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娟
謝遇奇,字慕漁,東莞茶山鎮南社村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武舉人,同治四年(1865)武進士。曾隨左宗棠平定甘肅、新疆叛亂,賞換音德本巴圖魯名號,歷任金門協副將,順德協副將,署漳州鎮、南韶連鎮總兵,封建威將軍。宣統元年(1909),修建的廣九鐵路在經過南社春山祖墳時,村人多方抗阻,謝遇奇勸導村人并監視開工,最終使廣九鐵路從南社謝氏祖墳旁順利通過。南社村內現有保存完好的謝遇奇家廟、故居。南社村是研究嶺南明清古建筑的典型實例,具有相當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也是后人對謝遇奇一生的景仰和緬懷的紀念地。
謝遇奇家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光緒皇帝為表彰謝遇奇功績御賜建造,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十七年建成,1997年重修。建筑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二進合院式布局,頭門兩側設塾臺。面寬13.75米,進深21.35米,占地面積293.56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清末書法家陶浚宣題寫“家廟”匾額,佛山石灣“文如璧造”陶塑正脊。建筑用材精致,垂脊灰塑、檐板及梁架木雕精美。家廟前進垂脊上有灰塑人、馬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大門左右的紅砂石所砌的石墻,縫細平滑,建筑工藝精湛,大門上梁架透雕精致的花鳥圖案,雕工精細,大門頂上的門額,家廟的紅粉石雕一共有四塊,其中兩塊位于前廳正面兩側垂脊墀頭上部,另外兩塊位于大門之上、門匾之下的石獅釘處。左側為石雕“降龍伏虎”,右側為石雕“劉海戲金蟾”。
謝遇奇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主屋、書房兩部分,總占地面積592平方米。其中主屋由兩棟金字屋對合而成,天井兩側廊屋有門與巷道連接。廳堂后墻挑出小閣樓。書房分東西兩部分,互不連通,單獨有門出入巷道,檐板木雕、彩繪壁畫精美。
茶山南社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于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之間,是一座有800多年歷史的典型嶺南血緣宗族村落。南社村創建于宋代。明末以后,形成以圍墻為界,東南向西北四個相連的水塘為中心,祠堂臨水岸排列,民居向兩側隨自然山勢錯落布置,主干道與巷道相交成梳妝的村落格局。南社村占地約11萬平方米,現存明清時期廟宇5座,祠堂30座,古民居250多座,水塘7口,古井25眼,古墓葬36座,其中包括謝氏大宗祠、晚節公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資政第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社村謝氏大宗祠內保存的《崇恩堂序》記載,南社村大姓謝氏宗族源于南京烏衣巷的東晉名士謝安,他被南社村謝氏尊崇為謝氏祖先,隨后南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再遷至東莞南社開村。崇恩堂兩側的對聯描述了家族的歷史:“隨父宦以至南雄想當年冠服翩翩玉樹家聲崇追兩晉,避宋難而遷東莞迨四傳孫曾勃勃烏雞神夢兆報五雛。”《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年會稽人謝希良在廣東南雄州為官,其子謝尚仁因躲避戰亂南侵,幾經周折,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定居南社。[1]
咸豐十一年(1861),謝遇奇于廣東水師提標步兵報捐把總銜,咸豐辛酉科鄉試中式第四名武舉人,同治乙丑科會試中式第四十二名武進士,后以營守備補用。[2]民國版《東莞縣志》記載:“謝漢秋,以曾孫遇奇贈建威將軍、漳州鎮總兵。謝甸禹,以孫遇奇累贈建威將軍、漳州鎮總兵。謝光梓,以子遇奇累贈建威將軍、漳州鎮總兵。”[3]謝遇奇曾祖父謝漢秋、祖父謝甸禹、父親謝光梓三人都因謝遇奇累建軍功而贈建威將軍、漳州鎮總兵。
