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史實與史料關系的個案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伊尹事跡在漢代的傳播
——關于史實與史料關系的個案考察

2020-12-01 21:27:36
安徽史學 2020年5期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佐湯滅夏的商朝開國賢臣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關伊尹的紀念性遺跡主要分布在河洛和豫東魯西南兩個區域,而河洛地區是其主要活動范圍。甲骨卜辭中涉及伊尹的資料有近40條,內容主要有兩類:一是歷代商王都把伊尹與先公先王一同祭祀,二是以伊尹為主宰風雨之神而向其祈雨。(1)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1979—1982年版。伊尹的事跡在先秦經典文本五經、《楚辭》乃至《竹書紀年》《逸周書》以及《老子》《呂氏春秋》等20多種文獻中均有記敘或提及。2010年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的《尹至》和《尹誥》篇是新發現關于伊尹的珍貴資料。學術界對伊尹的名號、出身、如何就湯、就桀等問題的看法并不相同,清代以來的學者嘗試以歷史實證科學的嚴密邏輯對伊尹事跡進行合法性的考證,但對于上述問題依然眾說紛紜,意見不一。如何正確解讀使用“層累遞增”的史料,是長期以來史學研究重點關注而迄今仍然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對于伊尹的資料從先秦至漢代不斷增加的狀況,也同樣存在如何解讀、使用的問題。考察伊尹史跡在漢代的記載、整理與傳播,尤其是在傳播過程中有關記載的增加、變動和演繹,不僅是研究伊尹必須要做的工作,同時也可以此為個案,為研究歷史人物和事件提供借鑒和參考,正確理解和科學辨識史料與史實,提高分析處理同類新增歷史人物資料的水平以及利用史料、鑒別史料和認識史實的能力。同時,研究伊尹問題,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古代早期著名人物、研究漢代歷史及河洛文化也不無裨益。

一、司馬遷之前漢代學者筆下的伊尹

首先以時間為序,羅列關于伊尹的記載,這也是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漢代最早記載伊尹事跡的是漢初的陸賈(約前240—前170年),他在《新語》中說:“伊尹負鼎,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廬之下,躬執農夫之作,意懷帝王之道,身在衡門之里,志圖八極之表。”(2)陸賈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慎微第六》,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89頁。“伊尹負鼎”,指伊尹背負做飯用的鼎俎晉見商湯,他用烹調做比喻,向湯講述如何實現王道。后來用此典指輔佐帝王,擔當治國重任。《后漢書·馬援傳》論曰:“馬援騰聲三輔,遨游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干時主,將懷負鼎之愿,蓋為千載之遇焉。”伊尹所居之地“有莘”,古國名。亦作“有侁”,有三說:一是商湯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舊陳留縣東,見于《史記·殷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二是周文王妃太姒為有莘之女,故址在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見于《史記·夏本紀》司馬貞《索隱》引《世本》。三是在今山東省曹縣北,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楊伯峻注。由于文獻記載不同,以上三地都極力主張伊尹是本地的名人,論者頗多,不贅引。

陸賈以為,伊尹“負鼎”耕于有莘之野懷有這樣的政治目的:“釋負鼎之志,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誅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殘賊之類”。(3)陸賈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慎微第六》,第89頁。《淮南子·泛論訓》中也提到“伊尹之負鼎。”東漢許慎注曰:“伊尹負鼎俎,調五味以干湯,卒為賢相。”(4)劉安編、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968頁。

陸賈之后,韓嬰(約前200—前130年)是西漢前期講述伊尹之事最多的學者。其內容之一是引先秦的記述,如《韓詩外傳》說:“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5)韓嬰撰、許維遹集釋:《韓詩外傳集釋》卷7第6章,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5頁。這里提及伊尹的出身是“有莘氏僮”。伊尹的出身,在先秦時期就有不同的說法,或曰“有莘氏媵臣”(6)《墨子》卷2《尚賢中》:“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己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尚賢下》:“昔伊尹為有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媵臣,古代隨嫁的臣仆;或曰“小臣”;(7)李裕民認為:媵臣之說在金、甲文中找不見證據,小臣之說,見于金文,叔夷鐘銘可證。小臣之官職亦屢見于甲骨文、金文。因此,“小臣”之說比“媵臣”說更近事實。參見李裕民:《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考辨》,《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小臣:春秋以后指卑微的小吏。或曰“處士”。(8)參見《孟子·萬章上》。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同書卷2引《孟子·盡心上》之語:“若伊尹于太甲,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9)賴炎元注譯:《韓詩外傳今注今譯》(第三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42、68—69、90頁。其意是說,好像伊尹對待太甲,有伊尹忠誠為國的心志,是可以的;沒有伊尹那樣的心志,便是篡奪了。商湯王孫太甲即位,無道,伊尹放太甲于桐,經過三年,太甲改過,伊尹迎歸,還政于太甲。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的是《韓詩外傳》中先秦文獻未見的有關伊尹的文字,卷2第26章曰:

