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晴/ 劉詠蓮 (安徽師范大學)
為了使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深層次理解最新版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更好地進行音樂課程的教學,本文將以舊版(實驗版)與新版(2017版)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比較,對舊版音樂課程標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為新版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的發端需要追根溯源到清朝末年的“學堂樂歌”,到現如今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1932年,頒布第一個課程標準——《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音樂課程正式登上高中教育的大舞臺,開始大放異彩,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標準。不同的歷史環境下會孕育出不一樣的課程標準,盡管都是起著指引音樂教學的作用,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已經涅槃重生七次,在1932年、1936年、1940年、1941年、1948年、1997年先后頒布《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修正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六年制中學音樂課程標準草案》、《修訂高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如今推出最新版——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作為新版課程標準,與舊版課程標準有哪些具體不同呢?
我國教育部于2014年出臺新政策,即:《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號召研究各個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具備核心素養,給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未來進入社會的工作生活提出能力的要求。核心素養是我們當今育人的最高準則和深層意涵,三維目標已經不再作為高舉的旗幟,而是由我們的新“指揮官”——核心素養帶領著我們繼續前行,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一系列教學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如何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一貫的教學理念,核心素養又怎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立德樹人”,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14年,教育部開始著手修訂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在經歷了四年之久的時光,在各方力量不懈努力之下,終于,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其最大的亮點是提出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觀念: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并做出具體等級劃分,今后的高中音樂教育,應圍繞核心素養來開展。
實驗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實施的十幾年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換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課程標準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將從對課程基礎理念不夠重視、盲目配合學生的喜好、多媒體的濫用、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評價失真五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
在實施2003版的音樂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氛圍,強調音樂的情緒,忽略了音樂本體的基礎知識與音樂元素,如:樂譜的節奏、音列、變化音、曲式結構、和聲進行、創作背景等等,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阻礙,違背了我國音樂教育課程開展的初衷。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應該是僅僅局限于聆聽音樂和感受音樂,而且要與分析音樂和創作音樂相結合。
大部分學生喜歡聽口水歌、流行音樂,很多教師為了獲取學生的擁護,或自己偷懶,下載一些這種類型的歌曲在課堂上反復播放,對正常的音樂教學避而不談。高中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對欣賞音樂有著極強的個人色彩和主觀態度,容易對一些惡俗、低趣味的所謂流行歌曲產生極大興趣,教師應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審美,不應該縱容學生的喜好。
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多媒體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音樂課堂的教學,多媒體是把雙刃劍,其好處確實有很多,增添了音樂課堂的豐富性,但是,在多媒體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給我們的課程教學造成了局限性,很多教師把鋼琴棄之不用,使用電腦音頻、視頻進行音樂課堂的教學,減少了與學生的互動,這是萬萬不可的。音樂是需要實踐與體驗的,教師還是應該按照以前的教學傳統,進行自彈自唱和鋼琴伴奏的教學,合理使用多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僅僅采用齊唱的方式教唱歌曲,缺少趣味性,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本該充滿藝術性的音樂課程,甚至有幾分像語文課,教師應該增加多種歌唱方式的結合,如:合唱、重唱、對唱等,使學生對唱歌產生興趣,愛上唱歌,愛上音樂課,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音樂課堂的教學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實驗版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是比較模糊的,只提到了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忽略了如何評價以及評價的標準,沒有正確評價的音樂教學就好比沒有“對癥下藥”,只有做好教學評價,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才能為下一步的音樂教學指明方向,更好的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能力。
新版課程標準相較于實驗版課程標準的變化可以說是改頭換面,本文將從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四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比較。
實驗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教育觀念最主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提倡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新版音樂課程標準彰顯美育功能,強調音樂實踐。“審美感知是指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①“審美”是哲學領域的專業用詞,音樂教育則是“審美教育”的實施手段之一,聆聽音樂、賞析音樂、創造音樂是音樂審美的必由之路,是培養廣大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的主要方法。學科的發展要想蒸蒸日上,就必須跟隨國際潮流,新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與當下的國際教育觀念緊密相連,新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著重強調音樂教育從以審美為核心轉向對實踐音樂教育的關注,音樂是一種實踐活動,應該結合社會的發展,進行音樂活動的開展,實踐教育哲學對音樂教育的新解讀改變了審美教育一直以來只注重音樂本體的局面,在世界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將音樂教育融于世界民族文化,打破長此以往的“歐洲中心論”,中華文化五千年,多元文化觀提醒著我們要以學習本國本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為主,兼修多元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比較2003版的音樂課程標準,《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對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比實驗版課程標準更加規范和豐富。具體的課程內容改動很大,除去高中音樂教育慣用的音樂鑒賞、歌唱、演奏等六個模塊外,加入合唱、合奏、戲劇等新的課程內容,其中選擇性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推出,都是對以往必修課的延展,新課程內容的增加會一定程度的改變教學形式,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主要從音樂學科的三個核心素養出發,也注重三個素養的交融性。作為音樂教師,應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發揚音樂學科的特性,更好的塑造學生的能力。
其實,新的課程標準給音樂教育帶來最大的變化表現在教學方式上。從前,我們倡導的“雙基”和“三維目標”,主要是從技巧與學識方面要求學生,教師必然會占據主導地位,不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為教師通過多年的專業學習,掌握了專業知識,而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接受過任何的音樂教育。而今,我們倡導的“核心素養”將打破這一局面,主要鍛煉學生在遺忘所學的技巧與學識之外,仍舊具備解決難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即可從以前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中脫離,教師也將從書本的“死知識”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業水平測試進行的時間一般在學生對某一課程教學模塊的學習結束后,對于測試結果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考級等級的公示,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經過這一教學模塊學習之后學業水平所達成的情況。②在新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首次推出“逆向設計”的評價方式,先評價,再根據評價的結果為學生“量身定做”音樂課程,這種行為方式是因材施教的具體表現,與一直以來教學的路徑有著本質的區別。除此以外,新的課程標準中還增加了學生學業質量和學業水平分級,這樣的評價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來分等級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和評價本來就應該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將教學和評價結合起來,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再逐個攻破,才能把教學質量真正提高。
新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各項內容與時代潮流緊密相連,其教育理念也與主流思想密不可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奏響了新樂章,相較于2003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版),在各個方面都有著極大的變化,如:理念、內容、評價等,課程標準是綱領性文件,對教學內容、測評方式、音樂書本都起到了規范作用。它代表了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展示了最新的音樂教育成果,指引了以后音樂教育的方向,是我國音樂教育的最高指揮官,為高中音樂教育奏響了下一個樂章。
注釋: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② 王安國.攜手走進高中音樂新課程(下)——就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答本刊記者問[J].中國教育報,201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