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瘴”與嶺南

2020-12-01 10:17:31吳丹微
嶺南文史 2020年2期

吳丹微

“瘴氣”一詞在中醫古籍中始見于約成書于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升麻一名周麻。味甘,苦,平,無毒。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久服不夭”。[1]可見至少在此書前,“瘴氣”的名稱應當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廣泛使用。方書最早記載“瘴氣”的是晉《肘后備急方》:“治百病備急丸散膏諸要方第七十二……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氣瘴氣,憎寒壯熱,頭痛尤甚。”[2]其后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圣濟總錄》等,均有“瘴氣”的相關記載。有學者則認為,最早記載“瘴”的正史是《后漢書》。關于瘴氣的概念,在古代醫籍中,有時指病因,有時指病證,主要視語境不同而異。[3]此外,還有“瘴毒”“瘴癘”等說法,而含義大體相同。無論使用何種名稱,古代歷朝的醫書與史籍幾乎都傳達了一個觀念——嶺南自古以來為“瘴氣之地”。

一、文獻中的瘴氣與嶺南

嶺南是中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隔。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歷史上大致包括廣東(含海南、香港、澳門)、廣西和云南省東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嶺南是一個歷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嶺南建制的劃分和稱謂也有很大變化。現在提及嶺南一詞,特指今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三省二區,即當今 “華南”的區域范圍。嶺南地區地域遼闊,山川盤結,位于熱帶及亞熱帶,全年多雨潮濕,地下水資源豐富,水位高,地表水面積廣,因此十分濕熱郁蒸,史籍文獻中常以“土地卑濕”形容。嶺南多為封閉半封閉環境,故容易孽生蚊蟲、結郁毒氣。在古人認識中,土地卑濕導致的所謂“毒氣”正是患病關鍵,是導致人多病而早逝的原因。漢時賈誼謫居長沙,言“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又謫去,意不自得”。[4]又如“北方高涼,四十強壯;南方卑濕,三十已衰”。[5]《北史》記柳述被貶嶺南:“述在龍川數年,復徙寧越,遇瘴癘死。”[6]這種觀念歷久不衰,當一些突發疾病在南方先流行時,古人往往便會套入這種南方疾病地理觀以解釋。[7]

