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淄博市委黨校 山東 淄博 255000)
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工作中的重要議題,小農戶經營將是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小農戶要增收,現代農業要發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不僅直接關系農戶本身的增產增收,也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工作方向,并在緊隨其后的2018年、2019年、2020年的“1號文件”中,對落實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工作提出了具體工作部署。例如,在2019年的“1號文件”中提出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相關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使小農戶在參與現代農業建設中成為受益者。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山東省沂源縣在大力推進縣域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同時,著力探索完善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相關工作機制,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力提升了沂源縣域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也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供了絕佳的基層實踐案例。
截至2019年年底,沂源縣共有耕地面積106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8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2.3畝,其中絕大多數耕地為山地旱田,屬于典型的小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針對上述情況,自20世紀90年代起,縣委縣政府開始在全縣推行農業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經過多年努力,已逐漸由糧食作物種植過渡到以蘋果、桃、櫻桃等林果經濟作物種植為主,近十年更是涌現出一批水果專業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形式。據統計,全縣目前已累計流轉土地15.07萬畝,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39.7%,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幫助小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初步形成以林果種植為主,以蔬菜、中藥材、畜禽為輔,以礦泉水、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為有益補充的產業格局。注重“一鎮一品”建設,每個鄉鎮確定一個優勢林果品種,形成了中莊鎮和張家坡鎮蘋果、燕崖鎮大櫻桃、東里鎮“金黃金”桃、大張莊鎮葡萄、南魯山鎮中藥材的特色產業格局,農產品種類豐富、供應周期長,具備一定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合理布局的同時,突出主導產業引領作用,全縣75萬畝林果種植中,蘋果種植面積有32萬畝,占42.67%,年產量70萬噸左右,全縣共有蘋果從業人員25萬人,蘋果經濟收入占到全縣林果經濟總收入的70%左右,以蘋果為主導的產業實力穩步提升,初步形成沂蒙山優勢果品產業帶。
針對全縣小農戶分散種植為主的經營特點,該縣積極探索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升林果種植的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種植。一是推行合作社“十統一”管理服務模式。“十統一”即合作社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栽培管理模式、統一綠色防控、統一機械化設備應用、統一農資供給、統一技術服務等形式,不僅提升了合作社標準化水平,也提升了未流轉土地農戶組織化水平。二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通過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引導農戶在自愿基礎上,將承包的土地交由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統一經營,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小農戶通過加入合作社,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后,能夠持續帶動農戶增收。據統計,加入合作社的小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左右。三是農業生產向園區化和科技化提升。建立各類林果科技示范園、農業部級蘋果標準園等81處,在全縣范圍內推行現代種植模式、以園區項目促進老果園提升改造,帶動林果新品種的引進擴繁。在園區化建設的同時,積極與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聘請專家顧問團定期指導果樹生產,同時依托國家現代林果產業體系、農業院士工作站和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引進推廣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新技術,有效提升了林果產量和品質,促進了小農戶的進一步增收。
在促進小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積極推進林果生產、加工、儲藏、流通、銷售一體化發展,已形成林果生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營銷大戶及林果經紀人、周轉箱、包裝箱等配套企業、林果批發市場、冷藏庫為主要節點的林果全產業鏈生產流通格局,年林果周轉量在60萬噸以上,拉動了農資、運輸、勞務、餐飲、旅游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小農戶不僅在種植業中取得了收益,也在相關產業中實現了多業增收。在發展林果種植的同時,積極培育林果品牌,加快推進品牌農業發展。重點圍繞以“沂源蘋果”為主導的十余個縣域優質特色農產品,鼓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質量認證、商標注冊和名牌產品創建,目前全縣農產品注冊商標172件,其中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山東省著名商標4個,通過品牌效益帶動小農戶增收30%以上。
