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山東 煙臺 264003)
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也是黨和國家政策措施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社區治理的好壞,關乎社會治理的成效?!肮步ü仓喂蚕怼钡纳鐓^治理模式越來越成為社區社會治理創新的新趨勢,結合近年來煙臺市在這一方面的探索和嘗試進行分析,試圖為社區治理實踐提供可供參考的經驗。
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指出:“社會只是一種暫時的、表面的共同生活,共同體才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1]在社區治理實踐中,煙臺市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的需求。
社區黨組織是社區社會治理的領導核心,決定著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成效,更關系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煙臺市芝罘區通伸街道堅持“將黨建工作做到黨員群眾身邊、做到經濟社會發展一線”的理念,以黨建引領,不斷推進社區治理工作,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社會治理的優勢。通伸街道以“大黨建引領新發展”為目標,按照“一馬當先強責任,一往直前補短板,一以貫之促融合”的三個一工作思路,以樓宇、社區、社會組織、商會黨建為抓手,提高黨的組織在各領域的覆蓋率。筑牢組織堡壘,改善黨群服務條件,為黨員群眾提供舒心的辦事及活動場所;引領全面發展,實現資源的效用最大化,讓社區服務更親民,更高效;提升黨建魅力,服務黨員群眾、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區治理,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推進黨建工作質與量同步提升。
社區是政府聯系群眾最直接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服務群眾的窗口和前沿。我市開展“雙報到、雙服務”工作以來,聚集社區事務,積極推動便民利民要素向社區聚集,有力推動了社區治理工作。如福山區通過一體化報到、精準化融合、項目化服務、信息化提升、綜合化考評等,下沉到社區一線,開展為民服務,助力社區治理。全區108個區直機關企事業單位、2528名在職黨員已全部到社區報到,通過“群眾點單、社區下單、單位接單”的菜單式處理機制,組織開展各類社區服務活動,滿足社區居民的各種需求。通過健全組團式服務機制,集中破解了許多“群眾解決不了、網格員處置不了、社區管理不了”的棘手問題,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社區的質量和效能。
社區網格化管理是社區創新服務方式,增強社區服務功能的重要探索,在一些較大、人員構成較復雜的社區應用較為廣泛,有效解決了社區治理中存在的“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又看不見”問題,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如塔山社區探索健全建立“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網格黨員”四級網格管理體系,按照社區管理區域劃分為若干個網格黨支部,由各支部書記擔任網格長,每個網格黨支部設立若干個黨小組,由黨員骨干擔任小組長,負責管理網格內的黨員和樓長,網格內的每個黨員負責聯系30—40戶居民,形成“一人多職、全區覆蓋”的社區網格隊伍。他們及時收集并上報網格內的各種情況,居民小事全部在網格內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則上報給社區黨委,有效推動了社區的共建共享,實現了一網兜起社區大小事,提升了社區的治理水平。
煙臺市公安局踐行新時代的“楓橋經驗”,于2019年4月10日出臺了《煙臺市公安局關于創建“現代警務共同體”指導意見(試行)》,將打造“現代警務共同體”作為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手段,構筑“黨務+社務+警務”平臺,實現信息數據深度共享和工作任務無縫銜接流轉,探索出一條具有煙臺特色的“現代警務共同體”建設新路子,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工作。如萊山區初家派出所依托警務共同體,及時化解影響社區和諧穩定的矛盾和糾紛,實現了社區重大信訪事項“零發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市警務共同體隊伍,實現警民聯勤聯防、警居聯治聯管,筑牢了疫情防控群防群治的“銅墻鐵壁”。
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打破了過去社區社會治理僅靠基層政府力量的一元化社區治理模式,企業、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廣泛參與社區社會事務的管理和服務。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共建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社區尚未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區治理體制,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各個共建主體的職能未能清晰界定,職責梳理方面也有待加強。不少社區仍然存在社區事務的治理由政府“一肩挑”的模式,這種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使社區居民無法與政府聯系起來,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共建體制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社區居民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吨腥A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鄙鐓^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是對社區的認同和關愛;但不少社區的居民參與情況并不理想,有的居民認為基層政府是社區治理的唯一主體,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積極性比較低。調研中發現,退休后的老年人群是社區社會治理的主力軍,他們有時間、有精力,愿意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活動,也愿意為社區奉獻自己的熱情和力量,對所在社區的認同感比較高,在社區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社區中的上班族受時間、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不高,對社區的歸屬感也不夠強,甚至有人不清楚自己屬于哪個社區。因此,距離打造成居民工作、學習、生活的“共同體”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社會治理新格局,最終目標就是讓社區居民能夠更多地享受到社區社會治理的成果,構筑起社區鄰里之間互信互助的良好人際關系,以共享為目標,在社區空間凝結起生命共同體。社區中,社區居民的共享意識越強,越能實現好共建共治的成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少社區居民的共享意識還比較薄弱,不少居民還只是把社區當作自己的生活場所,而沒有當成一個幸福的家園。如有的社區仍存在臟亂差的環境問題,有的社區居民會因為停車位的問題、寵物的問題等發生爭吵,甚至引發矛盾糾紛。因此,需培養居民的共享意識,實現社區居民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共享。
