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民勤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 民勤 733399)
音樂欣賞課是中職階段的必修科目之一,但是很多中職生對音樂欣賞課學習的興趣不高。一方面,學生前期并沒有對音樂課程進行系統學習,所以,他們本身的音樂欣賞基礎不是很好,對于一些曲目欣賞能力不夠;另一方面,學生本身對于音樂欣賞的認識程度不足,他們意識不到音樂欣賞課程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比較老套,影響了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所以,中職音樂欣賞課程必須要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參與性。
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可以給學生帶來多重愉悅之感,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把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動畫等多種信息元素綜合在一起,將抽象、生澀、陌生的音樂知識轉化為直觀可視的形象化元素,使學生可以眼見其形,耳聞其聲,享受視覺、聽覺、感覺等多種綜合刺激。
首先,多媒體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多媒體以直觀的展示手段,可以在有效的時空內為學生呈現多元化元素,顯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創造力,具有其他手段所無可比擬的優勢。
其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有效降低教師講解的難度。音樂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藝術,單純讓學生通過耳朵來聆聽,可感知的元素有限。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有效的形象化展示。課件本身調整編輯的形式也非常靈活,可插入的元素也非常多。
第三,有限拓展音樂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靈活。突破了課堂對音樂學習的時空限制,可以讓學生豐富感知材料。課堂上講解所用的多媒體視頻,在課下還可以分享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時間觀摩和學習,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提升空間,使中職音樂欣賞教學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多角度感知。當學生沉浸到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對外界的感覺會更加敏感,眼睛所見,耳朵所聞,都能提升對音樂的認知,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于教學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但是在教學中暴露出來一些問題,我們也不得不重視。
對于很多音樂教師來講,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大的音樂老師,他們對于多媒體設備的熟練操作程度不是很高,在為學生演示多媒體時常常會因操作不熟練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有的時候,對于一些內容會因為點擊過快而直接一帶而過,影響了多媒體演示作用的發揮。
很多音樂教師需要負責多個班級學生授課,因此,在教學中好多教師都套用同一個課件的模板來授課。音樂課件制作的同質化非常嚴重,不能兼顧學生的個性心理,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創新融合性,影響了學生音樂體驗,降低了學生音樂課堂學習的興趣,也不能帶給學生較強的視覺刺激。
部分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利用大部分時間播放多媒體的課件和視頻,只留給學生少量的時間討論,交流互動。這樣就忽視了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價值,使學生單純盯著電腦看,老師圍著電腦轉,對音樂的認知非常膚淺。而且因為師生交流不充分,也不能有效帶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這就造成了音樂教學的本末倒置。
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意義。鑒于目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學校和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有效改善和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
信息化時代對于人才的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教師自身也具有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提升意識。鑒于教師對多媒體的操作不夠熟練、創新性不強等問題,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技能培訓。引導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有效的學習和拓展,以更好地熟練運用多媒體設備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同時,網絡時代教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一些專項學習,促進教師各項技能逐步提升。
借助網絡,教師還可以搜集和整合大量優秀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對自己原來的教學課件進行有效的編輯和調整。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興趣心理、學習需求優化課程設計,有效彰顯音樂教學的藝術性、學科性和完整性。以簡潔明了、主題突出的課件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和圖片的同時,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情的熏陶,為中職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音樂教師還可以與學校的計算機教師進行合作。為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一些專門的定制課件或定制視頻,使不同能力層次的人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另外,要充分利用網絡空間,上傳一些拓展視頻,讓學生在業余時間自主學習和觀摩,使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
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萌動的年紀,因此,他們本身對音樂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感。但是,由于前期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指導,所以對于音樂欣賞的一些技巧和策略都比較陌生,根據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單純地對學生進行一些理論講解,而是要貼近中職生的興趣需求,以多媒體輔助手段為學生音樂欣賞搭建階梯,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熟悉的一些事物嘗試展開音樂欣賞。
動畫、短視頻、情景劇等都是很好的切入方式,以生動的畫面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主動張開嘴巴和聲吟唱,增強對樂曲的感知和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文字、圖片等直觀手段,對歌曲進行簡單解析,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現場演繹,反復聆聽等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都參與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使學生們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有效引導讓學生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理解音樂作品。如在曲目《梅花三弄》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一首學生非常熟悉的配樂詩《梅》(作者:王安石)為切入點,讓學生們先領略梅的傲然風骨,再借助開展樂曲的欣賞。
在音樂欣賞課上,很多時候教師采用的是先讓學生們自己聽音樂,再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一些講解的順序來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看似教師向學生講解了很多知識,但是學生接收到的有效知識其實非常少。因為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所以學生常常在下面聽的昏昏欲睡,無法對音樂本身的美產生理解,更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音樂欣賞課程不要單純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要以高效的師生互動調動學生欣賞和品鑒的積極性。
現在中職生接觸音樂的渠道非常廣泛,手機、電視、網絡上都有大量的音樂在感染和影響著中職生,因此,他們自身對音樂欣賞雖然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但對音樂也具有一定的評價能力。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這方面的優勢,因勢利導,使學生充分參與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來。如在民歌《走西口》教學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展示一首現代民歌,選擇現代中職生非常喜歡的一首新民歌《火紅的薩日朗》做導入,讓學生們說一下自己對這首民歌的感悟,體會民歌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老歌翻新也是現代音樂創造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走西口》進行一下創新,將音樂欣賞的氣氛進一步推向高潮。
在中職音樂欣賞課堂中,音樂體驗與音樂欣賞要有機結合,才能夠更加體現出音樂課堂的教學理念,豐富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認知。體驗教育與音樂欣賞的有機結合,才可以充分尊重每位學生自身的想法,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音樂欣賞教學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去聆聽,而是從聽這種教學方法入手,構建起師生雙向溝通的橋梁。教師要主動打破之前的不平等、不民主、不和諧、不自由的關系,以多媒體技術為映襯,讓學生們可以帶著情感來參與。
學生在音樂欣賞學習過程中要學習音樂歌曲的表達情感和創作背景,然后掌握音樂歌曲的節奏,最后演唱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動畫的方式對學生增加理論的滲透,在演奏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背景知識的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西方的作品主要有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等,東方更多的是體現出民族特色,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握住各自的特點,不斷拓展知識面,讓學生的視野更加寬廣,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素養。
總之,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不必對學生過渡灌輸,而是要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杜絕灌輸現象,否則這樣學習就喪失了活力,與音樂教學的理念相違背。要把學生從這種狀態中解放出來,需要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方式。音樂欣賞教學如果脫離了作品,就變成了無源之水,本身沒有深厚的內涵,體現不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手段,選擇合適的曲目,組織學生進行有序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