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悅
協作式的教與學在班本活動中具有一定的體現也有其促進活動發展的作用。本園的部分活動正逐漸從傳統的以老師預設、老師為主導的形式過渡為老師與幼兒合作、以幼兒興趣特點等為基礎的班本活動形式。疫情后開學時,家長不進園導致部分幼兒找不到自己的班級,由此組織的大三班“巧手繪新家——地圖探秘之旅”活動是幼兒園的一個典型班本活動案例。
協作式教學——班本活動設立
的基礎與實施的長效推進器
(一)協作式教學推進活動主題與目標的確立
班本活動創設的根本目的是讓幼兒與老師通過學習獲得一定的發展。活動中學習的主體是幼兒和老師,幼兒與老師的多向學習是班本活動設立的根本目的,是活動建構的結構性基礎。班本活動是建立在班級老師和一定數量幼兒基礎上的活動,具有集體性的特點。老師根據幼兒的特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素材,引導幼兒與幼兒之間產生無意識協作學習。
(二)協作式教學助力活動有效實施
1.師幼協作,共同成長。師幼協作在班本活動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老師引導幼兒朝著動態的活動目標前進,另一個方面是老師與幼兒協作成長、學習。
案例:我們搬新家了,幼兒園這么大,怎么記得住?
第一次的參觀活動,幼兒對新幼兒園的環境有了初步的認識,回到教室后好幾個小朋友提出幼兒園太大了,已經忘記滑滑梯在幼兒園里的什么位置了?我為難地說:“是啊幼兒園這么大,我們怎么能記得下來呢?”幼兒聽了后,有的說拿相機把幼兒園拍下來,有的說用相機拍看不到幼兒園的每個角落,應該用航拍器拍,能看得更清楚……本案例中老師在活動中提出了關鍵問題,引起了幼兒的討論。幼兒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值得老師學習的。開展優秀的班本活動需要老師學習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根據活動不斷吸收與活動主題相關的知識。老師與幼兒一同討論總結,本質上也是協作學習的過程。
2.幼幼協作是活動的核心。班本活動中的幼幼協作并非只是幼兒參與的協作,而是在老師引導下體現的以幼兒為主體的幼兒間的協作,幼兒圍繞主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協作完成目標。
案例:設計圖紙之繪制草圖
參觀了新幼兒園后,康康提出幼兒園好大,我記不住,我可以和朋友一起畫地圖嗎?朱朱說:“我最想畫大班的地圖,這里我最熟悉!”唐唐說:“幼兒園里有小班、中班、大班,我們可以每人畫一個。”西西說:“我們上次六一看動畫片用的是投票的方式,我覺得這個也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最終幼兒根據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以及外部環境自由選擇分組,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繪制整體構造的草圖。本案例中幼兒討論應該如何繪制地圖、從哪方面入手等問題,提出了自己在活動中的需求、對問題的建議。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協作不僅促進了活動的順利開展,還促進了幼兒自身的發展。
協作式反思——班本活動
拓展的有力保障
(一)協作式反思與班本活動拓展、開發
協作式反思體現在老師引導幼兒進行現階段活動內容的反思,以期讓幼兒獲得一定的經驗。老師從幼兒的話語、動作中獲得幼兒對現有活動的認知、情感狀況等反饋,進而反思活動計劃的適宜性,對活動進行拓展、終止或開始另外主題的活動。
案例:從這個地圖上看,你怎么知道這里是大班?
經過兩個星期繪制地圖的活動,幼兒園的地圖已經完成,但還沒有將地圖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為了讓更多的幼兒學會使用地圖,我故意大聲地說:“地圖怎么好像少了一張啊?我們大班的地圖呢?”這一問引起了全班幼兒的關注,都過來翻動地圖:“老師,不是在這里嗎?”,我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個幼兒回答:“你看這是萬能工匠,這是攀巖墻,所以是大班的地圖呀。”接著我又提出“我怎么記得一樓大廳也是萬能工匠呢?”幼兒回答說:“老師你記錯啦!不信你去看看!”我回答:“好啊,那我們帶著地圖去看看你們畫的對不對!”在案例中老師通過第一個關鍵問題的提問了解幼兒現階段對相關內容的認知水平,通過第二個關鍵問題引導幼兒關注地圖與實際的聯系。老師獲取幼兒認知水平的信息后對現有活動進行反思,并結合之前預設的內容作出下一階段活動方式的安排,引導幼兒通過實際參觀驗證地圖。
(二)協作式反思與老師的能力提升
老師在活動中處于主要引導位置,在活動的開始、活動的過程中以及活動結束后都能從與幼兒、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反思中獲得成長。所以活動結束后,其他老師也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參與活動的老師提出評價、交流不同的教學方法等。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乘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