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虹(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中國許多心理學者出現過將西方本土心理學誤認為是“世界心理學”或“全人類心理學”,認為西方心理治療也適用于解決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實際上,中國的心理治療與西方心理治療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上的差異。中國的心理治療(如心理疏導療法)是從中國特定文化圈出發,在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借鑒西方心理學的長處,建立的為解決中國人心理問題的理論和方法。
中西方心理治療都起源于各自的文化。從智慧的根源上看,西方心理治療學的各種路向都是啟蒙運動的產物。工業時代帶來了激烈的社會競爭,人類的情感、心智都付出了代價,各種心理學流派都在努力解釋這種代價。“動物磁力”和“催眠術”在歐洲興起后,“心理治療”這個字眼開始出現在西方學界和公眾的視域。不過,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才是心理治療的第一個正式的范式。
在東方,儒家和道家思想為心理疏導療法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充分養分。儒家思想的以“仁”為本,提倡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提倡中庸之道。“道”說明了世間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人在社會中的立身規范,核心是“清靜”“無為”“抱一”“守中”。心理疏導療法依照這個積極的原則,在提高患者自信心的前提下,幫助其確立目標,以“清靜無為”“抱一守中”為引導,提升自我認知,在學習、工作、社會交往中達到“自我滿意”的成功境界。
中西方的心理治療思想或理論在發展過程中都從對方身上汲取有價值的東西, 彌補自身不足。正念的思想源自于東方佛教,卻在卡巴金(Kabat-Zinn)提出正念禪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概念后,正念研究率先在西方形成系統。正念架起了佛教與西方心理學之間的橋梁,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心理治療在西方興起后,吸引了許多國內學者學習,心理咨詢的培訓班以及學術交流和譯作不斷增多。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長程經典精神分析以及短程動力學心理治療等對其他心理治療方法也有參考和借鑒作用。另外,國內的學校心理咨詢、職業與管理心理咨詢等大多是以人本主義取向的治療方法為主要心理治療技術。心理疏導療法強調在整個診療過程中都要盡可能調動病人的治療能動性,樹立自信心,引導其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與人本主義的“以來訪者為中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理學不同于生理學,客觀的生理不會因人而異。心理情況則復雜得多,社會對人的心理特點及其內容具有模塑作用,使得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內容和心理特點。在個人取向和社會取向方面,人本主義強調實現人的自我完善,注重自由意志和自我價值。而中國傳統思想則強調家庭觀念和“大局為重”。在心理沖突社會化和病理化方面,西方人認為心理咨詢能幫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而得到成長。在國內,人們認為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是心理有“病”。在權威性和非權威性方面,西方人以平等心態與咨詢師交流,中國人則比較依賴于權威,也就是咨詢師或治療師。
西醫著重于探討疾病的機理并尋找其根本起因,主張“哪痛醫哪”。中國傳統哲學講求整體觀,中醫體系下的心理治療以整體觀為指導,認為人與其生存的外部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在研究心理治療的對象、心理治療理論基礎、治療原則、病因病機、診斷以及心理治療的方法時,都帶有整體觀去理解和分析。
西方的心理治療過程較為直接,因為西方人自我暴露較高,他們在有了心理疾患時會表現出來,并積極尋求醫生的幫助。這樣醫生就能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然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而心理疏導療法則強調“疏”和“導”結合,“疏”就是有序地將患者阻塞的心理疏通,“導”就是引導患者主動接受治療,正確認識心理疾病并積極面對的過程。引導來訪者接受治療非常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治療師的治療難度。
中西方心理治療既有文化起源和理論的共通性,又各具本土化特征。西方心理治療體系更為完整和系統,學術流派和治療方法眾多。國內的心理疏導療法雖然已然成熟,但還沒能將中華文明中的心理治療思想充分挖掘探明。中國在學習西方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研究出中國人自己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體系,并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