南社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謝遇奇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村內卻無墓碑、神位、金塔記載其生卒年,在族譜亦未見記載,亦未有明確史料記載,村內口口相傳多有不實。清末民初,清朝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后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的東莞中堂鳳涌人陳伯陶歷時六載,博行采訪,詳加征引,重新纂輯《東莞縣志》。此志書乃“為歷史上東莞志書之最”,至今仍是作為研究東莞歷史的重要文獻。陳伯陶編撰《東莞縣志》時,謝遇奇仍在世,生人不入傳,故該《東莞縣志》中并無其傳記。據《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謝遇奇年五十二歲”。[4]據此推算,謝遇奇應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另據《兩廣總督張人駿奏請以謝遇奇借補順德協副將折》內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福建金門協副將謝遇奇,年六十四歲”。[5]據此條記載推算,謝遇奇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選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宮中全宗,保存和收錄了清康熙至宣統年間皇朝4萬多名高、中、下級官員的履歷檔案,不僅包含官員生平履歷,還有有關衙門和大臣驗看履歷后的奏折以及皇帝閱看后的“石朱批”。《政治官報》由清廷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發行,是中央政府直接創辦的“機關報”,專以列載國家政治文牘和立憲法令,內容設諭旨批折宮門抄、電報奏咨、奏折、咨札、法制章程、條約合同、報告示諭、外事、廣告、雜錄等,按期分送京內各部院及各省督撫衙門。上述兩份史料記載都為清廷官方文書,謝遇奇出生時間出現兩個年代,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與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卒具體時間暫無相關文字考證,根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宣統元年(1909),開筑廣九鐵路,謝遇奇開導村人并監視開工,直至鐵路貫通。鑒于謝遇奇后人移居外地,村內其他支系謝氏后人對其卒年的口述也出現不同版本,故本文對謝遇奇卒年暫不作考證。
清同治元年(1862),陜西回民趁太平天國和捻軍進入陜西的機會發動叛亂,同時在寧夏也爆發了大面積的回民暴動,陜甘局勢緊迫。清廷于同治五年(1866)九月諭令左宗棠前赴陜甘。同治九年,盤踞金積堡的回亂禍首馬化龍鼓動回民軍大舉進犯陜西,左宗棠調動重兵圍攻金積堡。謝遇奇護解洋炮赴甘肅軍營效力,蕩平金積堡,以都司仍留原省原標盡先補用,并賞戴藍翎。[6]
同治三年(1864),陜甘回變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浩罕汗國阿古柏趁機侵入南疆。隨后,強占喀什噶爾新城,攻占英吉沙爾,吞并了以和田為中心的割據政權。同治六年,阿古柏消滅了以庫車為中心的政權,勢力到達喀喇沙爾(今焉耆)和庫爾勒一帶,成立“哲德沙爾汗國”,自立為汗。同治九年,阿古柏侵入北疆,侵占了烏魯木齊和吐魯番等地,盤踞新疆大部。次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地區,英國也對南疆多加干涉,西北邊防吃緊。清廷在東西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出現海防、塞防的爭論。左宗棠于光緒元年(1875)四月上奏《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五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光緒二年,謝遇奇克復烏魯木齊等城,以游擊仍留原省原標盡先補用,并賞給健勇巴圖魯名號。光緒三年,克復達板各城,賞換花翎。又復克瑪納斯各城,以參將仍留原省原標后盡先補用,賞加副將銜,并賞換音德本巴圖魯名號。[7]此段歷史在《東莞縣志》中亦有記載:“謝遇奇,乙丑科營用守備,以克復甘肅、金積堡、烏魯木齊、輯懷、昌吉、呼圖壁,及達板托吐城、瑪納斯南城,歷補副將,賞換音德本巴圖魯花翎。”[8]《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載:“諭軍機大臣等,金順奏,攻克輯懷、烏魯木齊昌吉等城,詳細情形,乘勝克復呼圖壁、景化城各一折,已明降諭旨宣示,出力陣亡各員弁,均照請分別獎卹……都司謝遇奇著以游擊,仍留廣東水師提標盡先即補,賞給巴圖魯名號。”[9]