昔者桀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伊尹知大命之將去,舉觴造桀曰:“君王不聽臣言,大命去矣,亡無日矣。”桀相然而抃,盍然而笑曰:“子又妖言矣。吾有天下,猶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也。”于是伊尹接履而趨,遂適于湯,湯以為相。(10)賴炎元注譯:《韓詩外傳今注今譯》(第三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42、68—69、90頁。

夏桀修建酒池和糟堤時,伊尹與夏桀的對話以及二人對話時的神態描寫,皆是韓嬰的創作,不見于先秦文獻。因夏桀不聽伊尹勸諫,伊尹料定夏朝必定滅亡,于是去夏歸湯,得到湯的重用。下面的文字亦首見于《韓詩外傳》卷3第2章:

有殷之時,谷生湯之廷,三日而大拱。湯問伊尹曰:“何物也?”對曰:“谷樹也。”湯問:“何為而生于此?”伊尹曰:“谷之出澤,野物也,今生天子之庭,殆不吉也。”湯曰:“奈何?”伊尹曰:“臣聞:妖者禍之先,祥者福之先。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臻。”湯乃齋戒靜處,夙興夜寐,吊死問疾,赦過賑窮,七日而谷亡,妖孽不見,國家昌。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11)賴炎元注譯:《韓詩外傳今注今譯》(第三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42、68—69、90頁。

谷樹生長在商湯王的朝廷上,經過三天,長大到雙手可以合抱。商湯感到很奇怪,問伊尹谷樹為什么長在這里?伊尹回答:“谷樹是野生植物,適合生長在水澤,現在長在天子的朝廷上,恐怕不吉利。”于是,教湯以避兇趨吉之法,也借此表達君王畏懼天威而得到安定的觀點。

班固對《韓詩外傳》的史料價值評價不高,他認為:齊、魯之詩,“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12)《漢書》卷30《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08頁。屈守元從文學史的角度對《韓詩外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韓嬰博采有關“推衍詩義”的材料纂成,至于它的“采雜說”,實不宜非議。(13)韓嬰撰、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前言》,巴蜀書社2012年版,第3頁。

二、司馬遷記載的伊尹

漢代關于伊尹的記載,以《史記·殷本紀》最為詳細。司馬遷廣收博采,綜合先秦至西漢前期有關伊尹的資料,并采摭古文尚書《咸有一德》(14)李學勤在《清華簡九篇綜述》中提出:“《尹誥》是《尚書》佚篇,或稱《咸有一德》。”《文物》2010年第5期。《太甲》等篇中的內容,對伊尹做了如下記載: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作《湯征》。

伊尹名阿衡(1)。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2),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3),言素王及九主之事(4)。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丑有夏,復歸于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5)。……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伊尹作《咸有一德》(6),咎單作《明居》。……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嫡長孫也,是為帝太甲。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7),作《肆命》,作《徂后》。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8)。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9)。

以下對上文中的幾個問題做些疏證。(1)“伊尹名阿衡”,是以伊尹所任之官“阿衡”稱之,并非伊尹姓伊名阿衡。(15)關于“伊尹”的含義,學界見解不一。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已指出:“伊為人名,尹是官名。”李裕民認為,這個解釋是正確的。參見李裕民:《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考辨》,《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阿衡”是商代官名,師保之官。《書·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孔傳:“阿,倚;衡,平。言不順伊尹之訓。”伊尹曾任此職,故以其代指伊尹。《詩·商頌·長發》:“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毛傳:“阿衡,伊尹也。”“阿衡”亦曰“保衡”。《書·說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孔傳:“保衡,伊尹也。”孔穎達疏:“保衡、阿衡,俱伊尹也。《君奭》傳曰:‘伊尹為保衡’,言天下所取安、所取平也。”由此可見,“保衡、阿衡”,皆伊尹之官號,非名也。

