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蘇琪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游戲的主體應是幼兒,游戲的環境和材料都應由幼兒自己確定。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看待幼兒的游戲自主權并“退位”,適時適當地介入,為幼兒的主動學習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活動的主人。
何謂“真游戲”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可見,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決定了游戲在幼兒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游戲是指行為主體在消遣性活動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滿足。在游戲活動中,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身心得到了滿足,同時認知能力、社會能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自由、自發和自主是游戲的本質特征。這三個關鍵詞不難理解,但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創設哪些區域、各區域的空間布局大多由教師設置,各區域材料的投放多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準備的,甚至連各種材料的玩法都是教師預設的,有些教師在游戲過程中還會過度指導。這些行為剝奪了幼兒自主游戲的權利,看似在游戲卻并沒有產生游戲的學習效應,不利于幼兒探索、發現、解決問題和與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可謂“假游戲”。那么,在課程游戲化理念引領下教師該如何“退位”,才能把“真游戲”還給幼兒,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從小班游戲環境、游戲材料和游戲指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教育觀在課程游戲化項目踐行過程中的轉變。
“真游戲”哪里來
(一)游戲環境——我的地盤我做主
幼兒是獨立的個體,應有主動活動、自由活動和充分活動的機會和權利。游戲是最符合幼兒天性的,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能夠獲得身體和精神上的放松。教師首先要尊重幼兒,把他們看作是獨立的個體、活動的主體,讓他們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其次教師應該營造自由、寬松的游戲氛圍,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幼兒自主游戲。可是如何營造呢?雖然我知道閱讀區要有令人放松、舒適就座的地方(例如枕頭、豆袋椅、吊床、靠墊或沙發),有柔軟的地毯,可是教室空間有限,添置的墊子或沙發應該擺放在哪里呢?我們最終把目光投放在了茶水桶上。首先我們把茶水桶上方的作品裝訂起來,作為過程性材料投放在閱讀區,供幼兒翻閱。接著,我們把點心流程圖移到茶水桶上方。最后,我們把點心插卡做成可移動的,在自主點心時放置于不影響幼兒游戲的任意位置,結束了則收起來。這樣,添置的墊子就可以鋪在旁邊,閱讀區也變得更大、更舒服了。
(二)游戲材料——我的玩樂我做主
游戲教學主要是通過操作材料在實現其娛樂功能的同時實現它的教育功能。游戲材料的投放影響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同時幼兒也會根據游戲需要選擇如何操作材料。因此,投放豐富的、不同層次的材料影響著幼兒游戲水平的發展,進而影響幼兒認知能力、社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小班幼兒仍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考慮到他們的游戲水平有限,開學初期我們主要投放了一些仿真材料。剛開始幾天幼兒興趣濃厚,娃娃家常常爆滿,可是一周后娃娃家逐漸冷清,幼兒的興趣開始降低。很多幼兒的想象力水平提高了,他們的想象漫無邊際。仿真食品或用具這類高結構化的材料作用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幼兒多方面的游戲需求。于是,我開始考慮提供一些非結構化材料,希望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嘗試以物代物。
(三)游戲指導——我的學習我做主
教師介入幼兒的游戲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有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如果教師以一種敏感的、支持的方式與幼兒互動,那么教師的介入就能提高游戲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對游戲進行操縱控制,提供太多的結構性限制,或為達到教學目的而打斷游戲,那么通常就會破壞游戲。所以并非介入越多就會有利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過度干預只會打消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教師要學會觀察與等待,通過用心觀察,了解幼兒的游戲水平和需要,進而有效介入游戲,切實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游戲對幼兒學習與
發展的重要意義
幼兒的學習是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傳授知識的過程。在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發、全身心地投入活動,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主動學習。教師應“退位”,學會傾聽幼兒內心的想法與建議,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尊重幼兒,滿足他們的合理建議,創設寬松、溫馨、和諧的游戲環境,投放適宜的材料,細心觀察、有效指導,做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新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