文獻中關于瘴氣的記載頗多,囿于人們的認知水平,對其是如何形成的也有不同的解釋。“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8]《周禮》說到“地慝”。鄭玄解釋說:“地慝,若障蠱然也。”賈公彥疏:“障,即障氣,出于地也。蠱,即蠱毒人所為也。”將嶺南與瘴氣聯系起來自漢代的文獻便可以見到。《史記》說趙佗自立時:“遣將軍隆慮侯灶往伐之,會暑濕,士率大疫,兵不能逾嶺。……隆慮離濕疫,陀得以益驕”。[9]隆慮伐趙佗時,進入嶺南之前,士皆感染“濕疫”。《后漢書》說“馬援率于師,軍多溫濕疾病,死者大半”。[10]馬援遠征交州,“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11]漢武帝對南越用兵之前,淮南王劉安曾為言“南方地形”,說“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蠢生,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12]對于“近夏癉熱”具體指代什么情況,王先謙《漢書補注》引王念孫的解釋:“‘癉熱’即盛熱,言南方暑濕之地,近夏則盛熱。”王子今先生則認為“癉”字從“疒”,似不應解為“盛”,所謂“癉熱”,當是指南方濕熱之疾。[13]《素問·脈要精微論》言“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王冰注:“癉,為濕熱也。”淮南王所說的“癉熱”,很可能是指嶺南的濕熱之疾甚是流行。《后漢書》中關于瘴氣的記載還有諸如“日南多瘴氣”、[14]“南州水土濕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15]晉《小品方》說:“治秋月中冷(瘧病)諸方……南方山嶺溪源,瘴氣毒作,寒熱發作無時,痿黃腫滿,四肢痹弱,皆山毒所為也,并主之方。”[16]《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蒼梧、南海歲有暴風、瘴氣之害。”《南齊書·州郡志下》說越州“土又瘴氣殺人”。瘴氣之毒,常在夏天暑熱季節流行,又說“漢世交州刺史每屬月輒避處高,今交土調和,越瘴獨甚”。[17]瘴氣之盛,更有以瘴為郡名。越州有臨障郡,胡三省說:“沈約宋志作臨障,以臨界內瘴江為名。瘴江一名合浦江。”嶺南地區,瘴氣盛行,魏晉南北朝之世,人所皆知。六朝時嶺南乃海外貿易集散地,外國珍異珠寶云集,為一富饒之地,亦可供官吏大肆貪黷。不過當時做官者大都不愿出仕嶺南:“廣州包山帶海,珍異所出,一筐之寶,可資數世,然多瘴疫,人情憚焉。唯貧窶不能自立者,求補長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黷貨”。[18]“多瘴疫”便是個中原因。隋《諸病源候論》:“瘴氣侯……尸疸疾者,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瘥,變成此病,不須治也。”[19]“自嶺而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濕,皆多瘴癘,人尤夭折。”[20]唐時宋之問被貶韶州期間寫道:“身經大火熱,顏入瘴江消。”后因難以忍受嶺南的蠻荒,竟私自逃回洛陽。《太平御覽·舟部》引《吳錄·地理志》:“蒼梧高要縣,郡下人避瘴氣,乘筏來停此,六月來,十月去。”三國時吳實際所轄范圍也包括嶺南,可見此時瘴氣之災仍舊十分嚴重,以至于需“避瘴”。除政權割據的年代,在大一統的王朝背景下,嶺南與江浙不同,地處帝國邊緣,歷朝皇帝多將其作為懲罰官員的貶謫之地,除自然條件相對而言較為惡劣不易生存外,交通不便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江南尚可有避瘴的選擇,嶺南缺乏這樣的地理條件,故而醫藥方面針對瘴氣的研究則更為常見。唐時王燾所著《外臺秘要方·瘧病》引《備急》說:“夫瘴與虐,分作兩名,其實一致。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嶺南率稱為瘴,江北總號為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然南方濕毒,此病尤甚,原其所歸,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氣,二風溫痰飲,三加之鬼癘,四發以熱毒,在此之中,熱毒最重。”王燾將“瘴”與“瘧”歸為一類,認為稱呼不同只是由方言所致,其代表的應是同一種病癥。瘴氣的產生與濕熱郁蒸的氣候有極大關系,唐劉恂的《嶺表錄異》便說道:“嶺表山川,盤郁結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腫脹成蠱。”[21]

在唐代宦游的大背景下,文人們對嶺南與瘴氣也多有詩文記錄,唐宋之問并非孤例。如白居易《送客春游嶺南》詩云“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張鈞在《流合浦嶺外作》中寫道“瘴江西去火為山,炎徼南窮鬼作關”;劉禹錫的《連州臘日觀莫搖獵西山》云“瘴云四面起,臘雪半空消”;張祜《寄遷客》“瘴海須求藥,貪泉莫舉瓢”;許渾《送杜秀才歸桂林》“瘴雨欲來楓樹黑,火云初起荔枝紅”;于鵠《送遷客二首》“孤驛瘴煙重,行人巴草秋”;袁不約《送人至嶺南》“瘴煙迷月色,巴路傍溪聲”等。這些都是唐代詩人筆下關于嶺南瘴氣的描寫。其中,張鈞所指“瘴江”,可能不同于韓愈筆下“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的“瘴江”。張鈞是唐朝開國名相張說的長子,開元中歷官大理卿,受祿山偽命為中書令,肅宗立,免死,長流合浦。《輿地紀勝》引《元和志》言“州界有瘴江,名為合浦江”。《讀史方輿紀要》也說“瘴江,即合浦江也”。張鈞所言“瘴江”當特指合浦江。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寫在貶謫潮州途中,他所說的“瘴江”應是泛指時人關于嶺南多瘴的認知。

