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心旺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重慶 秀山 409900)
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原理主要為由于機體腦動脈管腔堵塞或者狹窄,進而導致腦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斷或者減少,造成腦組織供血、供氧和供能減少而引起一系列器官受損的病理狀態,該情況能夠導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及繼發性血管內皮損傷;若持續一定時間,則將導致缺血區的腦組織細胞死亡,即腦梗死。
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主要是由多方面因素誘導的。包括各種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腦溢血、炎癥侵犯腦膜與腦血管、腦瘤等)、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血液病、各種外傷等,氣象時令、環境、勞累過度和情緒過激等,以及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均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存在一定關聯。中醫認為,風、火、痰、瘀是腦卒中的主要病因。前者包括高血糖異常、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不良生活習慣等;后者包括年齡、遺傳因素等;通過控制可干預性因素是預防腦卒中的重要途徑。
目前,按作用機制分類:溶栓藥、降纖與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腦保護劑、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劑等。
2.2.1 溶栓藥物 對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進行治療較為有效的方案為溶栓治療,該方法主要通過催化并激活纖溶酶原,使其能夠轉化為纖溶酶并與纖維蛋白結合,使之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打通閉塞動脈。當前臨床治療中普遍使用的溶栓藥物主要包含:尿激酶、鏈激酶為代表的第一代溶栓藥;以重組型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以及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為代表的第二代溶栓藥;以重組去氨普酶及替奈普酶為代表的第三代溶栓藥物。
2.2.2 降纖藥物與抗凝藥物 降纖與抗凝治療主要是應用在疾病的急性超早期,以溶解和預防血栓的再發生為目的。目前臨床使用的降纖藥物為蛇毒制劑如克栓酶和安克洛酶等,而抗凝藥則包括非口服抗凝血藥肝素類和口服抗凝血藥如華法林、香豆素類藥等。
2.2.3 抗血小板聚集藥 該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在患者發生腦卒中后,血管受損,其機體內產生了能夠對血小板進行激活的因素,從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對血小板環氧化酶的生長情況進行有效抑制,從而使其血液高凝狀態得到顯著改善,以達治療和預防的目的。目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藥物主要包含雙嘧達莫、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等
2.2.4 腦保護劑 腦缺血,特別是腦缺血再灌注后,通過各種途徑代謝大量的氧自由基,最為突出的是羥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急性期,因為機體的抗氧化能力不完善,氧自由基將對腦細胞造成傷害。因此,氧自由基清除劑的降低腦細胞損傷的作用被廣泛的應用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現在公認的藥物有維生素E、過氧化氫酶等。
近年來,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醫治療取得較大進展,在臨床治療中采用中醫治療具有較好的優勢及廣闊的發展前景。臨床應合理辯證施治,結合針灸、康復等療法,促使中藥治療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能夠與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進行有效結合,通過采用中西醫有效結合的方式,促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情得到顯著改善。
3.1.1 單味中藥 研究發現,三七,銀杏葉、葛根、川芎、丹參中的主要成分,分別具有降低局部腦缺血區的損傷、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凝聚以及保護大腦等功能,能夠促使急性腦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3.1.2 針灸治療 對腦中風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療效確切、安全等特點,一般來說針灸治療一般只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最好的選擇中醫中藥配合物理儀器的方法,增加耐氧能力,改善微循環,調節大腦興奮和抑制平衡,大腦功能紊亂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從而有助于對大腦神經正常傳導及傳遞等功能的有效保護,盡快恢復大腦神經功能,改善腦萎縮,提高軀體協調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解除患者由于腦部病變而產生的各種不良癥狀,從而讓病人恢復正常的腦功能。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互補、協同治療的目的。無論是通過中藥、西藥還是針灸治療,其治療效果均已得到多方面認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減輕了社會家庭的極大負擔,提高了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