作品向大型化發展,大大豐富了竹簧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