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鵬程
繼14 至17 世紀“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進一步傳播人文精神,強調“肯定個人價值、追求真理、思考生活的意義”,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它不僅侵入了歐洲人的精神領域,甚至連宗教也受到影響,這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發展和傳播奠定了精神根基。到了18世紀至19 世紀初,隨著“啟蒙思想”的成熟,人們不再僅限于對抗宗教,還要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和封建思想的禁錮,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所以,這一時期的音樂不再像中世紀音樂一樣歌頌神,而是贊美人民的英雄情懷,重視人類的情感需求,更側重表現人們的內心世界。而“藝術歌曲”就是在這樣一個動蕩的社會大背景下萌生的一種獨特的聲樂體裁,各國人們對它的稱呼各不相同,在德國被人們稱作“lied”。它是以極具文學性的詩歌作為基礎,并配以鋼琴伴奏的一種室內獨唱音樂演唱形式;其作品的內含和表演層次要高于一般的民歌和流行歌曲。在當時的政治歷史背景下,“純樸、簡單、自然”的美學觀點影響了德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它打破了封建統治者們對思維的枷鎖,音樂不再只是面對教堂和宮廷,而是傳播到了每個家庭。雖然早期的德國抒情歌曲也受到了外來音樂風格的影響,但也逐漸地形成了具有德國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極簡化與業余化為特點,無論是創作技法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已初現雛形。
這一時期古典樂派的三位代表大師分別是:海頓(F. J.Haydn,1732-1809)、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和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他們在藝術歌曲創作領域里做出了巨大貢獻。作曲家海頓的聲樂作品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聲樂體裁(歌劇和清唱?。?,后期也創作了一些藝術歌曲,在他的作品里體現了純樸、健康、幽默的音樂風格,他用旋律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訴說了人們內心的追求,體現了積極樂觀的精神。代表作有:《美人魚之歌》(The Mermaid’s Song),《牧羊女》(Sch?ferlied)和《忠誠》(Treue)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甚至對后來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海頓在晚年才接觸到這種藝術歌曲的表演形式,但他卻確立了鋼琴這一器樂在藝術歌曲中的地位,從這點來說,海頓對藝術歌曲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莫扎特可以說是一位即神秘又天才的作曲家,他的歌曲作品結構嚴謹,曲調流暢,和聲飽滿和豐富的調性變化。代表作有:《致克洛埃》(An Chlo?)、《渴望春天》(SehnsuchtnachdemFruhling)和莫扎特早期藝術歌曲中最完美的一首作品《紫羅蘭》(Das Veilchen)等?!蹲狭_蘭》是一首擬人手法,通譜結構創作的,它描述了一位對愛情充滿向往的少女和它的不幸遭遇,莫扎特巧用大小調性交替變化的創作技法和跌宕起伏的旋律,刻畫出劇中戲劇性的情感色彩,使整首作品表現的栩栩如生。
不同于海頓和莫扎特,貝多芬更傾向采用莊重、富有哲理性的題材,其作品則更深刻、更細膩地傳遞人們的內心世界。另外,他的主要功績在于開創了藝術歌曲史上第一部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An die ferneGeliebte);聲樂套曲就是一套藝術歌曲連續性地講述同一個故事,也正因貝多芬開了聲樂套曲之先河,才有了后來的舒伯特、舒曼等浪漫派作曲家所創作的優秀聲樂套曲。雖然這三位作曲大師的主要創作領域并不在藝術歌曲,但是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的作曲技法,促使了藝術歌曲進入一個新的篇章。海頓成功地傳遞了詩歌的意境,在他的作品里反應了“人道主義”;莫扎特生動地刻畫了劇中的人物,體現出了戲劇性的情感色彩;而貝多芬則更深一層地表達出人們的精神世界,早期德國藝術歌曲就在這三位大師的不懈努力下已經漸漸呈現出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方向。
