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北辰小學 張 俊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各個學段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而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少年兒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小學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與學生生活關聯的、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內容和形式為主。
本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三年級中的中華意象“龍鳳”為切入點,探討形而上的“意”(精神)如何與形而下的“象”(文化符號及其所關聯的生活)相融合。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側重于文化內涵的體驗,重在內容,追求的是學生內心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向往,終極目標指向以文化認同乃至文化理解為基礎的文化自覺。
江蘇省徐州市有著5000 多年的文明史,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有著“龍鳳之鄉”的美譽。歷史上,徐州出了11 位開國皇帝,其中最著名的是漢高祖劉邦。龍鳳文化在徐州源遠流長,龍鳳形象千百年來一直深入徐州百姓的心中,這些都為龍鳳意象的教學形成了天然的優勢。
在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目的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方面是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培養學生作為文化主體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培養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人。從“文化創新”與“培養現代意義上的中國人”的角度分析,較科學的方式是,為文化符號的詮釋注入現代人應該有的精神氣質,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同時要站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角度上,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技術上以及理念上的現代化詮釋和呈現,使學生浸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
文化主題教學與語文課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事情,從長遠來看,語文課程的實用目標與文化目標是相互統一的,它需要二者的全部實現。本節課旨在依托“中華文化符號——龍鳳”進行口語表達和思維訓練,并在此基礎上達成精神愉悅及文化審美的目標。
從學生耳濡目染的本土文化入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語文的口語訓練,讓學生有話可說,在“樂說”的基礎上“會說”。
1.借助資源,樂于表達
“大聲地說,大膽地說,口齒清楚、咬字準確地說”是口語表達的第一步,要建立在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說的基礎之上。課堂上,先請學生談一談家鄉徐州有哪些與龍鳳有關的事物,學生們發言踴躍——云龍山、云龍湖、金龍湖、大龍湖、九龍湖、回龍窩。當學習與生活勾連,課堂與生活鏈接,學生便有了表達的興趣,充滿自信的表達自然讓人聽起來悅耳舒心。
2.整合資源,有條理地表達
占有的資源越多,學生的語言越豐富,因此,本節課做了這樣的安排:學生們查閱資料,發現要弄清徐州之所以有這么多“龍”,就要追溯家鄉的歷史;把文字資料轉化成學生的自主表達,課堂上訓練學生說話要有條理,按照邏輯順序講述家鄉與龍鳳有關的事物及它們的由來。從傳說到歷史,從古代到現代,從地理到人文,一段段有條理的梳理和表達,無不述說著徐州與“龍”的不解之緣。學生在講述中語言的條理性得到了很好的錘煉。
3.內化資源,有感情地表達
口語不僅能夠表述現象更應表達說話者的感受。所謂“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學生們了解到自己的家鄉徐州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一個個動人的傳說故事,激起了學習、探究的熱情,他們分明感受到龍鳳文化在家鄉的存在,以及對家鄉人生活的深遠影響,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才有了課堂上學生的表達稚趣和流暢,也才生發了很多鮮活的語言。
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實質上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思維和通過語言理解別人思維的能力,思維品質決定語言表達的效果。文化主題符號的教學在這一點上與國家課程的語文教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對話引導想象,著眼思維發展的廣度
《龍鳳》是一節中華意象課。意象,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龍鳳”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它們融入了中華民族太多的思想感情。教學中筆者基于此展開了如下的教學。
教學片段:講述我與龍鳳的故事
師:(PPT:老師的全家福)同學們,這張照片上的一個人今天也在教室里,你們看出來是誰了嗎?
生:是張老師!
師:對!這是今年春節我們一家人到照相館拍的全家福。照相館里的衣服各式各樣。我一眼就看中了這套——我衣服上有漂亮的鳳圖案,我愛人衣服上有金色的龍,我兒子的衣服上也有一條龍。我希望全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吉祥美滿。同學們,這是“我與龍鳳”的故事,你們與龍鳳有哪些故事呢?
生1:小時候,我有一條繡著龍鳳圖案的小包被,媽媽總喜歡用它包著我,媽媽說這樣我就能睡得安穩了。
師:這個小包被包裹著媽媽的愛。
生2:大家都知道,徐州博物館有個鎮館之寶——龍形玉佩,媽媽給我買了一塊跟那個一模一樣的,保佑我平安。
師:這可是很珍貴的,要收藏好呀!
