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省長期以來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發展戰略,成功獲批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成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重點發展區域。本文介紹了安徽省近年來科技創新改革取得的成績,重點介紹了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功能。最后提出政策建議,為科技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創新;新型研發平臺;科技成果轉化
基金項目:合肥市2020年度軟科學研究項目“市場導向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與效率評價”(項目編號:2020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安徽時提出:“安徽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安徽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基礎,推動深化改革、內陸開放有闖勁,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有優勢,只要以釘釘子精神干,再接再厲、不驕不躁、奮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
1 科技創新改革發力,安徽科技發展騰飛
近年來,安徽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結合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節點,將1978年之后的安徽省科技體制改革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建立階段,科技事業迎來新春天(1978—1984年)。1978年3月14日,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在這之前的1977年9月,安徽省委就作出抓緊科技戰線整頓、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安徽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等6項決定。同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開“文革”后全省第一次科技工作會議,全面部署科技工作。這個階段,全省科技系統逐步恢復壯大,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科技事業開始呈現蒸蒸日上的良好勢頭。
2)開拓創新,科技事業開創新局面(1985—1995年)。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正式啟動安徽科技體制改革。1992年6月,安徽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加快改變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局面。隨后又于1994、1995年連續兩次召開全省科學技術大會。這個階段,安徽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得到發揮,科技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開始形成,全省科技事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3)科教興皖,科技發展實施新戰略(1995—2005年)。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號召大力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形成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熱潮。199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興皖”戰略,把科學技術提高到戰略層面進行部署,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進一步提升。2003 年春天,“合肥科學城”橫空出世。這個階段,安徽調整科技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進一步明確,全省上下重視科技、崇尚科學的氛圍逐步形成。
4)自主創新,區域創新掀起新高潮(2006—2015年)。201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合蕪蚌試驗區參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重大政策試點,正式與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并列“3+1”示范試驗區,享受同等政策待遇。2014年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和支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6個實施細則。這個階段,是安徽科技創新發展重要轉折期和特色形成期,科教資源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科技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5)創新驅動,科技發展進入新時代(2016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提出“發揮安徽科技大省和合肥作為全國4大科技基地之一的優勢,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下好創新‘先手棋,推進‘五大創新,抓好‘四個強化”的指示要求。2016年6月,國務院先后批復我省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賦予安徽為全國科技創新探路的重大使命。2017年1月,國家批準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下發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的通知》,這又是對安徽省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又一劑強心針。
2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新型研發平臺建設不斷加快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安徽省始終堅持把創新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統籌推進創新型省份、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創新戰略平臺建設,全省科技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1)高新技術企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堅持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作用,不斷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近年來,安徽省依托“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促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每年都遴選一批有潛力的科技型小微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力量。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產值均超千億元,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2)區域創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抓住全省五大區域板塊國家戰略全覆蓋的機遇,深入實施協調發展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合肥都市圈、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加快發展。合肥作為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皖江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深化開放合作等方面不斷探索新路徑,支撐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皖北地區著力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人口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皖南地區以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為目標,促進生態、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發展。皖西大別山區堅持扶貧攻堅與區域發展并舉。
3)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成效明顯。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堅持數質并重,優化布局,強化功能,加強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依托大科學裝置集群,安徽全力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啟動建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整合產學研用創新資源,先后建設了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4)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發創業活力。以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為例,研究院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研發團隊優勢資源共建共享,開展跨學科、跨方向的協同攻關。利用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優勢、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資金優勢、知名企業的市場優勢,幫助孵化企業搭建研發平臺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需求難題,給予創業企業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在短短5年的時間內,孵化培育高科技企業8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十余家,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3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建議
1)鼓勵打造協同創新主體,形成企業主導技術研發的“需求式創新”。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政策引導,鼓勵新型研發平臺與企業采用股份制合作模式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將高校研發人才與企業的發展牢牢捆綁在一起,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在協同創新主體中,高校研發人員不僅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企業的研發需求,還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其參與研發和轉化的積極性。
2)充分發揮國家全創改試點省優勢,全力打造“科技改革創新高地”。要抓住全國和安徽省“全面創新改革”的試點機會,在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創新改革,針對人才流動、知識產權、高校職能、創新創業等長期以來難以改革的領域創新試行、先試先行,把安徽省建立成一個科技轉化氛圍濃厚、人才創業環境優越、創新配套政策齊全的改革創新高地。
參考文獻
[1]周光召.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未來發展以人為本[J].中國科技信息,2001(23):1.
[2]周光召.科教興湘——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未來發展以人為本[J].中國科技信息,2001(23):1.
[3]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李魯云,康念福.以改革創新破解轉型發展難題——東莞市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與主要經驗做法[J].廣東經濟,2017.
[4]劉洋,陽王東.基于“角色—模塊化”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1(20):232.
作者簡介
朱辛璇(1986-),男,漢族,安徽淮北人,碩士研究生,中國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部長,經濟師,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管理、產業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