伊尹之名,甲骨文有“伊尹”“伊”“伊奭”等。又有“黃尹”,亦即伊尹。伊尹名摯。《孫子·用間》:“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楚辭·天問·離騷》:“帝乃降觀,下逢伊摯。”《世本·秦嘉謨輯補》卷7上:“伊尹名摯”。漢孔安國亦曰“伊摯”。

伊尹得名之緣由,首見于《呂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命之曰伊尹。’”東漢末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同意伊尹生于伊水之說。“以其生于伊水,故名之伊尹,非有訛也。”至于伊尹之母化桑生育伊尹的傳說,則與眾多圣賢明君“無父而生”的故事一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

(2)關于伊尹的出身,司馬遷在敘述媵臣、處士二說時,既有先后之分,又對后一說用“或曰”,有傾向前說之意。媵臣的說法在《史記》中還有兩見:卷63《老子韓非列傳》:“伊尹為庖。”卷74《孟子荀卿列傳》:“或曰伊尹負鼎而勉湯以王。”漢代其他文獻多有與司馬遷前說“媵臣”相同者,基本沒有同意“處士”說的記載,詳見后文。

(3)“五反然后肯往從湯”(16)《漢書》卷33《魏豹傳》(第1845頁):“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巿為王。巿不受,迎魏咎于陳,五反。”顏師古曰:“反,謂回還也。”,語出《孟子·告子下》:“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伊尹為湯臣,見貢于桀,桀不用而湯復貢之,如此者往返五次。

(4)關于“九主”,劉向《別錄》曰:“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后古佚書·九主》,劉向之說誤。帛書“九主”共分為七個名稱,即法君、專授之君、勞君、半君、寄主、破邦之主、滅社之主,最后兩種即“破邦之主”與“滅社之主”,每種各有兩個,合起來共有九個,故稱為“九主”。《九主》是馬王堆漢墓四種古佚書中的一篇,基本思想屬于戰國時代黃老學派,全文采用商湯與伊尹對話的形式,分析帝王成敗得失的原因。前人對于“九主”的解釋,錯誤甚多,如今對照帛書,可以準確了解“九主”的具體內容。伊尹思想的原貌,現已無法考知,但至少可以說,《九主》中的主要內容,反映了戰國時代人們對于伊尹思想的認識。(17)連劭名:《帛書〈伊尹·九主〉與古代思想》,《文獻》1993年第3期。

(5)《竹書紀年》卷上記載:“帝癸十七年,商使伊尹來朝。二十年,伊尹歸于商,及汝鳩、汝方,會于北門。”表明伊尹曾就桀三年。這一記載,未見有人持異議,是可信的。又據《書·夏書·胤征》:“伊尹去亳適夏。既丑有夏,復歸于亳。入自北門,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18)二篇皆亡。《史記·殷本紀》一字不漏地迻錄了這段文字。今傳《胤征》,雖屬古文經偽作,但這段文字正好印證了《竹書紀年》的記載,又為《史記》所肯定,不能認為全無可信之處。

(6)《尚書》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時,太史公記之于成湯之日,時序不同。

(7)《漢書·律歷志下》記有“伊尹作《伊訓》”事。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書序》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訓》。”《伊訓》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東漢崔寔對《伊訓》評價很高,“伊、箕作訓而殷周用隆。”(19)《后漢書》卷52《崔骃傳附孫寔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25頁。

(8)太甲“亂德”事,《史記·三代世表》寫明為“淫”,“帝太甲,故太子太丁子。淫,伊尹放之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乃迎之復位。”

(9)《尚書·沃丁序》云:“沃丁既葬伊尹于亳。”