北宋熙寧三年(1070),周敦頤任廣東轉運判官兼提刑官。之后數年間,周敦頤按部,即視察廣東各州縣。是年冬,周敦頤按部至春州,即陽春,于是就寫下了《按部至春州》一詩:“按部廣東經數郡,若言嵐瘴更無春。度山煙鎖埋清晝,為國天終護吉人。萬里詔音頒降下,一方恩惠盡均勻。丈夫才略逢時展,倉廩皆無亟富民。”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首描寫陽春的詩歌,在陽春文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濂溪先生的詩中也可見,及至宋代,文人們對嶺南多瘴癘的印象并沒有太多改變。兩宋記載嶺南與瘴氣的文獻愈發常見。范成大言:“瘴者,山嵐水毒與草莽沙氣郁勃蒸熏之所為也”。[22]周去非說:“嶺外毒瘴,不必深廣之地,如海南之瓊管,海北之廉雷,化雖深廣,而瘴乃稍輕,昭州與湖南靜江接境,士夫指以為大法場,言殺人之多也。深廣之地,如橫、豈、欽、貴,其瘴殆與昭等,獨不知小法場之名在何州,嘗謂瘴重之州,率水土毒耳,非天時也”。[23]又說“蓋天氣郁熱,陽多宣泄,冬不閉藏,草木水泉,皆秉惡氣。人生其間,日受其毒,元氣不固,發為瘴疾”。[24]陳藏器的《證類本草·序》也說“嶺南多瘴”。宋以后的文獻也多有類似記載,此不贅述。

關于“瘴”的種類,古人的認識也多有不同。西晉嵇含說:“芒茅枯時,瘴疫大作,交廣皆爾也。土人呼曰黃茅瘴,又曰黃芒瘴”。[25]即所謂芒草瘴。《陳書》《南史》中亦載“時春草已生,瘴癘方起”。《元和郡縣志》也載“青草黃茅瘴,……瘴癘尤甚”。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記載的植物瘴已不止一種:“邕州兩江水土尤惡,一歲無時無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黃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黃茅瘴。土人以黃茅瘴為尤毒。”可見古人已觀察到不同季節產生的瘴癘病癥是有所差別的。《嶺外代答》則按發病癥狀將瘴分為冷瘴、熱瘴等。除植物瘴、寒熱瘴,動物瘴也在唐代已有記載:“瘴廣之南新、勤春十州,呼為南道,多鸚鵡。……食木葉榕實。凡養之俗,忌以手頻觸其背,犯者即多病顫而卒。土人謂為鸚鵡瘴”。[26]范成大在唐人的基礎上描述得更為細致:“南人養鸚鵡者云,此物出炎方,稍北,中冷則發瘴,噤戰如人患寒熱,以柑子飼之則愈,不然必死。”[27]所謂“動物瘴”,按現代醫學的知識分析,可能是動物身上攜帶某些能使人體得病的病毒,動物本身對其免疫,人卻不能,受認識所限,便將其大略歸類于“瘴”,這與“土地卑濕”產生的氣候瘴或者植物瘴當非一種性質。又因嶺南自古有吃野味的飲食習慣,如若烹煮不當,也容易引起病癥,甚至導致死亡。宋時朱彧的《萍州可談》記載了一件事:蘇軾的妾室王朝云隨他貶謫至嶺南惠州后,誤食“蛇羹”,初不知。問過之后“乃蛇也,哇之,病數月,竟死”。[28]幾個月后便病逝世。也有人言朝云是為自己所嚇,并非死于這道食物,但也足可見“蛇羹”一類的食物在彼時嶺南以外的許多地方并不常見,這可能也是史書記載嶺南地區多發瘟疫的原因之一。“瘟疫”二字在古代的內涵界定并不嚴格,不是所有瘴病都能對應現代的瘧疾,有些疫病描述的其實是嶺南常見的疾病,不僅受地理氣候所致,也和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古人與瘴氣的對抗以及探索如何治療瘴氣引發的疾病也可從文獻中略知一二。《素問·異法方宜論》云:“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素問》的成書年代雖有爭議,但總的說,其與《靈樞》合稱的《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認識到因水土不同而應對病人有所區別地進行醫治。“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29]“伏波將軍”馬援食用當地種植的薏苡祛濕,以達到抵抗瘴氣的目的。東漢末年,南海郡番禺人楊孚所著《異物志》一書,書主要記載交州一帶(包括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地區)的物產和民族風俗,記載了很多嶺南醫藥內容,其中藥用植物、動物達20多種,包括現被運用治療濕熱病癥的陳皮、檳榔、藿香、郁金、橄欖等。其中嶺南橘皮發展成嶺南的地道藥材陳皮,如今仍有許多廣東人將其作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用。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一七《登涉》記:

