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濤
2011年7月入謝季筠工作室學習至今,2012年入展四川省第七屆書法篆刻新人新作展,2013年入展成都市書法家協會第二屆臨帖臨印展,2016年入展“永逸杯”四川省首屆行草書大展。
藝術之美需要解讀,書法尤難,究其緣由,在于極簡單的表現形式下,卻要呈現藝術家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內在修養。清代劉熙載云:“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如其人而已。”此語真實不虛,縱覽經典,無不如此。余學書既久,淺見有三:
一、臨帖。對于傳統經典碑帖之學習,當臨帖與讀帖結合。臨帖得其形,讀帖得其神。讀帖當以心會心,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必欣然試之紙墨。此雖小得,實亦大得。另當動靜結合,行草屬動,篆隸楷,魏碑屬靜。楷書增其力,草書暢其氣。一陰一陽之謂道也。依此而行并持之以恒,可得之于心,而書亦必有可觀處。
二、審美。漢字之形式美,如人之面貌,千人千面,丑美無定論,情人眼里出西施,各好其所,然此依外觀論之,若點畫沉著飛動,線質高古,則貌丑亦可煽情,何以故?此內美使然。傳統經典作品審美核心在于有生命力之線條,由此可見一斑。
三、氣象。山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經典作品之各有氣象,背后的藝術家常有深厚的筆墨功力,充實的學養,獨到的藝術見解,甚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至此,化而為書,不求其精而精,水到渠成,百川匯海,匯合而成其氣象。大氣象,高境界,皆由此出。學書如修行,修行當如此,至誠者致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余自不惑之年從恩師謝季筠先生求學八年至今,惑漸解矣,幸甚!感念恩師教誨多年,皮毛所得,記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