受地理條件制約,該縣小農戶分散經營的現象較為突出。以位于蘋果種植中心區域的中莊鎮為例,全鎮人均果園面積僅有1.5畝。小農戶的分散經營,導致水肥一體化、果樹標準化種植養護、果園間生產路硬化等工作需要投入額外的資金和人力,而投入后的改善效果相對有限,影響了農業規模化。雖然大量研究表明,小農戶經營生產效率并沒有想象中的低,但規模過小和土地零碎是導致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的“攔路虎”,從而影響農業總產出和家庭經營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三老化”問題是指果農老化、種植方式老化、果園老化,核心問題是果農老化。50歲以上的果農占比超過60%,60歲以上的果農占比超過40%,隨著果農年齡增長和體力下降,不能、不愿學習新技術的問題逐漸顯現,導致果農對先進技術、先進模式的接受意識與能力較差,對果園改造提升的積極性不高,管理愈加粗放,進一步加劇了果園老齡化現象。例如,全縣20年以上的蘋果果園占總面積的70%,其中30年以上果園面積占總面積的20%以上,蘋果持續增產提質難以保證。
由于大部分小農戶缺乏市場經濟知識,且自身實力薄弱,導致小農戶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地位。如該縣大部分果農都采取一次性采摘,水果按堆賣的交易方式,不注重水果品質和包裝,不僅導致果實一致性差、各項指標不穩定,也導致好水果也賣不出高價。再如,雖然采取了品牌化戰略,但部分果農以次充好、短斤少兩,甚至出現對品牌侵權使用、濫用商標等現象,影響沂源縣果品品牌整體形象,導致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存在小、弱、差的問題。
國內外學者的實證研究現實,在經營管理適當的情況下,小農戶生產經營具有較高的管理效率,比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組織有更大的生產率優勢。沂源縣林果種植業的發展歷程也證明了小農戶在林果種植中的積極探索和管理效率不斷提升是該縣林果產業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堅實基礎。因此,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一方面要堅決維護小農戶權益,保障小農戶的生產熱情;另一方面要在小農戶的基礎上漸進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同步發展的制度保障,2018年“1號文件”提出要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這為農村土地制度穩定提供了最大保障。
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制度紅線下,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針對當前部分小農戶因各種原因放棄承包權,進城務工的狀況,要繼續堅持在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保障承包農戶的基本權益。二是落實承包土地的“三權分置”制度。切實維護承包戶使用、流轉自身承包土地的相關權利,積極探索土地承包權依法、有償退出機制。三是強化農村土地保護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占用耕地、在耕地上建設非法建筑等行為,切實保護小農戶的承包權,讓小農戶能夠放心大膽地開展林果品質提升等長期性農業改造工作。
農業合作社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銜接的組織載體,可以融合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一是要促進農業合作社制度建設。加強農業合作社內部制度建設,確保農業合作社能夠穩定高效運行。積極探索以土地承包權入股、合作社實行股權激勵等方式,帶動小農戶參與合作社生產經營。二是要提升農業合作社的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農技推廣、農業信息發布、高產苗木推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小農戶。農業部門和農業開發部門要通過適當加大獎勵政策,促進合作社積極主動地為小農戶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激發小農戶的主觀能動性,使小農戶形成廣泛的農業聯合體,提升小農戶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要加大對農業合作社運行的指導監督。大力推行農村黨支部領辦農業合作社工作機制,引入第三方監督機構對合作社進行定期督導,對那些經營方式不當但經營內容適合農民要求的合作社進行標有的扶持和資金幫助,優化合作社運行管理;對服務質量不佳、經營內容不符合農民需求的合作社進行堅決整治,確保合作社更好地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進行服務。
一是搞好產業頂層設計。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在產業布局、品牌運作、市場拓展等方面加強規劃設計,幫助企業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少走彎路,引導林果業向精準性型、集約型、科技型轉變,切實增強區域內林果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二是做好政策推動和項目帶動。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政策扶持,繼續安排支農資金向林果業傾斜,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吸引社會工商資本積極投入現代果業以促進果業發展。在做好政策推動的同時,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農產品后整理倉儲物流基地等重點支農惠農項目,在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多上一些好項目。
三是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影響力。整合各項分散的品牌資源,聚焦林果業種植的主打品種,在縣級層面策劃制定切實有效的品牌宣傳方案,在更高層面和更廣范圍內提高林果產品的知名度。要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擴大銷售隊伍,開拓銷售市場,形成多元化的營銷模式,使林果產品最大限度地贏得市場。
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既是促進農戶持續增收,助力農戶經濟實力持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鞏固農村經濟基礎,穩定農業大局,提升農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支撐。從縣域經濟發展看,雖然全國各地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方面的差距更大,但在做好縣域內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工作方面,從實踐看具有普遍規律可以遵循。這些普遍性規律表現在:從農戶端看,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必須做好農戶的集中統一工作,在自愿基礎上發展合作社等經濟形態,變分散農戶為適度集中的合作社,形成統一整體,這樣才能對接市場。從產業發展端看,各級政府要下大力氣增強合作社的持續經營能力,通過適度引入社會資本等形式,讓合作社等新經濟形態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有能力承擔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要求,嫁接起生產要素投向現代農業的體制機制橋梁。只有認清工作中的規律,才能真正做好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