或問曰:“江南山谷之間,多諸惡毒,辟之有道乎?”抱樸子答曰:“中州高原,土氣清和,上國名山,了無此輩。今吳楚之野,暑濕郁蒸,雖衡霍正岳,猶多毒螯也。”

又云:

南向社中柏東向枝,取曝干,末,服方寸。姚云:疾疫流行,預備之,名為柏枝散,服神良。《刪煩方》云:旦南行,見社中柏,即便收取之。

斷溫病令不相染方:熬豉,新米酒漬,常服之。

關于“豉”,《名醫別錄》有載:“豉味苦,寒,無毒。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30]

《小品》正朝屠蘇酒法,令人不病溫疫。

大黃五分,川椒五分,冰桂各三分,桔梗四分,烏頭一分,菝楔二分,七物細切,以絹囊貯之,十二月晦日正中時,懸置井中至泥,正曉拜慶前出之,正旦取藥置酒中,屠蘇飲之。于東向藥置井中,能迎歲可世無此病。此華佗法,武帝有方驗中,從小至大,少隨所堪,一人飲,一家無患,飲藥三朝。

姚大夫辟溫病粉身方:芎藭、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篩,內粉中,以涂粉于身,大良。

上述皆是治療可能與瘴氣有關的瘟疫的藥方。針對“浮氣瘴氣”也有具體的方子,即所謂“威靈仙”。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其代表作《論衡》里有《言毒篇》:

或問曰:“天地之間,萬物之性,含血之蟲有蝮蛇、蜂、蠆,咸懷毒螯。犯中人身,謂護疾痛,當時不救,流偏一身。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湊懣,頗多殺人。不知此物稟何氣于天?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元氣之中,有毒螯乎?”曰:“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人食湊懣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則謂之毒矣。太陽火氣常為毒螯,氣熱也。太陽之地,人民急促。急促之人,口舌為毒。故吳越之人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脤胎而為創。南郡極熱之地,其人祝樹,樹枯;唾鳥,鳥墜。……夫毒,陽氣也。”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已經注意到“口唾”是傳染疾病的途經之一,故而在防治有高危傳染性的疾病時,隔離病人是非常重要的醫學手段。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例》說:“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重復。”此言承繼中醫傳統的理論,對癥下藥也與地域相關。

宋人認識到山林中的霧露之氣、蛇虺郁毒之氣等均是形成瘴氣的原因。《證類本草》言:“麻黃……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逐風,破癥癖積聚,逐五臟邪氣,退熱,御山嵐瘴氣。”[31]“地不容味苦,大寒,無毒。主解蠱毒,止煩熱,辟瘴癘,利喉閉及痰毒”。[32]“升麻……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溫疫瘴氣邪氣蠱毒”[33]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言:“丁香五套圓……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滯,化飲食,辟霧露風冷、山嵐瘴癘、不正非時之氣”。[34]

