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城,我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標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多年來,由于長城分布區域廣、數量大和保護人員缺少、監管不全面等歷史欠賬客觀因素制約,長城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保護工作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對長城保護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分析,并以嘉峪關市長城保護為例,對長城文物本體安全、賦存環境、本體病害等方面運用的常規監測、病害預防治理、安全防護等保護方式進行探索,探討長城保護工作中的有效方式,為開展長城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長城;保護現狀;嘉峪關;保護方式
長城,我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自春秋戰國至明末,歷經2000多年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的持續營建,現為我國乃至全世界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具有線性特征的軍事防御體系遺產,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標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當前,長城保護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保護工作刻不容緩。運用科學合理的工作方式對長城進行全方位保護管理,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從根本上遏制對長城的破壞,使長城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獲得有效保護和延續,將是長城保護管理機構和工作者的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和使命。
1 長城保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歷代長城總長度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于長城分布區域廣、數量大、賦存環境復雜和保護人員缺少、監管不全面等歷史客觀因素制約,全國長城本體保存現狀較好的點段約占總數的12.3%,保存現狀一般的點段約占總數的18.1%,保存現狀較差的點段約占總數的18.4%,保存現狀差的點段約占總數的27.1%,消失的點段約占總數的24.1%。
以上數據顯示,長城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目前,長城仍然面臨本體病害發育侵蝕,外界安全威脅因素影響,保護管理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其影響因素分析有以下幾點:
1.1 長城賦存的周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
長城周邊的自然環境是長城存在的賦存載體。在長城修建之初,就充分依賴崇山峻嶺、山地丘陵、草原濕地、戈壁沙漠等自然地理和地形條件修筑了不同功能的長城。千百年來,長城周邊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成為長城本體病害形成、發育的助推劑和外界安全威脅因素,長城沿線自然狀況的不同影響著長城的生存狀況,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長城沿線的生態環境敏感而脆弱。使長城的保存狀況走向惡化,保護管理難度也在加大。
1.2 長城保護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我國文物保護管理體制實行“屬地管理”原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文物保護工作的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文物保護工作。對于長城這類分布區域廣泛的超大型的線性文化遺產,跨省域、市縣區分布,日常監測和維護是長城保護工作中最基本和主要的職責。而長城保護管理機構的缺失和不健全是長期以來影響長城保護工作的主要問題。據相關部門統計,截止2016年,全國21196.18千米長城沿線的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97個地級市,404個縣(區、市)中,除文物行政部門外,設置和指定負責長城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機構僅有485個,長城專門管理機構僅43個,占比僅為8.9%1。這意味著長城沿線的很多地區沒有專門的長城保護管理機構,嚴重制約著長城的保護管理,長城監管不能全面有效覆蓋。
1.3 長城保護方式簡單
長城是跨越多個行政區域的不可移動文物,點多、線長、面廣,區縣一級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代表地方政府行使管理長城的職能。從目前各地長城保護管理隊伍來看,有各級政府文物部門、政府派出機構,也有旅游企業、鄉鎮村甚至個人。保護管理隊伍成分復雜多樣,保護人員專業化水平較低,各單位保護管理長城的出發點、目的也不同,其管理方式、效果也大相徑庭。各地長城保護機構受保護人員的專業水平、保護資金及專業設備配備等條件限制,對長城的保護方式簡單,僅以業余文保員或文物管理部門人員不定期對分布于鄉間田野的長城資源進行日常巡查,重點防止人為因素破壞對長城的破壞。
2 嘉峪關長城保護工作方式的實踐探索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分布有長城墻體43.62千米,壕塹12.94千米,關堡8座,單體建筑49座,與長城相關的遺存6處。境內長城時代特征明顯,防御體系完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特點突出,類型豐富,在明代長城的西北土質長城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啟動實施了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嘉峪關關城古建筑、墻體及田野長城墻體進行全面的保護維修,設立圍網、保護界樁,對危及長城本體安全的病害進行修繕,消除病害,解除威脅。2017年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成立后,長城的保護工作由搶救性保護逐步轉向為預防性保護為主,采取遺產監測和日常保養維護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長城保護工作。日常通過無人機巡查、氣象監測、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安防監控、游客監測、反應性監測等內容,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來隨時監測長城病害發展,依托數據來精準監測,實現日常管護和預防性保護,及時進行治理、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各種風險因素對長城造成的危害。
