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語鍶 王 娟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霍夫曼曾經說:“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富浪漫主義——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義的藝術,因為它的唯一主題就是無限物。音樂向人類揭示了未知的王國,在這個世界中,人類拋棄所有明確的感情,沉浸在無法表達的渴望中。”莫扎特與門德爾松,一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一位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兩人的人生經歷截然不同,但通過作品向人們展示的態度卻如出一轍。
莫扎特四歲時開始學習作曲,1762年寒冬,年幼的莫扎特與姐姐開始在歐洲巡演。從慕尼黑、林茨到維也納,又經由波恩、科隆、布魯塞爾抵達法國,在荷蘭,意大利等國進行了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而在意大利度過的歲月為莫扎特日后的歌劇創作提供了許多靈感。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新振作,在薩爾茨堡被任命為大主教宮廷首席樂師,但是這個階段于他而言,并沒有別人看起來那么光鮮亮麗,因為新任大主教科羅瑞多,讓莫扎特深切體會到了薩爾茨堡的保守封閉。1781年,莫扎特輾轉到了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
門德爾松出生于漢堡的一個猶太家庭。祖父是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父親是一位成功的銀行家,所以門德爾松從小便在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環境中成長。他的母親也是一名鋼琴家,她的姐姐范尼也是一位在鋼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所以也就成為了門德爾松珍貴的摯友。門德爾松自己是一個鋼琴神童,9歲的他就開始了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2歲已寫出他的第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4歲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樂隊,16歲時發表第一首杰作《弦樂八重奏》,17歲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20歲,他通過指揮《馬太受難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通過公開演出宣傳巴赫的作品,引起轟動而成為遠近聞名的指揮家,同時也為巴赫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莫扎特有很少的作品是小調。他的41首交響曲只有兩首是小調的;27首鋼琴協奏曲中只有k.466和k.491兩首是小調的;18首鋼琴奏鳴曲同樣也只有兩首是小調的(k.310和k.457),所以,這些用小調創作的作品顯示了莫扎特的另外一面——他內心深處不愿向世人展示的傷痛。比較突出的像《A小調鋼琴奏鳴曲》(k.310)。如果是一個對于音樂稍有興趣的人聽這部作品時不一定會想到這是莫扎特所作,因為這部奏鳴曲不僅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 還表現出了痛苦。這首奏鳴曲是莫扎特首次以正式嚴謹的形式來表達他個人強烈并且激動的情感。這超越了他從前慣有的樂觀,而更加接近于貝多芬的世界。人們聽這首作品的感覺是悲劇、絕望,但又不乏熱情,而這種負面情緒在莫扎特內心明朗的天空中無疑是一片烏云。這部奏鳴曲是莫扎特在1778年初夏的巴黎完成的,所以,這首奏鳴曲也被人們叫作《巴黎奏鳴曲》。1778年,莫扎特的母親客死巴黎,因而這一年是莫扎特一生中少數的情緒波動起伏比較大的一年。這首奏鳴曲正是作于他母親去世以后, 在他母親臨終前,他只祈禱了兩件事:“讓她安樂的死去吧!給我力量和勇氣吧!”這首奏鳴曲背后的隱痛、掙扎所反映的正是莫扎特復雜的心情,也預示了他心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的情緒。整個作品里充斥著哀傷、黯黑的悲劇情緒。
莫扎特一生共寫了十八首鋼琴奏鳴曲,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便是《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雖然那個時候他的生活充滿了憂郁壓抑,同時母親也在巴黎病逝。莫扎特在回家的途中作了這首曲子。他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善于將藝術中美好的東西與滲透生活的深刻性結合起來的人,所以,《土耳其進行曲》帶給大眾的感受是旋律歡快輕松,陽光且樂觀的。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自己的,我要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世界歡樂。”有著如此的格局,他注定了要成為一名偉大的人。
莫扎特創造了世界音樂史上最杰出的一批歌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正是《費加羅的婚禮》。這部劇從序曲便開始營造出喜歌劇的氛圍,一直持續到音樂結束,音符入耳的瞬間便給觀眾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作曲家并沒有為劇情的變化而埋下伏筆去渲染情緒,而是從開頭到結尾都在緊扣主題。曲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像一部令人捧腹的小品,拂去聽眾心中的浮躁,從而使這部歌劇的序曲成為了音樂會上喜聞樂見的曲目。
