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第一中學 李 爽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把精力都集中在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沒有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會阻礙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地把人文教育滲透到課程中,使學生可以在學到生物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過對人文教育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樣的教育模式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與此同時,現階段在社會中存在一些不良現象與思想,這些現象和思想影響了學生的行為和思想。要想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面對不良誘惑時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便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滲透,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對人文教育進行滲透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普遍面臨著教學理念滯后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教學理念創新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利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以至于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高中生物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僅僅是把教材中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在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對生物學習的應用能力不足,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階段,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把應試教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針對高中生物課程來講,知識較為抽象和復雜,學生在學習時常常會出現一些困惑,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且,部分教師為了可以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成績,利用大量的試卷來考查學生,部分學生為了可以應付考試,利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并沒有深入掌握生物實質內容。
人們在對世界進行認識時,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兩者之間既具有一定的區別,又存在一定的聯系。高中生物課程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間融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生物教學需要把全面、系統的科學文化教育傳授給學生,并且明確規定了學生應獲得的知識、能力、技能。這就需要教師認識到生物學科特點,并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融為一體。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把學生需求與發展當作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首先,要堅持科學的學生觀,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發展潛力進行充分認識,并且堅持公平的原則對待全體學生。其次,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后,營造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滲透人文教育時,需要把言教和身教進行充分融合,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首先,把思想性和科學性進行有機統一;其次把教學內容與人文教育進行充分融合,既關注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關注生物知識的準確性,使學生可以在扎實掌握生物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精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人文教育的滲透,來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蘊藏的知識,或者是把一些名人事跡講解給學生,進而使學生意識到求真務實和嚴謹踏實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教育的時機,使學生可以在無形中獲得熏陶,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
例如:在講解生物遺傳規律時,教師可以把孟德爾進行了8 年的豌豆科學實驗經歷講給學生,在這8 年中,雖然孟德爾身為教父,但是沒有被宗教所影響,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多次反復進行科學實驗,對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進行觀察,進行數據分析,進而得出了遺傳學中的兩大定律。再如:在講解現代物種進化時,教師可以把達爾文利用5 年時間,通過環球實地考察,對動物行為進行的研究,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狀態,他寫的《物種起源》,留下了重要的資料。通過該事例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意識到求真務實的重要性,并且積極主動地學習孟德爾身上的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達爾文的無私奉獻精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涉及實驗教學,有很多實驗都需要合作進行。合作,可以促使一個人向著新的領域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通過創建合作實驗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進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基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意識。
例如:在講解DNA 分子結構與復制時,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對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進行制作。因為脫氧核糖、磷酸、含氮堿基的生物實驗器材塑料片都是分開的,在實驗中學生需要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在內,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在外的理念,來固定這些塑料片,進而創建模型。在該過程中,學生很難一個人完成,需要相互合作來完成。通過這樣的小組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DNA 分子結構與復制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知識點主要是對生命進行研究,其中涉及較多有關生命的內容。在講解到生命產生、發展、成長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對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行了解,使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更加關愛和珍惜生命。
例如:在講解胚胎工程時,教師可以對多媒體技術進行靈活運用,把胚胎工程的建立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意識到生命的神奇,從而敬畏生命。再如:在講解受精作用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把受精過程的動畫課件播放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對生命的神奇進行直觀的感受和體會。
此外,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念,使學生可以反思現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意識到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生物科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講解生態工程時,要想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教師可以充分結合世界地球日,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引學生分析生物學內涵,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涉及的辯證唯物主義,指引學生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對立統一規律等進行正確看待,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念。
例如:在講解有關生命起源、細胞增殖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有關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內容,并指引學生總結和意識到認識來源于實踐,物質發展變化等觀點,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意義,充分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潛能,使學生可以慢慢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應給予不同的學生足夠的尊重,多給予學生一些鼓勵,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價值,指引學生對學習中的興趣進行感受和體驗,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美學欣賞水平,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講解有關基因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文字、圖片等,并配以輔助教學工具,把知識點細致地講解給學生,使學生可以了解到每個人的相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不同生命體的美感進行感受,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把人文教育和生物教學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并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各種新型教學模式,把人文教育滲透到課程中,使學生可以在扎實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尊重自然意識、合作意識等人文素養,使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學習、生活,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