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上海路小學 王春萌
盡管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必修科目,但學生在學習時并未產生利用知識進行探究和創造的興趣,導致活動所取得的效果難以與預期相匹配。由此可見,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和創造的樂園也成為教師要重新審視的方面。而其中,認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總結方面的關鍵要素,才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最終目的的實現。
傳統教育理念中,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到關鍵知識,還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這種滿足考試的教學目標取得的教育效果是極其微弱的,極易被學生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很難產生主動探究和創造的意識。所以,要想讓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和創造的樂園,教師必須要將教學的核心轉移到學生身上,才能選取準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探究與創造的欲望。
教學資源是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獲取的主要內容,也是能否順利形成探究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教師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探究性和創造性,必須要在教學資源上給予大量的投入,深入且廣泛地研究與課程、教材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既能掌握必要的部分,也能獲取更為全面的關聯理論,才能夠在海量知識的推動下產生進一步探究和創造的思維。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開展,與教學手段息息相關。由此可見,要想要確保小學數學課堂的探究和創造性,自然離不開合適的教學手段。然而,小學生在生理差異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特征,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必要的教學手段,讓小學數學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確保利用數學課堂帶動學生的探究和創造行為。例如:將情境教學作為手段進行課堂活動,學生能夠擁有參與的機會,課堂氣氛出現較大變化時,學生的能動性也會隨之高漲。
由于數學中包含許多的知識,其中也有許多比較抽象的內容,若是不能在課堂中予以總結,小學生很難將教學活動中的所有知識進行吸收和掌握。尤其是隨著年級越來越高,知識量以及內容涵蓋的范圍也會呈遞增的趨勢,一旦缺少教學總結,便會出現知識難以梳理的情況。所以,為了確保小學數學課堂取得良好效果,必須要進行教學總結。
教學目標作為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方向,既包含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也具備培養小學生綜合素養的能力。所以,要想讓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和創造的樂園,教師必須要從自身進行轉變,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例如:摒除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將學生的學科素養、思想道德等納入教學目標中,讓學生通過課堂活動能夠了解數學知識在實踐、科學等方面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參與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的欲望,才能為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探究和創造行為奠定穩健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以本地學生的實際特征和教材為基準,對各類不同版本的教材予以詳細的解讀,并從中總結出與當前使用教材相契合且適合本地學生學習的知識,便于在課堂活動中持續不斷地提供新鮮的理論內容。這樣便能逐漸提升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多依賴于好奇心的引導,只有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得到增強,才能夠在課堂中探索更多的方面,也能以此作為基礎創造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在統整教學目標時,也需要關注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要明確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培養是最終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圍繞學生開展課堂教學,不能過于強調自身在課堂中的地位。
1.統整教材內容
傳統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資源多局限于當前使用的教材,內容相對較少,可擴展性也比較低,導致學生在思維方面受到嚴重的制約。對此,教師只能利用題海戰術來解決,也就是增加習題量,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這種方式表面上效果較好,實際上小學生在知識總結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很少懂得教師增加題量的真正意圖。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統整教學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教師準備較多的內容,才能夠讓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增強在小學生探究和創造的能力。
教材是統整教學資源的主要源頭,教師在進行統整教學資源前應當做好教材分類的工作,也就是將教材劃分為非同類與同類兩種。由于非同類教材在教學資源的側重點方面各具特色,比如浙教版教材以思維性為主、蘇教版教材在內容上會更加的嚴謹等,所以在統整教學資源時,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增刪、保留必要的內容,杜絕照搬照抄的行為。對于同類的教材,教師除了要選擇必要的部分外,還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也就是采取橫向或縱向整合的方式來選擇必要的內容,比如選擇跨學期的相同部分等。需要注意的是,對同類教材的內容進行統整時,必須要保證被選取部分的主題、難度適合當前的學生,否則學生難以掌握教師傳授的內容,學習興趣依舊難以提升,更無法形成探究知識的思維。
2.統整非教材內容
至于非教材內容的統整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些內容在整合時必須要以本地的教材為核心,在主題上也要擁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比如將實際生活中的內容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因為數學中的知識與生活有著必然的關系,同時能夠將數學知識在生活中予以運用也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所以在進行非教材內容的選擇時,從實際生活中獲取內容是最有效和直接的。例如:學習“克和千克”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將其作為主題,創設市場中的各類場景來幫助小學生理解并掌握當中的內容。這些內容與學生息息相關,也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不僅掌握起相關知識極為容易,也能夠激發學生想法了解更多事物的欲望,如此便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想讓學生能夠充分探究和創造知識,適當的教學手段是極其重要的。合適的教學手段能夠改變學生對小學數學內容的認知,讓他們的學習興趣得到顯著提升,以能動性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并在該過程中予以創造。其中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便是引入實踐情境。例如:在學習“100 以內加法和減法”時,可以利用購買商品來幫助學生掌握當中的內容,這種方式既能利用生活中簡單的行為讓小學生掌握簡單的運算,也能讓他們對教師舉例的事物擁有進一步的認知。也可以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經驗來解決許多問題,例如: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其中涵蓋了平行四邊形、梯形和正方形等多種形狀,由于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過其中的部分內容,具備了相應的經驗,所以,在計算具體形狀面積的過程中,經過仔細的研究和思考,學生能夠通過推斷得出不同形狀的關系進而計算出相應的面積。明白了這些內容,教師便可以利用實踐讓小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比如運用上述知識計算教室不同門窗的面積等。這種方式既能為學生提供練習的空間,也能讓他們適應各類情況,從而培養較好的適應和創造能力。
教學總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學生通過總結可以將課堂中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充分整理和歸納,為日后的學習和運用積累更多內容。然而,許多教師過于看重知識的傳授過程,導致小學數學課堂中缺乏教學總結環節,這種情況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小學生認知水平不高,很難進行完整的知識總結,而且對抽象的數學知識也很難達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所以,缺少教學總結極易失去學習興趣。面對該問題,教師必須要統整教學總結環節,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將多種教學總結的方式進行充分融入,讓學生獲取完整的知識內容。例如:獨自總結與小組總結結合的方式,即先由組內成員自行總結,然后彼此交換意見,最后經小組討論由特定成員展示統一的總結內容。這種方式是集獨思、群策于一體,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總結的空間,也能夠讓他們在交流過程中提高表達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對彼此間傳遞的信息予以深入總結,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識內容,以更加立體的方式掌握小學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趨于多元化,教學對于小學生的培養也應當與該需求相契合。由此可見,讓小學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和創造的樂園也是教師應當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師應當不斷增強自身能力,轉變固有思想和教學模式,統整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總結等方面并在課堂中予以充分展現,才能從根本上為培養小學生數學探究和創造能力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