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城市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隨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深刻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迫切要求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不斷提升黨的城市工作水平?!盵2]社區黨組織是打造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組織載體。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社區社會治理應加強黨委對社區治理的領導,不斷提高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能力,發揮好社區治理的“主心骨”作用。一是社區治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黨建帶群建,統籌各種社會治理資源,把社區黨建與駐社區的單位黨建、駐社區的企業黨建和社區社會組織的黨建統攬起來,發揮黨組織在組織動員、價值引領、統籌協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和社區治理能力。近年來,杭州市推行的“社區建黨委、樓群片區設支部、門棟單元建小組”社區黨建模式值得學習借鑒。二是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書記是社區工作的“領頭雁”,提升社區治理的組織力和領導力關鍵也在社區書記,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社區書記隊伍至關重要。一方面,應將群眾基礎好、守初心,敢擔當的優秀人才選拔到社區黨組織干部隊伍中,打造一支作風優良,一心為民的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充分發揮社區治理的“領頭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應將其納入全市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暢通晉升渠道,從工資待遇和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提供保障,為社區書記安心開展社區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
一是優化職責權力體系,理清各個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界定劃分好社區與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等各自的權力和職責范圍,實現各個社區治理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二是打造社區生活共同體,建設高質量的幸福家園。廣泛吸引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在事關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方案等在實施之前都要征集社區居民的意見,充分挖掘他們的智慧和能量,使社區治理成果更多地惠及社區居民,讓社區成為促進社會穩定的“減壓閥”。比如近年來,芝罘區民政局在社區中廣泛推行的“陽光17議”民情議事體系,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形成了社區協商的新路徑,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社區內的議事議案都由社區居民來決定。通過這種議事體系,讓每一位社區居民都能享受到社區治理的成果,不斷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培養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區積極搭建交流溝通平臺,為居民提供參與社區治理的空間,組織開展與社區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符合居民需求的活動,對積極參加社區治理的居民及時給予一定的榮譽獎勵,讓他們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和親歷者,增強社區居民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二是建立互惠互助的社區利益共享機制,搭建起社區互惠互助平臺,打造社區的時間銀行①,鼓勵社區居民先奉獻后享受。比如大海陽社區打造的“共享幸福銀行”,以服務換物質和以服務換服務的工作做法,充分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在社區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互助氛圍,實現了社區的互助共享。三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社區網站、微信群、QQ群等,針對社區的公共事務公開信息,開展網上討論,線上與線下結合,便捷高效匯集民意,聯絡感情。
社會認同源于個體對自己作為某個或某些社會群體成員身份的認識。社區居民只有在社區認同基礎上,才能自覺參與社區治理,承擔責任,為社區積極奉獻,實現社區從陌生人社區轉變為熟人社區,促使社區居民回歸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有效的社區治理。一是推進社區治理的精細化,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需求。如芝罘區中臺社區,從細微處入手,精準把脈社區居民的生活訴求,為社區居民提供貼心服務。每年為社區患病的低保戶過生日,開展健康查體等,讓低保戶享受到了親情和溫暖,提升了獲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推行全科式服務,不斷提升社區服務精細化和專業化能力。三是搭建線上線下社區公共空間。線下定期舉辦文化娛樂活動,線上建立微信群、QQ群等,解決社區居民缺少時間的問題。線上線下兩大空間相結合,為社區居民交流溝通創造了機會,促進了鄰里互動,進一步增加了社區居民對于社區的集體記憶和情感連接,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充分激發了社區居民自治的活力與動力,使社區成為具有“精、氣、神”的居民生活共同體。
社區治理應著眼于“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各個治理主體多方面、多角度,未雨綢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注釋:
①時間銀行:20 世紀80 年代,埃德加·卡恩提出,指的是志愿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形成志愿服務的雙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