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東風小學 徐敬初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富含哲學性思想。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邁進了人生新的階段,然而他們面臨的問題遠超于從前,所以,他們的思想也需要同步成長。小學生的思想仍處于初步成長階段。認知與知識不同,認知是思想形成到成熟過程中的一部分,知識是提高認知的前提。要培養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想,就必須在提升他們的認知,從而達到啟發潛在思想的作用。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材內容大多數來源于生活,并涵蓋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道德與法治理念。以生活和社會兩個方面為出發點,將小學生的想法與社會生活連接起來,進而培養他們的道德與法治思想觀。
道德與法治思想包括道德思想和法治思想,這兩種思想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但同時也是兩種不同的思想觀念,道德思想是一種感性觀念,法治思想是一種理性觀念。法治思想是與道德思想同步而行的,在法治之內有道德,而在道德之內也有法治。
道德來自社會生活,形成于人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活動行為都要在道德范圍內,才能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人的行為一旦超出了道德范圍,就會擾亂生活秩序,對人們的生活造成混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主題內容是從道德思想入手,這是為了讓小學生對社會生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是為了培養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初步認知。例如:小學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全本包含四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是圍繞著小學生生活展開的,這就為小學生與社會生活搭建了一座橋梁。小學生可以通過這座橋認識到學校里的新生活和新朋友,這便是道德思想形成的初始階段。
道德思想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不能直接灌輸道德思想,而小學生的對錯觀念直接影響他們道德思想的成長。對錯觀念是小學生學習道德思想的基礎內容,小學生必須要從小對對錯觀念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才能有益于他們自身道德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評判對錯觀念是一種道德行為,在道德范圍內,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對與錯的評判。所以,只有小學生從小開始培養道德思想,才能在對與錯之間做出正確的評斷。
法治是一種生活法則,人必須要在法治生活內才能獲得安全保障。人一旦違背了法治生活,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法治思想范圍非常廣泛,小到規則,大到法律。在小學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全書的四個主題主要圍繞著法治生活展開,例如:第一單元主題“我的好習慣”屬于個人生活規則,一旦這種生活規則形成,人就會被這種規則約束著,從而形成一種穩定的生活規則。
法治思想需要在生活中通過實踐自然形成,只有在實踐中應用法治,才能逐漸促進法治思想的形成。在生活中小學生的行為規范是引領他們法治思想成長的重要因素,行為規范是一種安全活動范圍,它引領小學生正確的行為活動。所以,小學生需要從小開始養成規范的行為習慣,才能健康地生活與學習,從而促進他們法治思想的形成。
大多數小學生的思想都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成長,然而不同的小學生性格也不同。小學生性格的成長對其思想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內向的小學生思想成長速度比較慢,而活躍的小學生思想成長速度比較快。因為內向的小學生生活中大多比較孤單,而外向小學生的生活大多比較豐富、活躍,這對他們的思想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小學生的思想成長問題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道德認知是小學生思想成長的重要標志。在一個班級內,大概有兩類小學生,一類是外向性格,另一類是內向性格,然而外向性格的小學生通常喜歡與外向性格的小學生在一起玩兒,卻不喜歡與內向的小學生一起玩兒,反之,亦是如此。這說明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小學生沒有平等地對待身邊的人或事物,一切都由個人的喜好而定。可見,這些小學生嚴重缺乏道德上的認知,使得他們沒有產生平等的思想。缺乏道德認知會導致小學生思想的缺陷,這容易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的進步,所以,小學生需要從小開始提高道德認知,才能有益于自身的學習成長。
法治意識是小學生行為規范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校園內,小學生之間的關系都比較融洽,但是有時也會發生意外的事故,例如打架、玩鬧和逃課等,這些行為都屬于不合校規行為,這不但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還影響著他們心理和思想的成長。這說明小學生缺乏行為規范意識,其法治意識也比較淡薄。法治意識能夠控制人的行為舉止,使人的行為保持在正常范圍內,而缺乏法治意識會導致小學生失去自我保護意識,更加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所以,小學生需要不斷地提高法治意識,才能養成規范的行為活動。
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尚未成形,他們正處于學習道德與法治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他們的思想將逐漸顯現。對于小學生來說,思想觀念與他們的日常生活離得很遠,他們的興趣并不大,這使得他們的思想成長受到了嚴重的阻礙。此外,在小學生的成長生活中,他們的思想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如果缺乏一定的思想觀念,那么他們將無法適應社會的生活,從而阻礙了他們自身的發展。所以,小學生需要培養出正確的思想觀念,它對道德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小學生需要從小就培養出個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他們道德與法治思想的快速形成與發展。
故事是小學生的喜好,它可以娛樂,也可以育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開放的社會型知識課程,在很多兒童故事中也包含了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且兒童故事的內容要生動、有趣得多,因而深得學生的喜愛。教師將故事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寓教于樂,能夠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選擇適合教學主題的兒童故事,然后在課堂上以故事開場,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創設相應的故事情境,調節現場氣氛,從而帶動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講到故事的結局時,教師引出重點問題,此刻教師不是讓學生立即作答,而是接著切入教學主題。當進入到教學主題環節之后,小學生會主動將故事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并在故事的啟發下,對教學的知識會理解得更加深刻。在課堂的最后一刻,教師請學生回答前面所提的問題,他們就會將所學知識容納進去,從而轉化成思想上的認知。
大多數故事都隱藏著深刻的意義,教師將故事背后的意義揭示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思想的教育意義教給學生,這比直接教學道德與法治更容易被接納,也更容易融進小學生的思想里。
典型事例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件,它與大多數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并能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教師將典型事例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對小學生的思想起到指導和引領的作用。對于小學教師來說,他們的生活周圍所發生的小事都能作為典型事例,成為教育教學內容的輔助資源。引入身邊所發生的事件為例,不僅能夠幫助小學生解決日常小問題,還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發生的問題。
典型事例與教學的融合相對比較簡便,在教材上列舉的事例就源自生活,教師可以從教材上的事例中聯想身邊所發生的類似事件,然后作為課本上的事例的補充。盡管同樣是生活中常發生的事例,但這二者的教學效果會有明顯的不同,引用身邊事例為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小學生接受可以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引用典型事例的作用主要是講述法治知識,一切行為規范皆以法治法律為基準,而一切不良行為的舉動都不符合法治規范的標準。所以以生活典型事件為案例,讓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培養出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思想。
精神和品格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教學的潛在培養目標,它不僅能夠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品格,還能夠提升思想的境界,使思想達到一定的高度。我國古代圣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精神和品格從古代傳承至今,他的思想高度造就了他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格,也成就了他的經典儒家理論。所以,教師以精神和品格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風貌,不僅能夠培養出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想觀,還能促進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我會引用一些優秀的人物和事跡,在人物身上呈現著不同的精神和品格,使他們散發出燦爛的光輝,這就是運用精神和品格樹立道德與法治風貌的方法。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同樣也能采用經典人物事跡或者身邊所發生的優秀故事,以榜樣領航,推動小學生的道德法治的思想成長,樹立他們的道德法治觀,學習榜樣的優秀品格。
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這門課程包含了知識、品德、思想、智慧等多種學問,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思想滲透到教學中,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道德與法治思想的提升,道德與法治思想不是簡單地灌輸,更不只是宣揚正確法治規范標準,而是思想上的深刻領悟。教師是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鑰匙,去開啟小學生思想的智慧大門,為他們提供知識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