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平
摘 要:作為當前高校英語專業其高年級階段的必修課程,英美文學的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當前中西方文化差異下,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轉型,以及人文素養在當前高校地位的不斷變化中,高校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化課程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所以如何對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情況進行改善,成為當前高校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于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分析,探究當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現狀,進一步提出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探索,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發展。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2
現階段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正處于轉型的狀態,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很多高校對于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進行一定的調整,而其中英美文學的教學也存在較多的問題。英美文學教學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并且還需要有獨立思考、鑒賞以及創新能力,從而將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推動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英文文學課程的發展。
一、中西文化差異
近些年我國經濟文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中西方進行交流的機會不斷增加,人們和西方國家人民共同生活以及交往的機會不斷增多。目前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當中,一些外來詞語以及英文等出現的次數不斷增加。但是需要了解的是,目前中西方文化進行融合的部分較少,這和我國在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以及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有一定的聯系。西方的文化,主要根基是希臘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而在中國由傳教士引入后,曾和我國儒家文化發生較為激烈的沖突,而這些沖突都導致了西方文化在我國傳播的情況存在較多的問題[1]。
另外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體現在其他各個方面。在人格性格方面,人們主要講究的是含蓄、持重以及不愿意突出個人,講究內斂;而西方民族的人性格則比較豪放,更喜歡突出個人的英雄主義等思想。在思想觀念之上,我國人民做事情主要講究需要有所依據,而西方人們的思想則更多的是開拓的精神。而從歷史上的淵源來說,我國的文化較為單一化,處于主導地位的一直是儒家思想文化;而西方的文化則比較復雜,這和歐美歷史中出現討伐以及殖民的歷史有一定的聯系,其文化的根基是文藝復興。
二、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結構需要優化
首先,教學課程的目標設置并不清晰。在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之中,對于文學史的講解較為注重,還是應該對于作品的選讀受到重視,至今也沒有較為明顯的定論。目前我國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對于文學史以及文學作品選讀是無法兼顧的,所以教師在上課教授時,經常會選擇文學史和作品選一起教學的模式。但是卻忽略了學生英語基礎較差的特點,而這便使學生在學習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時,由于學習能力較差產生畏懼的心理。其次,在課程設置的內容并不科學。目前我國在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時,不應該只重視語言知識教學,更應該加強對于學生英語文化素質的提高。但是現階段我國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之中,很難達到人文素質和英美文學鑒賞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課程教材建設較為滯后
由于我國在對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教授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教材編寫上還處于較為滯后的情況。當前我國雖然英美文學課程教材種類版本較多,但是適合于我國高校以及學生實際知識情況以及接受能力的教材較少。目前除了使用的教材之外,學生可以進行自我學習以及自我訓練的參考資料也比較少,較難進行拓展性的練習。
(三)學生欠缺學習積極性
由于我國學生在英語學習能力上存在較多的差距,特別一些學生并沒有獨立閱讀的水平,但是現階段英美文學的教材基本都是全英文,并且是古典文學作品,導致學生學習的時候難度不斷增大。例如西方的方言詩《貝奧武夫》,其在作品之中的故事情節較為跌宕起伏,并且語言較為晦澀難懂,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會十分困難。學生在初期參與英美文學課程時,有較大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但是面對高難度教材時,學生便會受到較大的打擊,加之傳統灌輸式的教學,長時間后會使學生在學習時失去對于課程的興趣,缺少主動思考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主次倒置
在當前教師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之中,最主要的精力,是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能力以及知識的培養上,對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卻沒有認識清楚,導致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學生成長的過程之中,使人文思想的教育呈現邊緣化。比如,在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師,在對于莎士比亞的相關作品進行教授的時候,經常會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喜劇和悲劇的聯系、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語言風格以及作者的寫作技巧之上,但是并沒有講述作者作品中的人生道理,使學生缺少對于作品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素質教育,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正確地對作品之中的精華以及精髓進行掌控。
(五)教學模式存在單一化以及傳統化
當前我國在教學過程之中,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我國大多數的教師教學模式存在單一化的現象,并且認為這種方式是目前最好的一種教學方式,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之中,由于教學的理念以及教學的方式較為單一,所以教師經常會對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品的主旨進行概括,分析人物的形象以及寫作手法等內容[2]。但是教師在這時只重視學生對于文學史實的掌握,卻忽略了學生對于文學色彩喜好。長此以往,便會導致學生對于英語課程失去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而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是由于學生自身掌握的英語水平較差,而課堂上的氣氛又較為單調,使學生對于英美文學課程無法產生興趣,因此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并不愿意參與到課堂之中,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