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 上海 200234)
隨著發達工業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政治學界對政治文化的研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最先提出后物質主義價值觀。他認為,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人們開始弱化對經濟增長、人身安全、公共秩序、國家安全等傳統價值觀的重視,而是注重對公民自由、生態環境、主觀幸福、生活質量、社會平等及自我實現等非物質主義方面的要求,這種價值觀就是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在中國悄然出現,并不斷發展,這對當代中國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政治發展與民主政治建設是當今中國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對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探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發達工業社會的繁盛為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迅速發展,新科技革命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化成果,鑄就了一個與傳統工業社會不同的嶄新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后工業時代”[1]或者“后現代”。后工業社會階段,穩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富足的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經濟安全的社會心理;全球環境危機和資源危機的出現,使民眾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而是開始關注生態環境、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主觀幸福等問題。發達工業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信息網絡的逐漸擴大,使英格爾哈特的政治價值觀理論研究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全球化跨地域調查取樣、研究分析等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等外部因素的制約,客觀上為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提出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技術支持。
“政治文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于1956年提出的,在政治學界迅速引起了很大反響,許多學者認可這一概念并著手研究。阿爾蒙德與維巴共同出版了《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一書[2]。該書將政治文化研究對整體觀念和態度的側重轉到對個體政治態度的層次資料的實證調查研究上來,選取了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國作為調查和分析對象,開辟了一個科學的研究政治文化及跨民族抽樣數據研究的新領域,為英格爾哈特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英格爾哈特根據他在西歐幾個典型發達國家的調查結果,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阿爾蒙德和維巴的政治文化實證范式,但他將研究的重點轉變為探究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價值觀的變化。通過調查研究,英格爾哈特發現,“二戰”后的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一些變化。人們不再一味地尋求物質財富上的滿足,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更加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更加追求精神財富上的滿足。由于這一系列的變化,英格爾哈特提出,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正在發生一場價值觀的“靜悄悄的革命”,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也隨之誕生。
第一,教育的多方面影響。英格爾哈特指出,“對價值類型最強有力的預測,就是受訪者的教育水平?!盵3]69英格爾哈特認為,受教育更多的人應該比受教育更少的人傾向于后物質主義,不管處于什么年齡層次,他們的相對經濟地位要優于同時代生長的其他人。因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所接受的交際網絡信息也不同。相比較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擁有對付抽象事物的技能,從而更容易形成相對開放的世界性的世界觀,這些正是后物質主義的特征。
第二,代際更替的影響。英格爾哈特提出,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目前的經濟水平、年齡等對價值有獨立的影響。隨著成年人口中年輕的且受教育更多的人群取代年長的且受教育更少的人群,后物質主義類型在這些人口中的比例將會增長。同時,不同年齡的人群因其成長的經歷不同而在經濟與人身安全問題方面表現也不同,這會導致年齡與價值類型的聯系較強。當社會發生重大而持久的轉型時,社會群體的核心價值觀便會隨著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更大程度上是通過代際更替實現的。人們不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傾向于物質主義,而是因為年輕一代和較為年長一輩的經歷不同,所以有著較大經濟需求的差異,關注的重心也各有不同。代際更替是引起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轉型的主要原因。
第三,其他社會背景影響。英格爾哈特認為,宗教信任、政黨偏好、工會成員身份、性別和民族等也影響著價值類型的轉變。參與有組織的宗教活動的人更傾向于物質主義的價值。女性比男性稍微物質主義一些,但性別對于價值類型而言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弱的預測工具,至少在西方國家如此。工會成員身份看起來似乎比非工會成員更后物質主義。民族在分析中被作為一個預測變量,但民族自身對價值類型的影響在這個分析中并非最重要。
第一,優先價值觀。英格爾哈特提出,一定時期存在某種優先價值觀,人們傾向于選擇供不應求的事物。當社會中某種需求緊缺時,人們就傾向于給予它最高關注度,這樣優先價值觀便形成了。在發達工業社會,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物質資料豐富,社會福利政策穩定,人們的優先價值觀由追求經濟發展的物質主義轉變為尋求個人主觀幸福的后物質主義上來。[4]這也就形成了后物質主義價值觀,人們更多地追求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精神財富的滿足。
第二,需求層次結構的變化。英格爾哈特借用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闡釋價值觀的變遷,“馬斯洛認為,人們需要滿足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是根據其對于生存的相對緊急程度,按等級次序來滿足的。”[3]20人們只要保障了人身與經濟上的安全,就可能尋求其他的非物質性需求,這些其他目標反映了人們真實的、正常的需求。英格爾哈特通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給出了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需求指標,后物質主義者更重視歸屬感、尊重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注重思想和言論自由及生活化問題。在西方發達的工業社會里,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會優先選擇非物質價值,強調個人自由和生活質量。
