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楊玲
(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75)
現代針灸針由九針中的毫針演變而來,在古代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毫針形體較粗,和現代針刀的直徑相仿,筆者認為針刀和古代毫針有其相似之處,但它們又有所不同,毫針的針尖是銳利的圓錐狀,像蚊子嘴般容易進入人體發揮扶正祛邪、舒筋通絡的作用,而針刀尖是鋒利的刃口,能較好地發揮切割分離的作用。針刀療法的提出者是朱漢章醫生,他在注射針的基礎上,融合針灸針,從而發明了“針刀”,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它來切開剝離,發現有不錯的療效。朱醫生總結自身經驗,開創了針刀療法。因此,針刀屬于中醫療法的一種。針刀療法的理論還在發展過程中,包括脊柱區帶病因學、調節電生理線路、經筋理論和生物力學平衡、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調節、骨質增生病因學等理論,每一種理論都有其真實效用,但目前沒有公認的一套理論體系。針刀療法是在傳統醫學的針灸技術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醫學知識發展而成的新療法[1]。
腦卒中是我國成年人致殘的首位病因[2]。腦卒中,又名中風、卒中、腦血管意外,中醫學認為該病病機理是由于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清竅閉塞而導致的。痙攣性偏癱是常見腦卒中恢復期后遺綜合征,是中風后比較難以逆轉的病理改變{3}。腦卒中后痙攣性狀態以患側肢體拘攣不伸為主要表現,其屬于中醫學“筋病”范疇。中風后痙攣狀態患者常出現上肢痙攣屈曲,多見于內側屈肌,當屬“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4]。《靈樞·邪客》篇指出“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根據上句論述,筆者認為腦卒中后出現的痙攣性偏癱的病因是邪氣惡血。而《景岳全書·雜證謨》云:“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抽攣僵仆者,皆屬此證。綜上所述,其病機分虛實,實為邪氣外襲,客于經筋,氣血阻滯;虛則陰虛血少,不榮則病。
腦卒中患者的病程主要分五個階段,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主要位于痙攣期和相對恢復期。有患側肢體肌張力增高、出現病理反射、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臨床表現。現代醫學認為,中風后出現的痙攣性癱瘓是因為上運動神經元的受損,脊髓水平的中樞反射機構從最初的抑制狀態中解放而進入亢進狀態,此時又同時合并一些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陽性及陰性癥狀[5]。其可能機制包括:①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加;②脊髓上興奮性改變;③神經抑制性降低等[6]。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7]。在發病后的治療過程中,大量耗費資源,對患者的生活影響巨大。國內中風偏癱患者80%~90%有不同程度的痙攣[8]。所以康復過程中,抗痙攣治療成了重中之重。針刀在此種疾病的抗痙攣治療上頗具優勢。目前關于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針刀治療主要從以下兩種治療方式展開:
針刀的進針點大部分為局部穴位、壓痛點(阿是穴)、條索和肌肉附著點等[9]。丁敏[10]、曾強[11]等學者選用肌肉、韌帶起止點及粘連、瘢痕處作為進針點對中風后痙攣患者行針刀治療術,對患者痙攣及運動情況均有所改善。洪慧毓[12]用小針刀松解肌筋膜觸發點來治療痙攣,肌筋膜觸發點即肌肉處較正常組織堅硬的結節,可能由于肌肉攣縮形成的,它們是指肌肉張力明顯增高的部位或按壓能夠誘發局部疼痛或牽扯痛的位置。實驗結果表明針刀治療術可明顯降低肌張力及緩解肢體痙攣。
3.2.1 針刀聯合針刺療法 洪慧毓[13]選擇天水市中醫醫院針灸科收治的中風后肌張力增高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的治療方式是針刺患側夾脊穴。治療組在針刺患側夾脊穴的基礎上用小針刀松解四肢部位的肌筋膜觸發點。結果:對照組有效率為71.7%;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5%。因為沒有單純針刀治療的實驗組,所以針刀聯合針刺療法的治療療效是否優于單純針刀療法就無從得知。但小針刀松解肌筋膜觸發點結合針刺夾脊穴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患者可明顯改善患者肌肉痙攣、降低肌張力、提高生活質量及促進運動能力,且臨床療效優于針刺夾脊穴。查閱其他文獻也證實了針刀聯合針刺療法能誘發一些分離運動、抗痙攣效果較好[14-15]。
3.2.2 針刀聯合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包括針刺療法和灸法。趙楊研究顯示針刀聯合針灸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針刀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針灸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結果表明針刀組或針灸組的任一療法的單獨療效均不及針刀配合針灸的結合療法的療效。針灸療法有扶正祛邪、協調陰陽、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治療作用;針刀療法通過解痙重建機體結構的平衡,它們相互配合,能增強彼此的效用。
3.2.3 針刀聯合康復療法 康復療法目前是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輔助療法,腦卒中后痙攣偏癱的患者精細運動能力下降或缺失,此時康復療法除促進患者肌力的恢復還能引導患者加強分離運動的訓練。劉建明在針刀療法的基礎上輔以Bobath技術治療中風后踝關節痙攣,Bobath是用于治療腦卒中偏癱康復最普遍的一種現代醫學康復治療技術,實驗發現針刀聯合Bobath技術能緩解痙攣、降低肌張力。孔林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中風針刀康復術在抗痙攣中治療效果顯著。康復訓練能幫助患者恢復人體結構和功能、松解局部的粘連、促進血液循環。從中醫角度來說,手法操作可以刺激相對應的穴位,疏通經絡氣血,以達到通絡活血,通經止痛的作用。
大腦引起痙攣的運動模式控制回路,是影響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低級中樞神經系統脊髓的正反饋調節促進了患者肢體痙攣。目前抗痙攣治療主要方式有運動療法、物理療法、藥物治療、手術介入等方式。針刀不屬于上述的任何單一治療方式,它介于物理療法和手術療法之間,所以它是獨立出來的一種治療方式。小針刀雖然有病人害怕或不耐受小針刀的刺激疼痛的劣勢,但小針刀治療也有著簡便有效無毒副作用的優勢,針刀能疏通經絡活血,解除肢體痙攣,恢復機體生理功能值得推廣。目前針刀治療卒中后痙攣性癱瘓被證明有效,但相關的研究較少,沒有大樣本的實驗研究數據,需要不斷完善研究資料,以為臨床提供更優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