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忻?季楓?韋丹?黃森文
摘 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當下的主要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1]。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社會重要主體參與到地方脫貧攻堅建設是順應國家政策要求應有之舉。本文首先對高職院校參與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進行了梳理,分析了吉安市脫貧致富的現狀與長期目標,在此基礎上,以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總結了高職院校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長效機制--“扶貧+扶產業”、“扶貧+扶智”、“扶貧+扶志”,最后探討了高職院校創新開展脫貧攻堅的模式與激勵機制,以期助力吉安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為其他高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地方;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0年度吉安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職院校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長效機制探索--以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GHA127)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人民利益和幸福出發,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扶貧作為重要內容專門論述,提出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新要求,到2020年,要做好全國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時還要讓脫貧成果獲得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普遍認可、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2]。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更需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攻克深度貧困堡壘,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江西省吉安市是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既是聞名的革命老區,也是重點貧困地區。近年來,吉安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吉安、井岡山在脫貧攻堅中做示范、帶好頭!”的殷切囑托,按照江西省委“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的工作要求,在精準識別、產業扶貧、幫扶力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3],形成了紅色旅游、特色產業、“金融入股+產業入股”的扶貧模式,取得了扶貧工作的較好成績[4]。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扶貧工作正處滾石上山“最吃緊”的時期,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一手抓剩余貧困人口的減貧,一手抓已脫貧人口的鞏固提升,有效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人口。強化因地制宜促進產業發展,“扶貧+扶智”、“扶貧+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集技能培養、人才培育、思想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其優勢正在于實施扶植技術、開發智力、培養志氣等扶貧舉措,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結合地方貧困特點,研究高職院校助力地方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1 高職院校參與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
1)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地方經濟持續發展,鞏固地方脫貧成果。高職院校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將這些優勢精準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技能培訓、技術幫扶等方式為貧困群眾搭建改善生存和拓展發展渠道,使得貧困群眾能夠自給自足[5]。根據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幫助地方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優質產業鏈,以此為龍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脫貧質量。
2)有利于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正確的脫貧理念。通過脫貧攻堅長效機制的建立,將正確脫貧理念注入到廣大貧困地區,糾正貧困群眾“等靠要”不良脫貧思想傾向,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引領大家積極主動參與產業發展,幫助他們在精神文化層面徹底摘下貧困的“窮帽子”[6]。
3)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在思想教育、技能培訓、專業建設等方面的能力。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為高職師生提供了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通過實踐有利于提升師生思想素質、技能水平[7]。同時可以將工作中發現的新問題、新困難,轉化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新視角,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工作。
2 吉安市脫貧致富現狀
吉安市按照脫貧攻堅“做示范,帶好頭”的要求,建立脫貧攻堅大格局,全面推進“三個到位、智志雙扶、兩表公開、兩表認定”,形成積極奮進,自強努力的良好脫貧社會氛圍。至2019年4月,吉安市境內5個貧困縣、57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井岡山市與吉安縣成為全國率先脫貧典范。從2013年的3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到2020年4月僅剩5764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2%。7年來,7576名干部駐村扶貧,3.8萬名黨員干部與10.3萬戶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700余家民營企業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4億元[8]。吉安人民用汗水與熱血交出了一份擲地有聲的扶貧答卷。如今,已取得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的吉安,正聚焦脫貧成果鞏固提升,推進持續減貧,完善長效機制,持續推動產業發展,改善農業生產,智志雙扶、提高貧困群眾自身素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向貧困做最堅決的斗爭,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 高職院校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長效機制
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專科層次公辦普通高等學校,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開創了高職院校“跨區合作、優質共享”的創新辦學模式。學校內設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現代農林工程學院、旅游學院、醫學技術與護理學院、小學教育學院等11個二級學院。開設24個專業,覆蓋工學、農學、經濟學、醫學、教育學和藝術學等學科方向。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兼具人才、技術、教育等方面優勢,近年來,積極參與地方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本文在總結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經驗上,探索高職院校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長效機制。
