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辛怡
提到鋼琴藝術指導的概念,許多人會第一時間將之與鋼琴伴奏畫上等號。而事實上,鋼琴伴奏僅是鋼琴藝術指導的一個重要職責,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從“藝術指導”這一概念的來源講起。
在我國,鋼琴藝術指導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1998年“第一屆全國鋼琴藝術指導研討會”上,戴嘉枋老師在開幕式講話中,提出將“鋼琴伴奏”這一操作層面的名詞“正名”為“鋼琴藝術指導”這一學術層面的名詞。這一“正名”,標志著鋼琴藝術指導行業正式誕生。這次會議也成為我國音樂教育、聲樂表演、鋼琴藝術等多個行業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實際上,鋼琴藝術指導并非一個憑空造出的新名詞。鋼琴伴奏和藝術指導這兩個概念皆為舶來品,鋼琴伴奏的英文為“Accompaniment”,而藝術指導則為“Coach”。從名稱上來看,“Accompaniment”突出的是伴奏中“伴”的概念,而“Coach”突出的則是“指導”。
對于鋼琴伴奏而言,許多人認為其首要能力是鋼琴演奏技能,而鋼琴藝術指導既然發揮指導的作用,其要求必然也隨之提高。除鋼琴演奏技術之外,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鋼琴藝術指導,也就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這也將直接影響到未來鋼琴藝術指導的專業建設和學科設置。
在西方,鋼琴藝術指導已經建設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并且細化出諸多的分支,如器樂藝術指導、聲樂藝術指導、音樂劇藝術指導、指揮藝術指導等,其發揮的主要功能是通過鋼琴伴奏這一形式,為學習者的練習提供支持,同時也需要兼備一定的專業教學能力。以聲樂藝術指導為例,在演奏鋼琴的同時,鋼琴藝術指導還需要為演唱者提供聲樂演唱、語言、音樂分析、音樂表達等多個層面的指導意見,這就要求藝術指導在具備鋼琴演奏能力的同時,還應當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對相應的指導學科具備充分的了解與認知。因此,這個學科需要培養具備多種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我們再回到“鋼琴伴奏”這一概念上來,許多人很容易把鋼琴伴奏看作演唱的附屬產品,但這種說法并不十分準確。實際上,對于一部音樂作品而言,無論是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樂器聲部之間是否有主從關系這個問題需要拆分成兩個視角來看:從微觀、局部的視角來看,樂器聲部間的確是有主從之分的,無論是在器樂的協奏曲、室內樂、樂隊,還是在聲樂歌曲作品,甚至是鋼琴這種多聲部樂器的獨奏作品中,局部上都有需要突出的聲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知的“旋律”,而其他聲部的作用則各有不同,或為支持、或為增補、或為延展;從宏觀、整體的視野上來看,這種主從關系就被淡化了,更多的是各個樂器、各個聲部之間的一種對話和相互支持,更傾向于一種合作、協同關系,這也就是為何西方出現了一種被稱作“協作鋼琴”(Collaborative Piano)的概念,凸顯出鋼琴與其他樂器聲部之間的協作關系。
隨著鋼琴藝術指導學科的誕生與發展,其教學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針對該學科的研究逐漸深入。談及鋼琴藝術指導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主要部分。
音樂被稱為“時間的藝術”,在演繹的過程中容錯率很低,表演中的任何一個失誤都是無法挽回和彌補的,因此對于演奏、演唱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在多個樂器協同的樂曲的演奏中,樂器之間往往相互形成參考、對照,互為音高和節奏的標尺,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錯誤的產生。對于鋼琴伴奏的聲樂作品來說,鋼琴的音高是固定的,鋼琴演奏上的節奏相對于人聲而言也更加易于控制,因此可以為人聲提供相當重要的音準與節奏參考,或稱之為鋼琴對人聲的約束作用,以提高音樂表演的準確性。
這種約束作用的前提是,鋼琴伴奏需要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而并非一味地跟隨人聲進行演奏。一旦鋼琴伴奏一味地跟隨人聲,隨著人聲的速度、節奏進行調整,由于我們之前提到的二者互以對方為標尺的概念,就很容易出現由二者“賽跑”導致的演奏失誤。因此,對于一位合格的鋼琴伴奏者來說,增強演奏的主動性,發揮鋼琴聲部對于人聲的約束作用,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在聲樂作品中,鋼琴多以前奏的形式先于人聲出現,這種時間上的前置性,可以為演唱者提供重要的演奏信息。除了音高和調性上的引導之外,鋼琴聲部的先現性鋪墊,一個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為演唱者提供情感上的預備。這種前置性的情感準備可以最快地使演奏者進入所需要的情感狀態。
