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二中學 高小軍
作為自治區一級示范性重點高中——銀川市第二中學從建校以來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開展一切工作的基準,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評價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根本。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扎實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實施及嚴格執行教育部制定的《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從兩方面入手狠抓師德師風建設,以此來激勵廣大教師努力成為新時期“四有”好老師。
作為一級示范性高中學校更應當嚴格落實教育部制定的《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制定的教師“十個不準”及有償家教治理等有關要求,結合我校辦學和育人實際情況,制定了《銀川市第二中學教師師德師風評價細則》《銀川市第二中學教師(接上頁)問責辦法》等制度,這些制度首先對學校領導做出了明確要求:要在思想上達到從大局出發,以事業為重,對未來負責,為師生著想;要在工作中遵循辦事公道、作風正派、無私奉獻、示范引領,盡全心、負全責、出全力,為師生和教育教學一線搞好服務。
在“最美二中人”評選、師德先進個人評選、各類評先評優等活動中,通過黨建報、校報、校刊、校園網站和宣傳欄等平臺,大力傳達落實師德師風建設相關文件精神,及時反映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進展和成效,發掘和挖掘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先進典型和優秀教師,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師德師風建設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先后制定完善并實施了《任課教師聽課制度》《教師全員崗位培訓細則》《教師集體教研備課制度》《教育教學科研成果評選辦法》《優秀教研組備課組評選辦法》等,有效構建了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激勵機制,確保了教師享有專業發展的各種權利,大大激發了教師追求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校領導走近師生心靈,耐心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不能把教師職業的理解還停留在養家糊口謀生上,應該作為自己的事業去追求;同時關注教師需求,創建和諧的工作環境,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挖掘教師的工作潛力,使教師專注工作。學校盡最大能力解決教師子女入學、配偶工作調動,婚喪嫁娶慰問等,解決教職工后顧之憂。
學校不斷強化和創新培訓模式,努力拓寬培訓渠道和途徑,大力創設專業化發展平臺,加快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把名家名師請進來講學,讓教師走出去學、送出去訓,在崗位上練、競賽中比;通過青年教師與各級骨干教師同臺“同課異構”、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教師專業課考試等,學校“建平臺、擺擂臺、登舞臺”,讓優秀教師脫穎而出。近年來,高考備考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
學校工作靠的是團隊合作、共同努力,個人單打獨斗是不能取得最佳成績的。我校認識到以往教研活動的弊端,新建六個集體備課室,每周兩次的集體備課,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動,時時立足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在教中研,在研中教;集體編寫導學案,教師根據學生情況二次備課,以做到“以研究論教學、以研究促管理,以研究促提高”,少走彎路,少出失誤,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利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成長進步。
不斷完善教學科研管理機制,把能否承擔科研課題、撰寫科研論文、參加各級各類優質課評比等納入教研組、備課組考核獎勵之中,鼓勵教師把工作中的問題當成課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研究走進課堂,帶著思考走進課堂,激發教師自覺參與教學科研的熱情,對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通過主題班會、主題團會、班級板報、演講辯論、研學旅行、集體跑操、啦啦操比賽、每月一次會操比賽、學生志愿者服務、學生業余黨校學習等,在參與過程中鍛煉學生,逐漸解決目前中學生中出現的“以自我為中心、理想信念淡薄、行為習慣自律能力差、勞動觀念不強”等問題,培養他們的擔當意識,讓他們發自內心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負責。
學校通過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陽光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榜樣激勵等系列德育活動,力求把每項活動都打造成精品,不斷規范活動內容,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搭建德育工作的新平臺,形成獨具二中特色的活動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未來人生。
學校始終堅持全員育人的理念,充分發揮科任教師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各學科的德育資源,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把德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國際教育相結合,融入德育內容。通過愛國主義主題演講、心理健康講座、學生創辦小報、成立家長委員會、利用國際部優勢組織學生對外交流等,使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大增強。