《漢書》卷30《藝文志》記“《伊尹》五十一篇”,“《伊尹說》二十七篇。”《七略》于兵書權謀家有伊尹,道家復有伊尹,皆亡。除去《竹書紀年》,司馬遷所見關于伊尹的傳世文獻資料應當比我們多。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盧橘夏孰”(20)《漢書》卷57上《司馬相如傳上》,第2559頁。,應劭注:“《伊尹書》曰:‘箕山之東,青馬之所,有盧橘夏孰。’”魯迅認為:“當是遺文之僅存者。《呂氏春秋·本味篇》述伊尹以至味說湯:亦云:‘青鳥之所有甘櫨’,說極詳盡,然文豐贍而意淺薄,蓋亦本《伊尹書》。”(2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107頁。

三、司馬遷之后漢代文獻記載、演繹的伊尹

司馬遷之后至東漢末,關于伊尹的記載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引述先秦文獻關于伊尹的記載,以及司馬遷所記;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演繹或新造的伊尹資料。先看第一類情況,引用先秦文獻的記載,文字均較簡短,按照時間順序分述如下:

桓寬的《鹽鐵論·力耕》:“桀女樂充宮室,文繡衣裳。故伊尹高逝游亳,而女樂終廢其國。”

劉向(前77—前6年)在《說苑》中言及伊尹的出身及其輔佐商湯。《尊賢》說:“伊尹,故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雜言》:“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

《漢書·王褒傳》:“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又《張敞傳》:“伊尹五就桀,五就湯。”顏師古注曰:“《孟子》云‘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言伊尹為湯臣,見貢于桀,桀不用而湯復貢之,如此者五也。”(22)《漢書》卷64下《王褒傳》、卷76《張敞傳》,第2826、3218頁。劉向上封事,勸漢元帝敬賢遠佞,“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伊尹,不仁者遠,而眾賢至,類相致也。”(23)《漢書》卷36《劉向傳》,第1945頁。語出《論語》第六《顏淵》:“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關于太甲“亂德”,《漢書·王莽傳上》太保王舜等奏言:“昔殷成湯既沒,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諸桐宮而居攝,以興殷道。”

王充(27―約97年)《論衡·感類篇》記載:“伊尹相湯伐夏,為民興利除害,致天下太平。湯死,復相大甲。大甲佚豫,放之桐宮,攝政三年,乃退復位。”(24)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92頁。《吉驗篇》引述《呂氏春秋·本味》伊尹出生的故事,論證夢的吉驗問題。

伊尹且生之時,其母夢人謂己曰:“臼出水,疾東走,毋顧!”明旦,視臼出水,即東走十里。顧其鄉,皆為水矣。伊尹命不當沒,故其母感夢而走。(25)呂不韋編、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11頁。

《論衡·死偽篇》記有伊尹的相貌,蓋引自《晏子春秋》。

齊景公將伐宋,師過太山,公夢二丈人立而怒甚盛。公告晏子,晏子曰:“是宋之先,湯與伊尹也。”公疑以為泰山神。晏子曰:“公疑之,則嬰請言湯、伊尹之狀。湯皙,以(而)長頤(頭)以髯,銳上而豐下,據(倨)身而揚聲。”公曰:“然!是已!”“伊尹黑而短,蓬(頭)而髯,豐上而銳下,僂身而下聲。”公曰:“然!是已!”(26)張純一校注、梁運華點校:《晏子春秋校注》卷1《內篇諫上第一·景公將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諫第二十二》,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9頁。《荀子·非相》:“伊尹之狀,面無須麋。”“須麋”,亦作須眉,胡子和眉毛。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第八·葦茭》引《呂氏春秋·本味》:“湯始得伊尹,祓之于廟,熏以萑葦。”王利器注曰:今本《呂覽》脫“熏以萑葦”句,嚴可均輯《全秦文》據本書及《續漢書·禮儀志》注引補。湯得伊尹,舉行隆重的接見儀式,在宗廟內舉行了除災祈福的祭奠,燃起葦把之火,以祓除不祥,熏香沐浴。同書《佚文·姓氏》言及伊尹的姓氏:“阿氏,阿衡,伊尹號,言倚之如秤,其后氏焉。”