生3:我有一對龍鳳手鐲,是我出生的時候奶奶送我的,到現在我還戴著呢。看到它們就能感受到奶奶對我的愛。
師: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懂得被愛一定會給予別人更多的愛。
師:看來我們每個家庭、每個人多少都與龍鳳有故事,我們用龍鳳形象傳遞祝福,寄托希望。
2.問題引發思考,著眼思維發展的深度
思維最重要的是它的邏輯性,跟思維聯系在一起的是兒童的情感,跟情感聯系在一起的是兒童的認知。本節課通過三個教學板塊,即故宮龍鳳、龍鳳之鄉、我與龍鳳,成功推進著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故宮的龍鳳象征著帝王的權威,家鄉的龍鳳代表著民眾的期盼,我與龍鳳則展示了鄉土的風情。教師通過語言、文字和圖畫,多方位向兒童展示各方面的龍鳳信息,既豐富多彩,又拉近他們與龍鳳的距離,讓他們有話可說,能說出有個性的、有見解的、自己想說的話。
在“故宮龍鳳”板塊,微課“小微帶你游故宮”從兒童的視角展現了故宮里的龍鳳莊嚴、神圣的形象;同時思考:“故宮里的龍鳳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學生談到故宮里的龍很多,故宮里的龍鳳給人感覺很吉祥,故宮里的龍特別威嚴等印象。緊接著提問:“談到這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學生提出:“故宮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龍鳳?”另一名學生答:“因為皇帝喜歡龍鳳唄!”教師追問:“你知道皇帝為什么喜歡龍鳳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龍鳳形象的由來,以及皇帝統治國家的需要等。
“家鄉龍鳳”代表著民眾的期盼。“徐州為什么對龍鳳情有獨鐘?”有了“故宮龍鳳”板塊的鋪墊,學生聯想到徐州的歷史,回答道:“徐州歷史上出了很多皇帝,皇帝喜歡龍,龍也是皇帝的象征,所以徐州有很多用‘龍’字命名的地名。”在問題的引導下完成了認知的遷移,才有了最后一個板塊“我與龍鳳”的精彩。
本節課的教學同時注重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讓兒童把認知和情感結合起來。在“家鄉龍鳳”板塊中,學生們知道了徐州的鳳凰山旁坐落著為紀念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建立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烈士的風骨與鳳凰的美善渾然天成;云龍山講述著為民造福的巨龍的故事,這也正是“勇敢、責任、擔當”的當代徐州精神的體現。這些具有地域特點的故事,跨越幾十年乃至千百年,傳承著龍鳳的血脈和精神,使得龍鳳形象更加豐滿,也使學生在“象”“意”“言”之間穿梭實踐的過程中思維得以延展和錘煉。
江蘇省教育學會葉水濤副會長曾說:“文化的浸潤、美感的培育和德行的養成,彼此交融。要傳承一種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的東西,不是耳提面命的,不是做練習,不是考試,也不是背誦。讓孩子有一種如沐春風春雨的感覺,那才是文化的傳遞,那才是感染人的。”
本節課課堂上精心設計的片段和隨時生成的動人場面,使上百名觀摩教師心潮澎湃的時刻,都是通過“龍鳳”主題傳遞的精神理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的生機。一張家鄉地圖,上面是龍鳳命名的景點;自做的家鄉名片,呈現家鄉的神韻;運動員領獎服上的龍鳳圖案,令人直觀感受到圖案之美的同時也體會到此時的龍鳳就是中國形象的代表;課末齊唱歌曲《龍的傳人》,振奮人心的歌詞,優美又震撼的旋律,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古老的圖騰正講述著現代的故事,家鄉的龍鳳既有大漢王朝的一脈傳承又有現代徐州的氣魄,龍鳳就這樣走進了這群小學生的內心,喚醒和激活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們將續寫著中華文明并代代傳承。
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感染,通過音樂、畫面、提示性的語言,讓學生體認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龍鳳形象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有對民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更是一次文化審美的歷程、精神愉悅的過程。龍的變化飛騰而靈異,鳳的高雅美善而吉祥,無處不在,又深入兒童的心靈,這將使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持久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