作曲家們十分清楚鋼琴伴奏為演唱者帶來的引導作用,因此在進行歌曲的鋼琴聲部編配時,往往會利用這一點來向演唱者傳達信息和提示。在節奏、調性或情感發生突變的段落,作曲家們也經常會通過鋼琴伴奏的先現為演奏者提供提示和引導,以降低演唱的難度,從而使音樂作品得到更好表達。
而對于藝術指導老師而言,這種引導性價值的發揮則更為關鍵。在音樂作品的練習、排練中,藝術指導老師需要為學生明確每一個關鍵節點的提示,讓學生懂得利用這些引導性的提示為演繹音樂作品服務,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
作曲家在創作一部聲樂作品時,就明確了它對人聲聲部的支持作用。這種支持為人聲聲部帶來的效果是多個層面的:音高層面,鋼琴作為多聲樂器,為旋律聲部提供和聲上的支持,增強音樂的色彩感;節奏層面,鋼琴聲部可以為旋律聲部提供強烈的動力支持,增強音樂的表現力;音響層面,鋼琴聲部延伸拓展旋律聲部的音區音域,使音樂整體更加富有層次感。在這些層面的共同作用下,一部音樂作品將得以完整呈現和表達。
我們在討論鋼琴聲部對于人聲的支持作用時,必須做到一個重要的前提,即鋼琴聲部與人聲聲部在音響上的融合度。一部好的音樂作品,除旋律外的其他聲部應當是“若有似無”而又“無比清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部優秀音樂作品的演繹,它的次要聲部應當有極高的融合度,以至于聆聽者一時間似乎忘記了次要聲部的存在,但轉念仔細聆聽,每一個音卻又無比清晰、歷歷在目。這種融合度除了受作曲家創作技術的影響之外,鋼琴演奏者與歌唱家的配合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參考量。
與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等同質性樂器的組合不同,鋼琴與人聲由于二者發聲原理相異,很難達到同質性樂器組合般的高融合度,但是這種融合度仍能夠通過不斷地配合練習進行提升。從演唱者的氣息與鋼琴的觸鍵,到每一個斷奏、連奏之間的銜接,再到鋼琴與人聲之間旋律的相互拋接,這些諸多的細節皆能對二者融合性產生影響。因此,對于聲樂藝術指導老師來說,能夠在處理好音樂細節的同時,根據演唱者的唱法、表達來進行演奏配合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在歐洲、美洲以及亞洲不少音樂藝術發展較為先進的國家,鋼琴藝術指導已經成為高等音樂院校中的一個重要的建設學科。我國鋼琴藝術指導行業起步相對較晚,在不少人的認知中,仍認為鋼琴藝術指導屬于鋼琴演奏的一個分支,只要具備鋼琴演奏能力就能夠勝任,實則不然。
目前,我國的一些高等音樂院校已經成立了藝術指導專業,為聲樂、器樂、音樂劇等專業的學生開設藝術指導課程,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提升協同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獨立分析能力等綜合素養,培養全方位、多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更加適應于當前行業的發展。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由于我國藝術指導行業起步較晚,人才培養體系、學科建設等層面與該學科的前沿國家仍有著較大的差距,加之目前我國音樂市場對該行業缺乏較為系統的認知,一定程度上為行業的良性發展帶來了阻力。同時,各類院團對于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實際上很高,但又缺乏相應的師資。因此,在高等音樂院校層面解決該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對于高等音樂院校而言,一方面承擔著培養高水平素養的音樂人才的責任,另一方面也需要為我國音樂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學術上的支撐。因此,加大完善藝術指導學科的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梯隊,培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高技術水準的藝術指導人才是第一要務。藝術指導人才在進入崗位后,能夠為專業院團的技術水平提升帶來積極影響,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的音樂市場良性發展助力,形成良好的人才接續閉環,增強音樂市場的完整性、專業度,為人才的培養和優秀作品的產出帶來積極的推動力。
我國的藝術指導學科起步雖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向好,相繼有各類藝術指導比賽、研討會、音樂周等活動舉行,得到了業界學者、研究者們的積極參與,音樂從業者對這一學科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藝術指導行業的發展能夠為更多聲樂、器樂學習者們帶來積極影響,為中國的音樂行業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奏出“指尖上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