《后漢書·郅惲傳》曰:“昔伊尹自鬻輔商,立功全人。”又《馬融傳》:“求伊尹于庖廚。”(27)《后漢書》卷27《郅惲傳》、卷60上《馬融傳》,第1024、1969頁。《后漢書·馮衍傳·顯志賦》:“昔伊尹之干湯兮,七十說而乃信。”李賢注:“七十說而乃信,謂年七十說湯乃得信也。”此注據皇甫謐《帝王記》曰:“伊摯豐下兌上,色黑而短,僂身而下聲,年七十而不遇。湯聞其賢,設朝禮而見之,摯乃說湯致于王道。”(28)《后漢書》卷28下《馮衍傳》,第990頁。此說與事實不符。崔東壁在《商考信錄》中指出:“伊尹相湯,以王天下,其在湯朝,必歷有年所。其后,又相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不下數十余年,則伊尹之遇成湯,當在中年;以為七十,謬矣。”

此外,也有與漢初文獻不同的記載。前述《韓詩外傳》卷3記伊尹事,班固據《尚書·咸有一德》,將其系于伊尹之子伊陟。《漢書·郊祀志》曰:“帝太戊有桑榖生于廷,一暮大拱,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太戊修德,桑榖死。”又《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書序》曰:“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榖共生。”《傳》曰:“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伊陟戒以修德,而木枯。”《咸有一德》是古文尚書的一篇,漢武帝時出于孔壁,《韓詩外傳》卷3所述在此之前,或另有所本亦未可知。

第二類,作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演繹或新造的伊尹資料,以劉向為代表。前文已及,《韓詩外傳》記載了夏桀修建酒池和糟堤事,以及伊尹與夏桀的對話。《新序·刺奢》所記較韓嬰之文更加豐富,增加了桀與群臣飲酒所唱之歌,加著重號標出。

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群臣相持歌曰:“江水沛沛兮,舟楫敗兮,我王廢兮,趣歸薄兮,薄亦大兮。”又曰:“樂兮樂兮,四牡蹻兮,六轡沃兮,去不善而從善,何不樂兮?”伊尹知天命之至,舉觴而告桀曰:“君王不聽臣之言,亡無日矣。”桀拍然而作,唾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于是接履而趣,遂適湯,湯立為相。故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29)劉向撰、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卷6《刺奢·桀作瑤臺章》,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798頁。

《說苑》卷13《權謀》記載了伊尹為湯謀劃討伐夏桀的故事,二人的對話也不見于其他典籍。

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供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氏焉。(30)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30、11—12、36、38頁。

劉向在《說苑》中有大段伊尹與湯關于“君道”和“臣術”的問答,亦皆為先秦文獻所不載,原文較長,略去不影響討論問題的文字如下:

《說苑》卷1《君道》: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31)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30、11—12、36、38頁。

《說苑》卷2《臣術》: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對曰:“三公者,知通于大道,應變而不窮,辯于萬物之情,通于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也。……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也。……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也。……故列士之事,常在于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臣而不臣?”伊尹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生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32)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30、11—12、36、38頁。

湯問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對曰:“三公者,所以參五事也;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參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故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33)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30、11—12、36、38頁。

僅從“三公、九卿、大夫、列士”等官職的名稱即可判知,這些問答應為劉向假托伊尹之語,因為在伊尹的時代沒有這些官職名稱,無須再做辨證。如以此為伊尹之思想,則失察矣!遺憾的是,仍有人引此論述伊尹的思想。例如,駱嘯聲認為:“伊尹回答湯問的這番話,系《呂氏春秋》和《說苑》所錄的先秦軼事,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并未言其不可信,這應該說是伊尹說湯的內容。”(34)駱嘯聲:《論伊尹》,《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1期。據筆者檢核,上面三段文字不見于《呂氏春秋》,嚴可均“未言其不可信”,也不能作為立論的根據,因為嚴氏輯錄文字不做評斷;即使有評斷,嚴氏的是非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我們判斷史實正誤的標準。