第三,政治技能與政治參與。英格爾哈特認為,政治技能的增強推動了政治參與方式的轉型,精英和大眾之間政治技能的平衡已經發生變遷。在探討政治技能和重在參與的內在聯系時,英格爾哈特又引入了政治效能感這一概念。他提出,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具有“主觀政治效能感”,從而更傾向于成為一個積極的政治參與者。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公民最有可能參與政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傾向于擁有相對強烈的效能感與共同體奉獻感、政治關注度和較高的政治信息水平等“公民取向”。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眾傳播的擴張,人們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便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主流形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精英主導的政治動員在減少,精英挑戰的問題導向型團體在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的價值觀也逐漸發生轉變,后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也已經在中國悄然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在不斷降低,這說明民眾在食品支出上面的消費比重越來越少,轉而更加關注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人們的價值觀也開始由傳統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轉變。十九大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中國社會主體已經進入后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已經在中國發軔,并深刻影響著中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中國民眾價值觀的轉型。
后物質價值觀通過社會輿情影響社會精英的認知結構,對精英階層發揮價值導向作用,使社會精英在形成后物質價值觀的同時,也形成了對現代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深刻認識,這自然會影響到社會精英對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和決策,從而產生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后物質主義經濟發展方式。[6]后物質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理念是強調經濟及科技的發展不僅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還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國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正是后物質主義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體現。后物質價值作為一種新型發展價值觀,它在社會大眾中的廣泛傳播,對人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讓人們深刻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從而產生了珍惜資源、節約能源的意識。因此,近年來,節能經濟在中國發展迅速,也得到了民眾的普遍響應,人們的價值觀也開始發生轉變。
英格爾哈特提出,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滿足,容易使人們的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變遷,持后物質主義的人群不再強調單純的經濟效益增長,而是將實現轉移到其他與提高生活質量相關的方面。目前,建設“美麗中國”的呼聲不斷,綠色發展的理念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國家積極倡導發展綠色經濟,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提高生活滿意度并行,構建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
第一,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我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這一進程中,逐步提升社會幸福感,不斷促進國家治理與人民需求相統一。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強調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人們需要的是美麗的城市和更有人情味的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7]總布局,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致力于推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協調發展。這體現出我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既注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還重視生態文明等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要素,這也是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過程中的深刻體現。
第二,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與公民的政治參與。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強調歸屬感、尊重,人們希望在工作、社區及政府決策中有更多的發言權,充分實現自己的言論自由。同時,政治技能的提升及政治效能感的增強,有助于促進公民更高層次的政治參與。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對人們政治參與的觀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提高了民眾對政治的興趣。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關注自我價值和理想的實現,越來越想發揮個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價值,中國民眾更加關注政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聽到他們對國家大事的討論,人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
后物質主義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屬于文化范疇,對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選擇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人們漸漸形成后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后物質主義價值引導人們自覺維護生態文明,更加注重提高生活質量。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價值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活質量的重視,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當今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環境問題,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再加上微博、微信等大眾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及政府的宣傳,人們已經逐漸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態意識,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開始重視非物質化的生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精神世界的富足,參加體育鍛煉、外出旅游等休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
英格爾哈特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提出,有著一定的時代和理論背景,發達工業社會的繁盛是其產生的經濟基礎;政治學界對政治文化的研究與發展,為其提供了理論前提和方法基礎?!办o悄悄的革命”其實就是從注重經濟發展、人身安全、國家安全等傳統價值觀向關注生活質量、社會平等、自我實現,以及公民自由等價值轉化的過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人們更傾向于維護個人權利、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等后物質主義價值追求。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推動了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對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