3.1 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推進產業幫扶
鞏固脫貧成果必須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堅持產業發展。產業長期“造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能滿足貧困地區財政持續增收,確保脫貧不返貧。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階段,吉安市的產業發展重點是是“1461”,即1個電子信息首位產業,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綠色食品、新型材料4個主導產業,綠色大米、井岡蜜柚、有機茶葉、有機蔬菜、特色藥材、特色竹木6個富民產業和1個旅游業。為給地方產業發展提供幫扶,加快經濟發展,助力鞏固脫貧成果,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利用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與企業、當地政府協調合作,針對吉安市產業發展重點,目前與電子信息首位產業對接,與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力泰學院,與吉安市木林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木林森學院,與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立訊學院;與生物醫藥大健康、全域旅游和綠色食品產業對接,成立健康養老學院、文旅產業學院、綠色食品特色產業學院。校企雙方共同建設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共同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工業、農業及現代服務業,形成優質產業鏈,帶動產業發展、群眾致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3.2 強化人才培養、發揮專業特色,提供智力支持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基地,要為貧困地區提供智力支持,提高貧困勞動人口的素質,提升貧困人口勞動技能水平,實現智慧扶貧。吉安職業技術學院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升學人員的招生比例,并于2019年起,面向社會招生,首年招生計劃800人,這一舉措使得更多貧困地區學歷低、技能弱的已就業貧困勞動人口能夠接受在職教育,提升自身能力素質。每年畢業季,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招就處聯系企業,開展針對貧困學生的專場招聘會,并由校團委牽頭,鼓勵號召各二級學院團總支干部為本學院貧困學生推薦就業崗位,提高貧困學生的就業率。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繼培處對社會貧困群眾舉辦農業技能操作、電工技能、護理技能、創新創業等培訓班,因材施教,培養掌握現代技術的新時代技術人員。
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還根據自身學科優勢、教學水平,在找準地方“窮根”的基礎上,做好規劃,實施特色扶貧。現代農林工程學院組織專業師生赴井岡山黃坳鄉,圍繞社會民情調查、農業知識交流、食品安全知識科普開展鞏固鄉村脫貧成果社會實踐活動,在黃坳鄉播下“扶貧支農”的種子。經濟與管理學院組建金融知識宣講服務團,赴吉安縣、遂川縣等貧困縣進行精準扶貧家庭調研及國家資助政策宣傳。旅游學院赴井岡山開展“紅色研學游”,進行井岡山文化宣講、新農科技講解、綠色生態文明講解,扶持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小學教育與學前教育學院組織師生支教扶貧,赴井岡山溝邊村為當地留守兒童進行興趣輔導,實施教學技能培訓幫扶,提升鄉村教師專業技能。醫學技術與護理學院開展貧困地區醫護人員能力培訓,為農村醫療、改善衛生條件提供技術指導。
3.3 注重思想教育、加強文化引導,扶志促扶貧
改變“等靠要”思想,提升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高職院校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將扶貧同扶志相結合,做好脫貧攻堅理論宣傳,凝聚精神動力,切斷貧窮代際傳遞。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校團委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師生赴永新縣牛田村開展“攜藝下鄉 扶貧筑夢”社會實踐,進行文藝匯演、捐資助學、心理咨詢、扶貧調研等多形式扶貧文化教育,傳播正確、積極的脫貧理念,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升群眾脫貧主動性。各二級學院與機關黨支部還結合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活動進行教育幫扶。開展“黨建+”系列講座,通過知識教育,增加貧困群眾對黨的基本理論和相關扶貧政策的了解,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思想觀念,增強貧困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與信心。
4 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不斷拓寬途徑、創新模式
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在建立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長效機制中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力。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但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解決相對貧困是長期任務。要堅持牢固脫貧基礎,鞏固脫貧成效,這就需要不斷拓寬途徑、創新模式。吉安職業技術學院下一步將創新探究大數據扶貧模式,通過科研與信息大數據聯合,構建農戶咨詢、專家答疑、信息共享的技術傳播平臺,為地方貧困人員與高職院校科研專家提供有效、便捷的溝通渠道,為貧困群眾提供專業、科學的指導。通過大數據平臺對生產條件與市場信息進行評估處理,有針對性地提供扶貧信息服務。為實現定向扶貧不斷鏈,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擬建立扶貧獎勵機制。將師生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時間、次數、成效指數化,作為師生評優評先考核指標,鼓勵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地方扶貧工作,為打贏地方脫貧攻堅戰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新華網,2019-11-05.
[2]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3]胡世忠.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若干重點問題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為例[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12(03):125-131.
[4]王紅茹.全國人大代表、吉安市市長王少玄:吉安脫貧的三駕馬車[J].中國經濟周刊,2018(12):67-69.
[5]劉長志.高職院校推進精準扶貧路徑和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362-363.
[6]范亞雯.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教育扶貧路徑探析[J].老區建設,2019(02):29-32.
[7]程清.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參與的意義、角色與作用路徑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23):55-56.
[8]劉婧. 決心 細心 恒心——2019吉安市脫貧攻堅工作回眸[N].江西日報,2020-01-27.
作者簡介
劉旭忻(1991-),女,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