清光緒六年(1880),謝遇奇以副將仍留廣東盡先補用。光緒十六年十月,委署大鵬協中軍都司。[10]大鵬原為外海水師營,歸虎門水師提督管轄。道光十一年(1831),因該營洋面寬廣,難于防衛,分設左右二營,左營即大鵬營。道光二十年,鴉片走私盛行,大鵬城戰略地位顯著,林則徐奏請將大鵬營改為大鵬協。道光二十六年,由于香港島被割讓,清廷為增強防御,建造九龍寨城,水師副將駐九龍寨城,隸水師提督統轄。咸豐十年(1860),九龍地區轉歸英國,大鵬協所轄臺汛位于英界內,故被廢置。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國租借新界及離島地區,但九龍寨城除外,大鵬協所轄寨、城、汛、臺,除左營本部大鵬城及鹽田、老大鵬汛外,其余全屬英界,故被裁設。[11]光緒十七年三月,謝遇奇委署水師提標前營都司。光緒十九年五月,借補水師提標中軍參將。光緒二十年十月,補廣東香山協副將。[12]香山協駐香山縣城,營防區域東至新安縣城210里,西至新會縣城30里,南至本營十字門外洋170里,北至順德城95里,分防雍陌、平頂山、磨刀角炮臺、吉大、小河洲、黃梁都土城、白鯉沙、新圍、大托山炮臺、虎跳門東岸炮臺、小隱、象角、萬山東澳炮臺等汛。光緒二十一年二月,調補福建金門協副將。[13]金門協隸屬福建水師提督,設外海水師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一人,把總三人,外委六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九月十七日,經前署督岑春煊奏請,將謝遇奇由福建金門協副將調粵差遣,委署督標中軍副將、南韶連鎮總兵。[14]南韶連鎮統轄鎮標中、左、右三營,兼轄三江口、南雄二協及清遠、佛岡等營。此后,兩廣總督張人駿奏請,再將謝遇奇借補順德協副將。[15]順德協駐順德縣城內,隸水師提督,統轄左右二營,分防縣境及南海、番禺、三水各縣,設水師副將一員。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謝遇奇出任東莞明倫堂董事。“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具呈東莞明倫堂紳董開缺,江寧提學使司陳伯陶、安徽候補道張其淦、侍讀銜翰林院修編尹慶舉、順德協副將謝遇奇、度支部主事陳嘉謨、山東即用知縣徐夔飏等。”[16]東莞明倫堂存在于1845—1953年間,因掌控萬頃沙沙田,成為一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地方組織,對東莞教育、醫療衛生、公益慈善、路橋基建、農林水利等社會事業進行了大量投入和倡導。[17]謝遇奇告老還鄉后,通過東莞明倫堂繼續為地方公共管理事務發揮重要作用。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九鐵路動工建設,鐵路修至南社村時,因要穿過謝氏祖墳,遭到當地村民反對,并多加阻撓要求鐵路改道。為解決修路問題,東莞縣令數次調節無效后,請朝廷行文,諭召謝遇奇出面說服村民。“宣統元己酉,是年開筑廣九鐵路,經過春山祖墳,村人上稟公司求改北門下路。多方抗阻,縣令黃鳳祺到村排解數次,由郵傳部電下離墳十四丈,著難移易。由總督行文縣憲諭飭謝遇奇監視開工,各紳耆開導村人,然后買田興筑。上稅每畝一百二十元,中稅九十元,下稅六十元,魚塘三百元。將下稅補多四十五畝,上稅價均分,上稅每畝實價銀一百六十元。山墳長金每穴六元,坐金每穴三元,以無主之墳為大祠撿葬義冢。”[18]最終,廣九鐵路離謝氏祖墳14丈處通過。《東莞縣志》中提及廣九鐵路站點,即有南社站。[19]1911年,廣九鐵路全線貫通,成為穗港之間最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謝遇奇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而為其民,精神堪贊。
注釋:
[1]《南社謝氏族譜》,民國31年(1942)。
[2][4][6][7][10][12][13][14][15]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六卷,《履歷單》(光緒朝)。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8]陳伯陶纂:《東莞縣志》卷四十八,《選舉表五·國朝下》。據民國10年(1921)鉛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第1832頁。
[5]《政治官報》第三百十九號,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八月二十日。
[9] 清實錄館:《清德宗實錄》卷三八。北京:中華書局,第550頁,1985。
[11]肖海博:《大鵬所城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6]陳伯陶纂:《東莞縣志》卷一百一,《沙田志·公牘》,第3891頁。
[17]賈靜波:《“國家-地方-民眾”視閾下的地方組織——東莞明倫堂研究評述》。《文化遺產》,2019年第5期。
[18]《南社謝氏族譜》(節錄),由南社村委會提供。
[19]陳伯陶纂:《東莞縣志》卷十九,《建置略四·鐵路》,第5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