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言:“煙草火……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陰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閉腠理,筋骨疼痛,誠頃刻取效之神劑。”[35]《本草求真》也說“煙草(香草)……通氣爽滯,辟山嵐瘴毒”。[36]

二、瘴與瘴母

瘴氣因其危害嚴重,又因人們對其發作地點亞熱帶原始雨林自然環境的無知,慢慢便衍生出一些與民俗信仰相關的認知。《水經注》中描述“瘴氣”是“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周禮》說到“地慝”,鄭玄言“地慝,若障蠱然也”。賈公彥疏:“障,即障氣,出于地也。蠱,即蠱毒人所為也”。這就將“瘴”和“蠱”聯系起來,且以為有人為所致的因素。明代學者楊慎《丹鉛余錄》的續錄也有“蠱瘴”條。

有關“瘴母”的記載,其實源自西晉時期的“鬼彈”。其中干寶著《搜神記》稱:“漢永昌郡不違縣有禁水,水有毒氣,唯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涉,自正月至十月不可渡,渡輒病殺人。其氣中有惡物,不見其形,其似有聲,如有所投擊。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土俗號為鬼彈。”《左思別傳》稱:“初,(左思)作《蜀都賦》云:金馬電發于高岡,碧雞振翼而云披,鬼彈飛丸以礌礉,火井騰光而赫曦。”[37]晚唐時,瘴母之說開始流行。劉恂在《嶺表錄異》卷上載:“嶺表或見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謂之瘴母。”唐人鄭熊《番禺雜記》[38]中有關“瘴母”的記載,內容與劉恂所記完全一致,按其所處年代較晚,故可能是摘引了《嶺表錄異》。南宋詩人陸游在《避暑漫抄》也有同樣的記述。北宋《太平御覽》稱“《南中八郡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水有惡毒氣,中物則有聲,中樹木則折,名曰:‘鬼彈’。中人則奄然潰爛”;又稱“西南夷有大湖,名曰禁水。水中有毒,氣中有物嘖嘖作聲……聞聲已至,不可得見故也”。北宋時偽托晉人李石所撰的《續博物志》對“鬼彈”的記載稱“先提山有鉤蛇,……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42《蟲部》附錄《水虎·鬼彈》將之列為“溪毒”之類,稱“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

明代鄺露在《赤雅》中再對“瘴母”作更加具體的描述,稱:“瘴起時,望之有氣一道,上沖如柱,少頃散漫,下似黃霧,空中如彈丸,漸大如車輪,四下擲人。中之者為痞悶,為瘋痖,為汗死。人若伏地,從其自擲,則無恙”。鄺露,又名鄺瑞露,字湛若,號海雪,廣東南海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描述他“好詼諧大言,汪洋恣意,以寫其牢騷不平之志”,是位喜好游歷之人,故而其描摹的場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明湯顯祖的戲劇《邯鄲記》第二十二出也有這樣的描寫:“過了連州地方與廣東接界。……〔童〕腦領上黑碌碌的一大古子來了。〔生〕禁聲!那是瘴氣頭,號為瘴母。〔嘆介〕黑碌碌瘴影天籠罩,和你護著嘴鼻過去。〔走介〕好了,瘴頭過了。〔童〕又一個瘴頭。〔生〕怎了,怎了,這里有天難靠,北地里堅牢,偏到的南方壽夭。”

將“瘴”的成因附會成“瘴母”所致,無外乎是瘴氣所致之病難治,極易反復,甚至有性命之憂,故而求助于怪力亂神的非自然之力,便也不足為奇。潮汕地區有一名為“珍珠娘娘”的民間信仰,即“痘疹娘娘”,是位職能十分明晰的神明,保佑出疹子的兒童平安健康,可見同樣性質的“造神”活動在古代民間并不鮮有。但值得注意的是,關于瘴氣的記載最晚至東漢已有,可見瘴氣這種現象早已存在,甚至有可能追溯至先秦,但記載瘴氣之始卻并沒有伴隨著瘴母的出現。瘴母是晉代以后才被“炮制”出來并開始流行的,考察兩晉的社會背景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兩晉時期從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建立西晉,至劉宋政權建立,共跨越150年,社會環境復雜。這一時期由于頻繁的自然災害,激烈的社會動蕩,艱難困苦的社會環境,使生活在痛苦中的廣大民眾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虛無的精神信仰,對民間信仰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兩晉時期的社會文化環境比較開放,發展變化很快,儒學衰落,玄學興起,佛道兩教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凡此種種,皆對民間信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故而瘴母在此時被“制造”出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一些思考

