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1)
在國家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醫學專業畢業生已成為發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思維敏銳、觀念開放,勇于接受挑戰,同時,他們理想信念相對淡薄、集體意識不強、人際交往呈現網絡化趨勢,心理抗挫能力較差,這些不足制約了基層醫療衛生水平的提升。究其原因,除受社會不良思想侵襲外,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應進一步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這對于培養合格基層醫療衛生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中發〔2004〕16號文件也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談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入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些要求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視,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動指南,必將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教育部、衛生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醫學教育的顯著位置。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教育的若干意見》,將醫藥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由于醫學專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重要性,醫學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專業過硬、思想先進、素質優秀,這就需要培養學校強化對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以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責任感,促使其將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指出:“人格發展要經歷對人的依賴關系的依賴人格,對物的依賴關系的獨立人格,個性全面發展的自由人格三個階段。”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說:“光有品行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道德品質錘煉遠比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謀生手段的訓練更加根本和重要。[2]因此,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基層醫患關系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圍繞高職院校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集體主義利益觀,勇于肩負起救死扶傷、服務病患的社會責任,是醫學專業學生自我鍛造、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醫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差、理想信念缺失、是非判斷能力弱等問題。筆者曾對所授課班級的醫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做過隨機調查。調查顯示,授課班級96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83.3%的學生思想積極健康,具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抱負;67.7%的學生在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主動向黨組織靠攏,但其中32%的學生在入黨動機上有較為明顯的功利性;有高達46%的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影響,集體意識淡薄,個人主義思想嚴重;85.4%的學生專業學習的態度端正,對大學生涯和職業有較為長遠的規劃,但其中68.2%的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都定位于縣級以上城市,僅有8%的學生明確表示愿意到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院就業。管中窺豹,受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價值多元等因素影響,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存在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3]
高職院校既有高等教育的屬性,又承載著職業教育的使命,但部分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忽視了高職院校的高教屬性,將高職院校發展成了“職業培訓所”,特別是在當前就業形勢日趨緊張、高校人才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的大背景下,部分高職院校對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更是緊盯學生的醫療技能提升,在日常教學中以技能操作訓練為主,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職院校醫學專業一般都開設了中醫經典課程,這些課程除承載醫學專業知識外,往往還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開展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載體。然而,部分醫學專業教師片面認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師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嚴重脫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思政課老師理論水平不高、教育方法單一、教學針對性不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精力有限,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等因素的困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難以達到預期。
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中醫學、西醫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等專業主干課程,還要系統學習病理、解剖等專業基礎課程,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學習任務更加繁重。受執業醫師考試改革影響,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參加規培、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所需周期更長、難度更大,導致醫學生畢業后面臨來自單位、家庭、社會的巨大壓力。此外,大量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由于學歷層次低,無法在城市中找到專業對口、待遇滿意的工作,成為“飄”一族,因此其心理焦慮等問題日益突出。[4]課業繁重、就業壓力大、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導致醫學專業學生思想不穩定,容易產生自卑、沮喪、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互為因果,導致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價值觀產生變異。
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肩負著為基層群眾治病防病,發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促進城鄉醫療和諧發展的重任。在教育培養過程中,要重點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理想信念培養力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全面覆蓋的系統工程,針對在校生,要側重于正確理念的引導、培育與踐行;針對實習生,要偏重于在實踐中提高道德素養、踐行道德規范,不斷提高其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僅停留在課堂講授、基地參觀等傳統方式上,還應積極運用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信、微博等載體,開展互動訪談、調查走訪、交心談心、社會實踐等方式,全面、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于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具有重要的顯性功能。同時,專業課教學也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具有隱性功能。醫學生的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兩個孤立的體系,只有“將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有效整合,在專業教育中滲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滲透專業教育,體現科學性”[5],方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良性互動。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等,不僅傳遞了豐富的醫學知識,還蘊含了高尚的從醫精神,是當代醫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載體。[6]在開展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建立思政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資源相互整合,思想相互融通的整合教育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貫穿于醫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全過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專業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達到既傳授專業知識,又潛移默化提高思想素質的目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專業學生將要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職業,醫學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最具針對性的結合點就是醫德醫風教育。[7]特別是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數將深入偏遠落后、條件艱苦的基層,因此,在對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將樂于奉獻、以患者為中心、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高尚醫德作為重點,把醫德醫風教育貫穿始終。在入學時,可通過展播優秀基層醫療工作者宣傳視頻和圖片,引導學生建立關心病人疾苦、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觀念。在專業教育中,可通過舉行醫學生宣誓儀式、護理生授帽儀式等活動,用神圣的儀式感感召學生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奮斗終生。在實踐教育環節,可創立非直屬鄉鎮(社區)附屬醫院模式,讓學生通過早臨床、多臨床和反復臨床,激發職業感,培養學生職業認同,增強學生服務基層、扎根基層的意識和從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職業榮譽感。[8]在開展就業教育時,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教會學生規范行醫,引導他們扎根基層,以實際行動踐行醫學生誓言。
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指標,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來自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壓力相對更大,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首先,要針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際溝通》等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理論課程,教會學生應對心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結合醫學專業特點和醫學生需求實際,重點開設《醫學倫理學》《病患心理學》等醫學生專業心理輔助課程,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教會學生正確面對挫折。最后,要搭建心理健康干預平臺。引進專業師資,針對醫學生因學業困境、就業壓力、交往障礙產生的心理問題,及時開展團體輔導和個體干預。建立健全心理問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完善心理預警機制,及時、全面、準確掌握學生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干預活動,化解醫學生心理危機。
高職院校醫學教育是實現醫療公平、解決廣大基層群眾缺醫少藥的重要途徑,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但目前,高職院校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強,還存在諸多不足。高職院校在對醫學專業學生教育過程中,要結合高職院校醫學生特點,圍繞醫學專業特色,實現醫學專業教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同時更加注重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職院校醫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全覆蓋,提高畢業生思想道德水平,努力為破解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困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醫藥衛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