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教育局電化教育與技術裝備辦公室 冒炳國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順應新時代多元化、多樣化、多維化與學生發展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構建了全新的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目標體系,更彰顯其基礎性、人文性、層次性、多樣性與綜合性的顯著特征。如何讓初中美術教育教學更有效成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美術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精神,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成為一種“敷衍式的口號”,不應成為“表面性的文章”,而應將這種主體性教育理念落實到初中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去。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習并非學生被動地、機械地、呆板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領和點撥下,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參與美術學習,去自主體驗、感悟、理解美術學習的過程,去對美術學習內容展開發現,展開探究,展開創造、創新的過程中。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學生不但要理解、掌握美術的基礎知識,而且要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但要讓學生明理,更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能否真正彰顯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美術新課程改革的呼喚,也是提升初中美術教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新時代視野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轉變美術教育教學理念,彰顯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主體精神,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創新才能。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構建讓學生主動探究美術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美術學習氛圍中進行自主探究、展開討論交流,從而放飛想象,激活思維,觸發情感,讓學生的創造、創新才能得以“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領、點撥、指導之下處理與外部世界聯系時所表現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等方面的功能性特征。1.選擇性。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上的選擇性集體表現為對美術學習材料的選擇上。在美術學習的過程,就其本質而言是系列性的選擇性活動,從美術學習的目標、美術學習的方式到美術學習的手段,都是選擇的結果。從美術學習應該“學什么”到“如何學”,同樣確確實實是選擇的過程。學生的選擇性應適應初中學生的認識與美術實踐能力。2.自主性。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為學生對美術學習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美術學習目標與自覺的美術學習的態度,同時強調教師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深入了解與掌握初中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并運用科學合理的策略挖掘學生美術學習的潛能,讓初中學生真正成為美術學習的“主角”。3.能動性。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表現為學生能夠依據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要求去約束自己的美術學習行為,同時,強調學生能依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情意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對美術教育教學的影響,實現“新”“舊”知識的組合,以實現學生主體結構的建構與改造。4.創造性。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表現的創造性是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形式,這種創造性是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的靈魂之所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可以表現為學生對美術學習素材的舉一反三,可以表現為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豐富的想象力;可以表現為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獨特見解”“標新立異”“不拘一格”等。
美術新課程倡導教師應為學生的美術學習構建民主、和諧、愉悅的情境氛圍,美術課堂上不應迫不及待地對美術教材(文本)內容進行講解,而應以情境為載體,通過一定的美術教育教學情境適時、適度、適宜地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撥,以喚起學生對美術教材(文本)內容的探究熱情,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美術教材(文本)內容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一)通過教師言行的“誘導”,讓學生主動參與美術學習。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言”與“行”對學生而言是“誘導”的首要因素,教師在出示某一張美術圖片,講解某一美術學習內容,表現某一特定的場景或某一特定的動作時,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的。此時,教師假如只是簡單化加以表現,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就會相對較短。教師的“言”與“行”應具有“誘導”性,教師的“誘導”語言應時而高深莫測,時而詼諧幽默;“誘導”動作應時而簡捷明了,時而滑稽夸張等。教師為學生準備的美術學習素材應精煉,并具有代表性,應形象直觀容易記憶,讓學生有“一見傾心”“過目不忘”效果。教師“言”與“行”的“誘導”應把握好“分寸”和“火候”,過火易讓學生產生反感,過溫又不能誘發起學生的興趣。顯然,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反復推敲自己的“言”與“行”,讓自己的“言”與“行”對學生的美術學習起“煽情”的效果,更應與美術教育教學內容“合拍”。
(二)學生參與意識的“再發現”。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意識不會始終“衡定不變”的,總會有“高潮”,也會有“低谷”,會有強烈的主動參與的欲望,同樣也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無視態度。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做學生的“心理咨詢師”,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應善于發現并準確把握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參與學習意識的發展變化情況,既要關注學生“群體”的變化,更要關注學生“個體”的變化。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美術學習“低迷”時期的情況,要做精準研判,要辨別是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內容缺乏一定的認識,導致態度上的不明確、不清晰,抑或是學生對美術專業術語或專業技能無法調整。教師對美術專業術語或專業技能應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對學生進行解釋,讓學生的視聽保持一種“新鮮感”。需強調的是,即使學生的個體愛好與美術教學內容相佐,教師也要學會善于接納學生,善于聆聽學生的想法,再輔之以簡捷的方式、方法、策略去進行分析,進行解釋,以引導學生走出參與的“低迷” 境地。
多元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會讓美術課堂變得更生動、更有趣、更靈動、更鮮活。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學科互通式的融合性質的方式進行。美術教育絕非簡單的繪畫技能技巧的鍛煉,更是一種文化學習。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彰顯著強烈的人文學科特性,涉及的內容是多元化的,如人存在的價值、道德與尊嚴等等,蘊含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內容,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培養學生在美術與不同學科的融合中去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主體意識,應鼓勵學生以“美”的視閾去審視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學科中“美”的教育因素,從而實現美術教育與其他各學科的融合。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實施分層化的教學。“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學生個體間毫無疑問存在著差異性,美術教師應針對這種差異,實施分層化的教學,力爭讓學優生“吃得好”,讓中等生“吃得飽”,讓學困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其中,利用電腦下載美術教育教學視頻,下載動畫,下載聲音等,再制作成相應的美術教育教學課件,以豐富的美術教育教學的內容,使美術教育教學策略更靈活化,更多樣化。比如:在《物品上的花廊》的課堂上,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物品上的花廊》的視頻,接著用幻燈出示花卉圖案的樣式,當然用幻燈呈現花卉圖案的樣式可以是連續式的,可以是適合式的,也可以是單獨式的,教師聯系課件向學生介紹花卉圖案的“四種”裝飾造型方法。然后,讓學生自主探究根據圖中花卉原型,運用語言表達形式去描繪圖案的裝飾造型。
在美術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否真正能探究出什么并不一定顯得多么重要,關鍵是讓學生能通過對某一特定問題的探究,而讓學生能自主得出解決這一特定問題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然,學生美術學習的過程是如此之重要的。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討論得最多的莫過于設計的思路,獲取材料的路徑與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方法、方式等。顯然,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理應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形成性的評價客觀反映的是學生美術學習的成長、發展歷程。形成性評價突破了傳統美術教育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能讓美術教育工作者更全面、更客觀、多維度、多層次地看待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因此,教師應采用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方式,以適應不同層次美術學習的情況,力求以鼓勵、贊賞、表揚等正面評價策略為主,給學生以引導,給學生以激勵,從而獲取美術學習的“不竭動力”。
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更新美術教育教學新理念,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讓美術教學更具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