嶺南地區從出現在正史記載開始便一直與“多瘴”相聯系,歷代關于“瘴”的理解也因時代和社會背景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總體上是內涵愈發趨向現代醫學的解釋。西漢對南越的戰事中,因瘴氣引發的“士卒大疫”應該是文獻可見對瘴氣之害的較早記錄。《搜神記》作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集大成者,其關于瘴的描寫影響深遠。但古人對于瘴的理解并未停留在“怪力亂神”這一層面,醫藥學家們仍舊為解釋瘴氣和醫治瘴氣引起的病癥作出不斷地嘗試。唐宋文人宦游的風氣濃厚,詩文中關于嶺南和瘴的描述為后世留下可供參考的寶貴資料。嶺南的瘴氣不僅與地理物候相關,也和古代嶺南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關于“瘴母”的研究所見不多,我們應當將之與性質類似的民間信仰對象對比歸類,作深入研究,或能取得新的認知。

注釋:

[1]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86-87頁,2013。

[2][東晉]葛洪著:《抱樸子內篇肘后備急方》。葛洪研究會等編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第683頁,1997。

[3]蔡永敏、王夢婷:《“瘴氣”名稱考證及規范》。《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年第10期。

[4]《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5]《南史·顧協傳》。

[6]《北史·柳述傳》。

[7]范家偉:《地理環境與疾病——論古代醫學對嶺南地區疾病的解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1期。

[8]《水經注·若水》。

[9]《史記·南越尉陀傳》。

[10]《后漢書·宋均傳》。

[11]《后漢書·馬援傳》。

[12]《漢書·嚴助傳》。

[13]王子今:《漢晉時代的“瘴氣之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3期。

[14]《后漢書·公孫瓚傳》。

[15]《后漢書·南蠻傳》。

[16][晉]陳延之:《小品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第125頁,1995。

[17]《南齊書·州郡志下》。

[18]《晉書·良吏·吳隱之傳》。

[19][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第68頁,2011。

[20]《隋書·地理志》。

[21][唐]劉恂撰,魯迅校勘:《嶺表錄異》。廣東人民出版社,第3頁,1983。

[22][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廣校注:《桂海虞衡志輯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第169頁,1986。

[23][24]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中華書局,151、152頁,1999。

[25][晉]嵇含:《南方草木狀》。中華書局,第3 頁,1985。

[26][唐]段公路:《北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89 冊第33-34頁,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7][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華書局,第103、128 頁,2002。

[28][宋]朱彧:《萍州可談》。中華書局,第137頁,2007。

[29]《后漢書·馬援傳》。

[30][漢]陶弘景:《名醫別錄》。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74頁,1986。

[31][32][33][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56頁,1991。

[34][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10-111頁,2007。

[35][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第391頁,2007。

[36][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第155頁,2008。

[37]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卷上《文學第四》,注引《左思別傳》。中華書局,第135頁,1984。

[38]原書已佚,見陶宗儀輯《說郛》卷4,中國書店,19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一级|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亚洲乱强伦|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欧美在线网|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国产91蝌蚪窝|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天堂成人av|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日韩国产 在线|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18|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日本黄色a视频| 中国精品久久|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网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91|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欧美在线网| 色婷婷综合在线| 天天色综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网欧美|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9啪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91热爆在线|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 99这里精品|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