關于《說苑》和《新序》的材料來源,前人的研究已有定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新序提要》說得明白:“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即抄錄經史并加以潤色而已。劉知幾從史學家追求信史的角度批評劉向《新序》《說苑》等所引歷史事件的失實虛構,對后世影響很大。“及(劉向)自造……《新序》《說苑》《列女》《神仙》諸傳,而皆廣陳虛事,多構偽辭。非其識不周而才不足,蓋以世人多可欺故也。”(35)程千帆:《史通箋記·外篇·雜說下第九·諸史六條》,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3頁。后世大多數學者認為劉向的此類著作失實,即因此而起。所以,我們在引用此類文獻研究相關人物和事件時,必須要審慎,要甄別鑒證,不能拿來就用。但也不能因其“廣陳虛事,多構偽辭”而徹底否定其價值,因為它是劉向的思想,用它來研究劉向是沒有問題的。正如徐復觀所主張:今人若能將《新序》《說苑》等書所引各故事,較其同異,判其訛偽,勒成專書,以補史書之所遺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此無關于《新序》《說苑》兩書自身之得失,也無關乎對劉向思想的討論。(36)徐復觀:《漢代思想史》第3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2頁。徐興無贊同徐復觀的觀點,他說:“徐復觀確立了《新序》《說苑》作為研究劉向思想的文本價值和地位,即將文本內容當作思想的表達,而不再與歷史的真實或文獻的真偽糾纏在一起。”(37)徐興無:《劉向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6頁。

《漢書》《論衡》等文獻中也有與劉向所撰類似的內容。如《漢書·東方朔傳》“伊尹為少府”應劭注:“伊尹善亨割,太官屬少府,故令作之。”(38)《漢書》卷65《東方朔傳》,第2860頁。應劭,東漢學者,約153—196年。少府是漢代官職,是比附之說,意為伊尹之職相當于漢代的少府。《論衡·感類篇》中有“伊尹死,大霧三日”的附會之說。“周公曰:‘伊尹格于皇天。’天所宜彰也。伊尹死時,天何以不為雷雨?”“難曰:‘伊尹死,霧三日。’”(39)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第793、795頁。

西漢末期,氾勝之在《氾勝之書·區種法》中將漢代區種法的發明權歸于伊尹,這是古人托名圣賢以增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普遍做法,“湯有旱災,伊尹作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40)賈思勰:《齊民要術》卷1《種谷第三》,華齡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頁。

四、漢代對伊尹的評價

伊尹在漢代擁有很高的聲望,很多評論都將其視為賢臣的楷模,稱頌有加。班固列述漢代以前的九等人才,伊尹被評定為僅次于“圣人”的第二等“上中仁人”。(41)《漢書》卷20《古今人表》,第885頁。韓嬰說伊尹是有“巨用之”人。“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與其人為之,巨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若殷之用伊尹,周之遇太公,可謂巨用之矣。”(42)韓嬰撰、許維遹集釋:《韓詩外傳集釋》卷5第4章,第170—171頁。霍光廢昌邑王劉賀,擁立宣帝,時人以此事與伊尹廢太甲相比。大司農田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后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43)《漢書》卷68《霍光傳》,第2937頁。昌邑中尉王吉說:“大將軍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內晏然,雖周公、伊尹亡以加也。”(44)《漢書》卷72《王吉傳》,第3061頁。因此,后世常以“伊霍”并稱,泛指能左右朝政的棟梁之臣。《后漢書·宦者傳序》:“或稱伊、霍之勛,無謝于往載;或謂良、平之畫,復興于當今。”

王莽時,太保王舜等以伊尹為“至德大賢”,奏請王莽效法,為王莽攝政代漢做輿論宣傳。其奏言曰:“《春秋》列功德之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賢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則生有大賞,終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45)《漢書》卷99上《王莽傳上》,第4066頁。王莽代漢后,下策書褒揚伊尹,將其與五帝并列,尋其后嗣,奉其祀典。王莽推崇伊尹,真實用意是以伊尹自比,借稱頌伊尹以自重,為其代漢正名,這是特定歷史情況下所推崇的伊尹。王莽褒獎伊尹的策書曰:

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予惟黃帝、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咸有圣德,假于皇天,功烈巍巍,光施于遠。予甚嘉之,營求其后,將祚厥祀。(46)《漢書》卷99中《王莽傳中》,第4105頁。

