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黃岐中心小學 蔡曉明
一個人獲取知識的能力,一般被認為是指學習能力,而決定一個人發展潛力的能力則是思辨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讀出什么、是不是真的、我怎么看、有沒有更好的”等問題的思考,“能識見、會評判”的思辨過程都屬于“發展與提升”層級,也就是高階思維。我國戰國時期《禮記·中庸》中記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然后踏踏實實地實行。
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需要鼓勵學生勇于懷疑、審視,讓每一個人都能很自信地將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達出來,學生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思辨能力的培養,減少單純的知識灌輸和死記硬背,側重學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
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更加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從低學段到高學段教材中多處滲透思辨能力培養的內容。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把思辨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課堂中,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有深度和廣度呢?
一提到批判性總是充滿火藥味,容易讓人聯想到電視劇里刀光劍影、短兵相接的場面。其實語文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維活動中,善于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的智力品質。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往往總是被動地接受,靠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性的訓練,學習形式單一,思維方式單一,學生缺乏主動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識,導致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創造力被扼殺,這種學習方式是“靜態”的,學生的學習難以轉化為能力及素養 。而批判性學習是動態的,它強調反思、創造、質疑和自主的思維方式,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分析、綜合、假設、推理和驗證的過程,這樣才能創造性地學習,將學習內化為語文素養,滋養內心,豐富人生。
統編版教材在課后練習中有意識地滲透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更有深度地思考。以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為例,這是一篇傳統課文,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要明白故事的道理就可以:別人說的對不對,要動腦筋思考,并親自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統編版教材的編者并沒有淺嘗輒止,而是在課后題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故事,結合課后第三題,讓學生先思考,然后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再闡述理由。
第一句: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對小馬說謊了。
這個說法顯然是錯誤的。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析:牛身材高大,河水對于老牛來說很淺,剛沒過小腿,很容易 過河。而松鼠矮小,河水對于松鼠來說很深,它還親眼看見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對河水更加恐懼,所以當小馬問它時,松鼠認真地說:“深得很哩!”老牛和松鼠對小馬說的話都對,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由于參照物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這不是撒謊。
第二句:小馬向很多動物請教,是對的。
這個說法是對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談談自己的體會,發散思維,比如: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向周圍有經驗的人虛心請教;有不會做的題可以請教老師或者同學……
第三句:別人的經驗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嘗試。
這個說法是對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想法。根據老牛、松鼠、小馬的自身特點來推測,還可以結合動畫演示等手段,歸納出小馬的結論是正確的。
第四句:什么事都要自己嘗試,別人的話不可信。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別人說的話是對還是錯,不能人云亦云,自己首先要動腦筋想一想,很多時候別人說的話是對的,也不能一概地認為別人說的話都是對的,但是也沒有必要什么事都自己親自嘗試,去印證。小馬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無法判斷正誤,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步可以明辨是非。
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文本內容與課后習題相結合,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和回顧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想法,分析別人說的話是對還是錯等方法,教給學生分析、質疑、表達的能力。教學中緊扣文本內容、內在聯系、語言特點、情感表達等,訓練學生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充分表達挖掘自己的思維深度,在相互交流中與他人的思維不斷碰撞,思維在表達中會越來越清晰、深刻,從而引向了思維的深處。在傾聽學生表達時教師要保持平常心態,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聆聽與眾不同的聲音,將批判性思維在課后習題中埋下生長的種子。
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全面了解事物的各個要素,以及諸元素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自己成為生命的成長和生發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文本中兩者事物的相互矛盾將思維引向深處。以三年級上冊二單元中《鹿角和鹿腿》一文為例,這個單元是以“寓言故事”為主題,一共編排了四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鹿角和鹿腿》故事的道理蘊藏在故事情節之中。故事的高潮主要集中在第5 至第6 自然段的描寫上,以鹿的“警覺—發現—逃生—遇險—再逃生”的順序展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再現了獅口逃生的驚險畫面和鹿的心情變化。故事采用鹿“獅口逃生”前后心情變化為鮮明對比,“獅口逃生”前,鹿在湖邊欣賞自己美麗的角,抱怨腿難看;“獅口逃生”后,鹿對美麗的角和難看的腿產生了新的認識。
這則寓言故事用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來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們都有各自的價值與局限。這則寓言故事提醒我們不要只好惡于事物表面的美與丑,更要關注它的實用價值,鹿角雖然美麗但是在危險時刻卻不能救鹿,鹿腿難看卻能救命,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對于美或丑的事物,也不能一概地欣賞或否定。我在實際的聽課過程中發現有的老師曲解了故事的道理,認為美的事物好看不適用,實用的都不好看。為了避免走入誤區,在《教師用書》中特意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具體解釋,即“美也是有價值的”,想一想生活中美與智慧并存,美與價值并存的事例也不少,比如:評選“世界小姐”,入選的美女個個都是美麗與智慧的化身,讓人賞心悅目的同時驚嘆她們的聰明才智;張家界風景區景色優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去游玩,同時為當地政府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這也是美與價值并存的實例。所以說美與實用在特定情況下,是各有各的價值,不能一棒子打死,分析任何事情走向某個極端都是錯誤的,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是我們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樹立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統編版教材在口語交際課中,不同年段思辨能力的訓練側重點不同,例如在二年級下冊《注意說話的語氣》引導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想想別人說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學會分辨出他人話語中的錯誤和言外之意,說話時不僅要說清楚自己的觀點,還能聽明白對方的意思并進行分析判斷,與一年級下冊《使用禮貌用語向他人求助》相比,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就是認真聽,會分辨他人言語中蘊含的意思。
四年級開始強調圍繞話題發表看法,不跑題,不重復別人說的話。六年級下冊“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教材”“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是第四學段的閱讀與習作目標。為了讓學生適應文體轉換,在六年級下冊最后一個單元安排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較為淺顯的議論文,在口語交際內容中安排了“同讀一本書”旨在引導學生判讀別人的話是否理由充分,在“辯論”中用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要做到有說服力。統編版教材在口語交際課編排中呈螺旋上升式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使層次不斷提高。學生在口語交際的課堂中思辨能力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不斷地發生碰撞,迸發出更有高度的想法和思路,讓人豁然開朗,這對學生思維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對思維能力的拓展也有益處。
除了口語交際課,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詞、句、段落中的表達方式和立意等質疑問難,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思維碰撞中引向更加深入地思考,逐步培養思辨能力。對同學的發言可以恰當地評價,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修改習作時,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習作的布局謀篇和立意、用詞是否準確、語句是否通順,語言的邏輯關系是否恰當,初步運用已學的知識進行評價。在思辨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文本信息的被動吸收者,而是在一步一步將思維引向深處,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
統編版教材是以學生思維發展為重的文本思維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在不斷創設、置換、對比與辨析過程中,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的反思和重構,為今后的學習深造和對客觀事物的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