他說過,希望將對大自然和人類的愛都體現在音樂當中。但是他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雖然開頭時十分歡快,但用心聆聽后會感覺有一點壓抑與焦躁不安,因為他在作這首曲子時窮困潦倒,經濟狀況一落千丈。此時,他曾在一封信中寫到:“那些灰暗的思緒如此頻繁的敲擊我,我曾做出巨大努力來驅走這些思緒。”正如這首交響曲中所表達出來的陽光歡樂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哀愁、凄切與悲涼。
了解了他的經歷后開始重新細品莫扎特的音樂,在這其中聽到了他溫情似水時的微笑、他心花怒放時的放聲大笑,還有他那帶有悲壯意味的苦笑。開始有點理解莫扎特了,但是理解的不是那個被人們譽為“神童”的他, 而是一個命運曲折卻能夠保持樂觀天性的他。人們都說偉大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給人以歡樂的感受,還應善于發覺隱藏在深處的痛苦。而莫扎特的偉大就在于他在痛苦中能夠向世人傳達快樂與積極。
門德爾松一生中創作了許多作品,包括交響曲、協奏曲、清唱劇、歌劇、無詞歌等,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仲夏夜之夢》。這首歌劇的序曲是他于1826年夏天時完成。當時最新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是17歲的門德爾松和他的妹妹醉心于閱讀的文章,而其中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當屬《仲夏夜之夢》,于是聰明的他根據這一題材寫出了四手聯彈《仲夏夜之夢》的序曲。整個作品的曲調明快,并且歡樂,正是他優越的生活,開朗情緒的寫照。曲中展現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全曲充滿了年輕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陽光氣息,同時體現出了他卓越的音樂表現力,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風格及獨特的才華,是門德爾松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在門德爾松的所有作品中對全世界影響力較大的一部。這篇作品富有歐洲宮廷舞曲的華貴感,同時也將濃厚的情感用柔美的旋律娓娓道來,并集中了多種演奏技法,體現出華麗的技巧性。在歐洲音樂的古典主義時期,這個時期古典主義的音樂作品對于人文精神是極為講究的,并且樂曲工整、嚴謹而氣勢磅礴。門德爾松是屬于浪漫主義時期的歐洲代表音樂家,但在其創作的多部作品中又充分借鑒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創作的理念、手法與思路,為其作品注入了更加豐富的藝術內涵。這首作品十分注重對作者個人思想及情感的抒發,其表達的情緒與情感是極為豐富多變的,同時令聽者仿佛也能夠探知到作者起伏的情緒與宏大的內心世界。但作者在表達豐富多變的情緒與情感時又十分注重邏輯與旋律上的連貫性,令起伏多變的不同章節的旋律之間又能夠達到近乎完美的銜接,沒有突兀、不和諧的感覺,因此,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令聽者沉浸其中。這首作品蘊涵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很多典型創作風格特征。門德爾松在這部作品中大量揉進了自己豐富的主觀世界的內容,甚至體現出了音樂與詩歌、美術等其他藝術形式的跨感官融合。
1829年,門德爾松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活并開始在各國游歷,廣泛接觸了世界各地的風俗文化,體驗了當地的生活,這些經歷不僅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而且能幫助他在藝術道路上有所成長,但是他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那么順利,特別是親人的去世,給門德爾松造成沉重的打擊,讓他的音樂作品少了一些年輕時的歡快,多了一些成長所帶來的深邃和沉重。這個時期,門德爾松的作品通過對巴赫音樂的深入探索,發展復調音樂,并成為了他獨特的音樂風格。《無詞歌》作為體現當時浪漫主義情懷鋼琴作品的典型代表,它的內容廣泛,和聲織體獨樹一幟,體現出了門德爾松對作品的獨具匠心。《無詞歌》的出現代表著鋼琴音樂一個全新領域的出現,促進了鋼琴音樂的發展,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時對后世作曲家也有十分深遠的影響。門德爾松完整的鋼琴作品并不多,其中《g小調鋼琴協奏曲》《d小調嚴肅變奏曲》和《6首前奏曲與賦格》是他的作品中最能體現門德爾松非凡才能的幾首作品。
莫扎特大部分作品給人一種十分陽光,樂觀的感覺,這也正是他希望向人們所展示的積極的一面。但由于他生活的無奈,命運的多舛,促使他作出了人生中最陰沉、最壓抑的幾首作品,向世人傾訴了作曲家的哀怨以及對當時社會形態的不滿。通過他所有的作品讓人們認識了一位盡力想要向世界傳達美好的偉大的作曲家。
門德爾松是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情與浪漫的曲式大師,他所有的作品都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對生活的熱愛,他能夠將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作為歐洲音樂史上十分幸運的一名鋼琴家,他的一生不出所料地過得十分的順風順水。所以,門德爾松的音樂無論是鋼琴奏鳴曲或是其他作品,和其他的音樂家相比,多了一些歡快隨性的因素,卻也缺少了一些風格的變化。盡管如此,但這位作曲家為世界創作出了許多的完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