直到19 世紀,有著“藝術歌曲之父”之稱的舒伯特(F. Schubert,1797-1828)的出現,標志著德奧藝術歌曲進入了一個繁榮的創作階段。舒伯特出生于奧地利的希梅爾堡(Himmelpfortgrund),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作品橫跨了“藝術歌曲、三幕歌劇、鋼琴曲、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樂”等,其中尤以他的“藝術歌曲”而舉世聞名。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創作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其中包括《魔王》(Der Erlkonig)、《野玫瑰》(Heidenroslein)、《圣母頌》(Ave Maria)、《菩提樹》(Der Lindenbaum)、《鱒魚》(Die Forelle)以及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Die SchoneMullerin)和《冬之旅》(Winterreise)。舒伯特的大部分創作主要集中在1813年至1814 年期間,尤其在1814 年,舒伯特創作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紡車旁的瑪格麗特》(Gretchen am Spinnrade),因此那一天也被人們認為是浪漫時代的開始。此后,在1815 年至1816 年期間也是他多產的時期,共創作了250 首歌曲,其中包括一首膾炙人口的敘事曲《魔王》,這首作品是根據歌德的一首同名詩歌譜曲而成,結合了戲劇和藝術,被譽為是一首世界經典的藝術歌曲。他的音樂創作成熟期是在1818-1828 年,這期間創作了幾部聲樂套曲,如《美麗的磨坊女》和《過冬》這兩部是聲樂套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828 年,舒伯特在維也納去世,被葬在貝多芬的墓旁。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最顯著的特點是,選詞嚴格,他能將音樂和詩歌完美地融為一體,巧用音樂線條準確地勾畫劇中的人物特征和情緒,互相渲染,又相互點綴,這離不開他深厚的文學背景。
門德爾松(Mendelssohn, 1809-1847)出生于富貴家庭,從小接受高等教育,沒經歷過什么生活磨難,因此在他的藝術歌曲里總能感覺到“甜美,喜悅,積極向上”的心態。他的旋律非常優美,鋼琴伴奏較為簡單,如《乘著歌聲的翅膀》就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
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也是一位多產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作曲家,以創作藝術歌曲見長。其實他并非出生在音樂世家,相反,他父親只是一位售書員和出版商,與音樂相比,年輕的舒曼對文學更感興趣,而且還熱衷于寫作。正因如此,舒曼才慢慢積累了深厚的文學修養,這極大地為他之后的藝術歌曲創作提供了扎實的文化養分,后來在他父親的引導下,舒曼才漸漸走上了音樂創作之路。舒曼的音樂特點:文學性頗高,因此選詞嚴格,他強調音樂不僅要尊重語言邏輯和內涵,還要有靈魂,這個靈魂應該來源于生活,反對脫離現實,只是一味炫技。因此,舒曼的音樂素材大多都是他自己的生活寫照,他慣用聲樂套曲的形式來描繪生活經歷,如聲樂套曲《婦女的生活與愛情》中的故事橋段就非常相似自己和妻子克拉拉的愛情故事。除了文學和旋律,鋼琴伴奏在舒曼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由于他本人從小就練習鋼琴,因此他在鋼琴伴奏方面也非常重視,尤其在前奏、間奏和尾聲,大大地增加了比重,鋼琴伴奏幾乎達到了和聲樂一樣的地位。總體上來說,舒曼還是繼承和發揚了舒伯特的音樂創作風格,無論是對于文學要求還是藝術表現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一時期的德奧藝術歌曲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舒伯特可以說是完美地結合了音樂和詩歌的第一人,他善長將旋律貼合詩詞韻律,二者相輔相成,進而使德奧藝術歌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不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舒曼和勃拉姆斯,甚至也影響了他那個時代的音樂風格,成為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塊里程碑。門德爾松最大程度上美化了旋律,簡化了鋼伴,其他功績相對平平。較舒伯特而言,舒曼更偏重于文學,他將藝術歌曲的藝術性和文學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舒曼增加了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戲份,大大地強化了藝術歌曲的表現力。