教學是學校的核心工作,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升學率、開展德育工作等,都要在教學中落實和完成。因此,一定要讓每一節課力求高效,讓每一節課飽含激情,讓每一個教學環節充滿生命,讓每一節課堂締造精彩。
改變傳統的作業檢查、教案檢查、聽課評課檢查,克服各自為政的備課模式,科學合理安排教學課時,適度安排增加自習課、跟進培優補差工作,收效明顯。
從一輪到二輪復習,各備課組集體編寫計劃并落實到位,杜絕以往“資料代替備考、試題代替教案”的缺陷,科學決策、凝聚集體智慧,創新高三培優補差工作,給學生留出時間,及時總結,注重自主學習,注重合作探究,注重拓展提高;教師集體編寫二輪復習資料,針對問題,精準備考,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效益。近幾年高考成績每年都呈跨越式發展,2020 年高考一本總上線率達到了94.1%左右,這也充分說明了決策的正確性。
在教學常規的引領下,我們的課堂處處可以聽到師生生命拔節的聲音,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以“導學案”為抓手,改變傳統課堂老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聽的局面。為推動此項工作,學校并沒有固定動作和規范模式,從2014 年秋季開始,先期在部分備課組中試行,特別是在高三年級的試行中收效明顯。各備課組根據校情、學情和學科特點,摸索總結;學校先后開展了以“導學案”為研究課題的各級骨干教師的“同課異構”,學科領導、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同課異構”,年級組間教師的“同課異構”。整個活動異彩紛呈、示范引領、總結得失,使教師從觀念上轉變、從認識上認同、從心理上接受、到工作中落實。現已在學校各年級、各學科全面推進,形成了適合我校實際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質量更上新臺階。
以踐行新課程理念為重點、以校本課程開發為特色、以校園多彩生活為載體、以師生幸福發展為目標,構建具有二中特色的、適應時代要求的課程改革。為此,2015 年學校健全相關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走班制教學等制度,編寫了《校本課程選課指南》《音體美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選課指南》并組織實施;以研究性學習、學生社團實踐活動為著力點,培養學生多元發展;以音體美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為突破點,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為新高考改革的實施投石問路;以校本課程為創新點,發展和培養當代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依托銀川二中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銀川二中建成了“六位一體,層層深入”的校本課程體系——人文素養課程、生涯發展課程、社會參與課程、創新競賽課程、國際融合課程和體育藝術課程六類課程,每一類課程又分為三個發展層級。
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為首個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的建設以來,作為自治區一級示范高中,我校于2017 年9 月開始借助智學網大數據平臺和人工智能推進智慧課堂建設,搭建了智慧課堂4.0 授課平臺和大數據教研中心,但是面對這一新型授課模式,如何從教師的高效利用以及學生和家長的配合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如何實現資源與數據的共建共享等問題都鮮少涉及。
教學是學校最重要的活動,以智慧教學為突破口,一期完成4 個班級智慧課堂建設;二期再建智慧課堂40個班級,實現了高一和高二班級100%覆蓋,學習方式和設施設備一體化的學習環境。在建設的同時,注重教師在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培訓,通過年輕教師示范引領,老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觀摩和智慧課堂教研組組織的每周一次的研討。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教師使用智慧課堂授課的頻率,學生通過平板提交作業也常態化。逐步促進其他智慧應用的推進,從而全面實施智慧校園。
智慧課堂以教育教學大數據的采集與應用為基礎,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數據伴隨式采集、結合知識點掌握情況的智能分析和預測,幫助教師針對性地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促進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增強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別是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學校在全區率先制定和開展了線上教學,真正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的效果,并積極探索基于智學網大數據教學的新模式,形成了直播教學和在線檢測等一系列典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實現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
借助智學網平臺實現了學生的課中限時訓練、課后作業和考試測驗等教學水平評價大數據的日常化的采集,為不同學科和不同層次的班級的每位教師基于數據開展學情分析,制定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提供了支撐。還可以根據學生考試的知識點掌握的情況進行智能化推送習題,從而,實現了學生高效自主化學習,很好地起到了減負增效的作用。
教育是生命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腳踏實地、心平氣和、凝神定氣。教育沒有捷徑,更無止境。我們在特色建設、內涵發展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期望未來在共同體管理一體化、智慧課堂建設和骨干教師引領示范作用的發揮,德育工作重管理輕疏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