2.1 長城本體安全防護措施的全覆蓋
嘉峪關市境內的長城位于市區東北和西部邊緣,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長城賦存環境的地形地貌有山地、平地砂磧和盆地可耕地。長城沿線區域內進行農林作物耕種、灌溉、挖土取石、城鎮和工業建設等人為因素,會造成長城本體病害發育加速和直接毀滅性破壞。為盡可能阻止或延緩長城本體的最終劣化,努力使長城處于一個“穩定、潔凈”安全生存環境,達到長久保存。2014年長城保護工程實施中,在嘉峪關長城沿線設置長城保護標志234塊,宣傳警示碑77塊、保護界樁2225個、保護圍網86860米,實現了長城沿線安全防護措施全覆蓋,從而有效阻止外界人為因素對長城的破壞,確保長城本體安全。
2.2 長城本體保護轉向本體和賦存環境整體保護
長城周邊環境是長城賦存的載體,與長城本體有著“唇亡齒寒”的關系,長城賦存環境的保護也是長城保護的重要內容。多年來,由于歷史欠賬原因,農業生產和城鎮、工業建設,長城周邊環境變化較大,原始風貌破壞殆盡,長城本體也受到嚴重破壞,保存狀況不容樂觀。近年來,嘉峪關轉變長城保護理念,注重長城賦存環境的保護,保護工作實施長城本體和載體共同保護,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長城賦存環境。如2013年,當地長城管理部門自籌100余萬元資金,在農業生產區域的長城兩側劃定有效保護范圍,流轉長城兩側土地使用權,遷移改建長城沿線機耕路及水渠,有效阻止農業生產中各類因素對長城造成損害和減少人為因素破壞發生;2018年,實施了長城重點段落保護范圍內環境整治工程,對危及賦存環境安全的沖溝、垃圾進行整治清理等,恢復長城周邊的地貌,在保護文物本體的同時,對文物本體的載體也實施保護治理,做到本體和載體的共同呵護,留住歷史原貌。
2.3 常規監測在長城日常巡查中的介入運用
嘉峪關境內的長城主要為土質長城,對于極其脆弱的土質長城來說,風沙、雨水、凍融、急劇溫濕度變化等自然因素和農林作物耕種、灌溉、挖土取石、城鎮和工業建設等人為因素,是造成長城本體病害形成和加速發育的誘因和毀滅性破壞的元兇,這些因素和現象都對長城保護構成較大威脅。近年來,隨著嘉峪關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的建設,監測中心運用三維掃描儀、裂縫監測儀、氣象監測等科技設備在長城重點段落定點開展本體病害和賦存環境的監測。長城保護研究所將常規監測納入日常巡查工作內容,使用手持式監測設備,運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每月從長城本體病害、賦存環境、安全設施三個方面入手,對長城進行監測和巡查,采集長城病害和賦存環境變化的各類基礎數據,通過數據分析長城病害形成誘因和發育速度以及賦存環境變化情況,為下一步采取精準的保護技術措施提供保障。
2.4 長城本體病害的預防和有效治理
對于極其脆弱的嘉峪關土質長城來說,西北地區惡劣的氣候環境對長城保存狀況的直接影響較大,長城本體最基本的、常見的病害主要是表面風蝕、片狀剝離,土質酥堿,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沖溝發育,生物侵蝕,坍塌等。主導因素為風沙、雨雪和急劇溫濕度變化的凍融等自然因素和農業生產,村鎮、道路、工業建設等人為因素。
2012年—2016年,國家啟動實施了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按照文物保護工程“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和“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做法”的修繕原則,對嘉峪關境內的長城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修繕,有效治理長城本體存在的各類危及安全的病害問題,使長城所蘊含的歷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得到有效的保存和延續。但是,對于嘉峪關土質長城而言,外界因素隨時會引起長城本體各類病害的重新發育。為此,嘉峪關在長城保護方面逐步轉向預防性保護,通過對長城進行日常監測,運用監測數據分析制定可行的保護措施,對長城本體病害進行預防和有效治理。如2018年實施的石關峽口墩、大紅泉堡、雙井子堡保養維護,通過環境整治解決引起本體病害的水患問題,通過支護預防裂隙發育和坍塌等病害的進一步發育,通過夯補材料配比和夯補工藝的現場試驗,進一步確定科學合理的病害治理措施對長城本體病害進行有效治理。
3 結語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忍不拔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當前,長城仍然面臨著相當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破壞的威脅。如何有效的保護好長城遺產,使長城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延續,將長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承弘揚,是長城保護工作的重大任務和使命。積極探索有效的長城保護模式,通過對長城本體、賦存環境有效的預防性保護,加強長城的日常管理和保養維護力度,明確長城的日常管理和保養維護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周期,深入研究長城營建的傳統工藝研究,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凝練科學合理的保護技術,及時開展長城的日常保養維護,抑制各種環境因素對長城本體的危害作用,真實、完整地保存長城承載的各類歷史信息,盡可能阻止或延緩長城本體的最終劣化,才能讓長城達到長久保存,使長城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延續。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指導委員會.愛我中華修我長城[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陶海岍(1973-),男,漢族,甘肅金塔人,大專,文博助理館員,主要從事嘉峪關區域內的長城研究與保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