漢代將伊尹與周公并稱,曾以絳侯周勃“為漢伊周”。(47)《漢書》卷40《張良陳平王陵周勃傳贊》,第2063頁。周勃從高祖定天下,在將相位,匡國家之難,誅諸呂之亂,立孝文帝。太史公稱贊周勃之功,“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48)《史記》卷57《絳侯周勃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080頁。此外,還有很多將伊尹與舜的大臣皋陶、紂王叔父箕子、西周呂尚、春秋管仲等人并提的贊論。例如,《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善于經商的白圭之語:“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鹽鐵論·救匱》:“夫九層之臺一傾,公輸子不能正;本朝一邪,伊望(呂尚名望)不能復。”《漢書·刑法志》云:“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并。”同書《賈誼傳》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又《鄒陽傳》:“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伊、管”,指伊尹和管仲。又《董仲舒傳》贊曰: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加,管、晏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劉向《九嘆·愍命》:“三苗之徒以放逐兮,伊、皋之倫以充廬。”《后漢書·班固傳》:“將軍宜詳唐、殷之舉,察伊、皋之薦。”李賢注:“堯舉皋陶,湯舉伊尹。”同書《崔寔傳》:“故皋陶陳謨而唐、虞以興,伊、箕作訓而殷、周用隆。”

結 語

綜上所述,伊尹史跡在漢代的載錄主要有三類情況:一是整理或引述先秦文獻關于伊尹的記載;二是依據古文尚書補充的伊尹資料;三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托言圣賢或新造、演繹的伊尹資料。所有關于伊尹的記載和論述都表達了對他的推崇和欽慕。漢代以前,關于伊尹的記載散見于甲骨文和先秦諸多典籍,但牴牾之處甚多,要還原伊尹的真相,無疑是相當困難的。王列生認為:“對于伊尹的生平事述,我們完全可以超越今古之爭所帶來的諸多爭執,而基本取信于司馬遷……盡管這一切都還有待未來考古學發掘的更多實物證據支撐。”(49)王列生:《作為文化意象存在的伊尹及其意義播撒》,《中國文化》2011年第1期。此論不失公允。伊尹的史跡從夏商之際歷時一千多年傳播到漢代,與先秦時期的記載已有若干不同,忠于史實的記載和傳聞相雜,演繹和新造之說同列,博學、嚴謹如千古良史司馬遷者,亦有不能確斷之內容。漢代是伊尹史跡傳播的重要階段,在先秦原有傳述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生命力的豐富內容,但也存在演繹、新造的資料。自《史記·殷本紀》依據先秦資料為伊尹立傳后,無論是古文學家還是今文學家,都從各自的知識立場出發,對伊尹的身份、著述和思想給予了或詳或略的定位與評價。

顧頡綱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中國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50)顧頡剛:《古史辨自序》上冊,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頁。這個論斷的含義之一是: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伊尹雖然不是傳說中的中心人物,但也是具有“層累疊加”特征的著名人物。《韓非子·顯學》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此論亦適用于伊尹。戰國縱橫之說盛行,游說之士眾多,喜歡妄談古人,不乏相傳之言,往往過甚其詞。諸子利用舊文獻,主要是為自己的學說服務,如果原有適合自己的,便拿來利用;如果沒有完全適合的,就進行改造,或者索性自己來編造。這種遺風在漢代依然存在,不少先秦沒有的伊尹資料出現,就是這種文化現象的反映。這也是我們在研究伊尹時要注意的問題,研究者對于漢代(包括先秦和漢代以后)伊尹的史料必須仔細甄別,不能拿來就用。雖然真實的(或接近歷史真相的)伊尹和“層累造成的”傳說的伊尹(或可稱之為文化符號的伊尹)都是伊尹文化的內容,但二者顯然不同,我們在繼承和弘揚伊尹文化時應該注意二者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

在數千年伊尹史跡的傳播過程中,文人學士賦予伊尹的承載不斷增加,反映了傳統文化對伊尹的敬仰和愛戴。托言圣賢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種普遍現象,在當前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研究和宣傳古代地方名人的熱潮中,應當審慎甄別使用古代流傳下來的資料,科學解讀,得出正確的認知。治漢代思想史的學者,把韓嬰的《韓詩外傳》和劉向的《說苑》《新序》擺在很重要的位置,自無不妥。但若以其所寫伊尹的文字作為研究伊尹的可信資料,則值得商榷,必須要與其他史料相參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99er精品视频|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一道本|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久草视频中文| 久久91精品牛牛|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爽爽视频|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日本精品影院|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她的性爱视频|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资源站| 88av在线| 欧美精品高清|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无码'专区第一页|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