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可以說是一位頗有爭議的浪漫主義作曲家。曾今有學者說:“勃拉姆斯是德國古典音樂的繼承者,但又并非完全地復古,他在學習古典音樂的同時,運用現代的作曲技法,傾入自己的思想,為音樂注入新的靈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音樂曲風?!庇钟腥苏J為:“勃拉姆斯是民間音樂的搜集者和改編者”,他所收集并出版的主要有《十四首民間兒歌》(14 Volks-Kind erlieder, 1858)和《十四首德國民歌》(14 Ger. Folk-songs, 1864)等,他大量吸收了德奧、匈牙利、吉卜賽等民歌元素,融入新的意境,因此在他的旋律中帶有明顯的民謠色彩。但是我認為,勃拉姆斯不僅是一位古典音樂的創新者,民間音樂的繼承者,他更是一位極具“個性、嚴謹、熱情、摯愛音樂的曲作家”。勃拉姆斯用“愛創作音樂,用心思考人生”,他把音樂創作升華到人生哲理的境界,因此他造就了與他那個時代主流音樂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勃拉姆斯音樂特點:旋律富有民族多元化,曲式結構多為分節歌,繼貝多芬之后又一位用音樂表達精神世界的作曲家,他的旋律是如此的優美、陽光、樸素、熱情,時而又憂傷、凝重、寂寞、含蓄,甚至可以說勃拉姆斯是一位非?!案行浴钡膫ゴ笞髑?。他的代表作,如《星期日》(Sonntag)、《愛情的忠實》(Liebestreu),《我的思緒如樂曲一般》(wiemelodienziehtesmir),《你的藍色眼睛》(DeinblauesAuge)、《四首莊嚴的歌曲》(Four Serious Songs)等。
雨果·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奧地利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的創作領域主要集中在藝術歌曲。和舒伯特、舒曼一樣非常重視文學修養,并喜好選擇某個時期以某位詩人的作品為中心,如《歌德詩歌歌曲集》、《海涅詩歌歌曲集》和《莫里克詩歌歌曲集》等。沃爾夫把詩詞與旋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之融為一體,由于受歌劇大師瓦格納的影響,他巧妙地引用了半音手法,使和聲在聽覺上變得更加的緊張和色彩,以此形象地刻畫出劇中的人物性格。在鋼琴伴奏方面,他采用更加豐富的伴奏織體,使其具有獨立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作用,形成他獨有的音樂風格。
理查德·施特勞斯(R. Strauss,1864-1949)作為德國浪漫主義晚期最后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同時也是繼瓦格納、勃拉姆斯之后,德國浪漫派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施特勞斯的一生橫跨了十九世紀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因此他絕大多數歌曲都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兩百多首藝術歌曲中幾乎一半都是他早期的作品。
他創作的旋律非常接近詩詞的韻律,善于引用歌劇中的宣敘調到藝術歌曲中,由于施特勞斯的主要創作是以交響樂和歌劇為主,因此或多或少,在他的藝術歌曲中有些歌劇的影子,或者可以把他的部分藝術歌曲看成是歌劇中的小詠嘆調。
對于藝術歌曲伴奏,施特勞斯絕對可以堪稱為“和聲寫作和配器大師”,較舒曼、沃爾夫之后,他將伴奏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的音樂里伴奏已不再是以往的配角,而主旋律也并非純粹的主旋律,他把伴奏融入到主旋律里,甚至歌唱部的主旋律也直接出現在伴奏中,使二者合為一體,互相映襯,不可分割,使伴奏、主旋律、詩詞三者最終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
勃拉姆斯的“喜、怒、哀、樂”都體現在了音樂上,他的靈感一般來源對于生活情感、民間小調和對精神層面的思考,這促使了他的音樂更具哲理性,甚至可以說勃拉姆斯是一位“非常接地氣的作曲大師”。沃爾夫一生總共創作了275 首藝術歌曲,與勃拉姆斯不同,他的音樂相對比較客觀,一般不以人的情感或內心世界為核心,更多的是服從詩詞的韻律,和語言邏輯。他更多地通過頻繁轉調和臨時變化音來刻畫各種人物形象,從聽覺上來說“音樂比較抽象”。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主要創作體裁雖然不是藝術歌曲,但是對這一領域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他的創作風格多樣化,其中就包括:夜曲、搖籃曲和民間小調等。在伴奏方面,施特勞斯運用歌劇領域的和聲配器技法,豐富了他的藝術歌曲,使其充滿戲劇性??偠灾瑹o論是勃拉姆斯、沃爾夫和斯特勞斯等大師都有各自的音樂風格和功績,在他們共同不懈努力下,把浪漫主義晚期的藝術歌曲推向了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