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
(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5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骨科中較為常見,多發于老年人群中[1]。有研究發現,隨著高能量損傷及交通事故的增加、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加重,臨床上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發病人數在不斷增多[2]。在全身骨折中,該疾病的患病人數約占1.4%,有相關研究顯示,患者患病后內的3個月,病死率可達到16.7%[3]。對于發生骨折的高齡患者,需長期于病床靜養調息,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因此臨床上對該種疾病的高齡患者的治療,應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手術造成的創傷為主,以促進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本文就股骨近端髓內釘-抗螺旋刀片(PFNA)微創治療應用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骨科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60歲以上的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有17例,男性患者6例,年齡為60~95歲,平均年齡為(77.34±11.64)歲。根據AO分型,其中A3型患者有6例、A2型有13例、A1型有4例。其中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有15例,高血壓患者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3例。納入標準為:①年齡>60歲;②無手術禁忌癥;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①一般資料不完整;②肝、腎等重要器質發生病變;③患有精神類疾病,言語不清、意識混亂的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PFNA微創治療。在術中,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持續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使患者采取仰臥位于治療床上,使患者取中立位,外展患者的健肢,使患者的上身偏向健肢一側傾斜,傾斜角度為15°。為患者進行牽引復位后,在患者的大粗隆頂端上5~10cm處,將皮膚縱向切開5cm,從患者大粗隆定點位置,在其股骨髓腔部位將導針插入。在近端髓腔處,采用17mm的空心鉆頭進行擴大,根據導針,插入PFNA主釘后拔出導針。根據瞄準臂引導,在股骨頭頸內將導針打入,將其置于股骨頭頸中線偏下位置,將股骨頸正中作為側位。將沿導針將螺旋刀片錘擊患者股骨頭,直至目的位置,將刀片進行鎖定。在遠端交鎖螺釘進行擰入后,再擰入尾帽。根據C臂透視見位置良好,將切口進行關閉。
為患者開展術后常規的感染預防措施,防止患者形成深靜脈血栓,同時為患者開展止痛治療。待麻醉恢復后,為患者進行患關節以及足踝的康復訓練。根據其恢復程度,對訓練強度椎間進行加強。在3個月左右,患者的骨折獲得臨床愈合且能實現完全負重。若患者的全身情況較差、內側骨塊復位不理想以及有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將其下地負重時間延遲。
23例患者圍術期情況。平均手術時間(1.43±0.15)h,平均失血量為(129.87±21.93)ml。術后進行3~9個月的隨訪,發現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未發生畸形愈合,無死亡案例,未發生內固定滑脫、松動、骨不連、傷口感染及再骨折等并發癥。根據Harris評分對患者的療效進行統計,其中優為14例、良8例,差1例,優良率為91.30%,其中,1例療效為差的患者是高血壓腦出血后遺癥。
臨床上開展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的目的是促進骨折的早期復位以及早期固定,以實現患者術后能早期進行患肢活動,實現患肢的早期部分負重以及下床活動,減少術后并發癥,實現患者早期開展相關的功能鍛煉[4]。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大多數為年齡偏大,且近年來該疾病的發病人數不斷上升[5]。由于患者骨折后的長期臥床,老年人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加上大多數老年患者容易合并骨質疏松的情況出現,對骨折固定可靠性產生了嚴重影響[6]。PFNA是一種微創手術,PFNA的應用不僅能減少手術給高齡患者造成的創傷,同時還能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逐漸成為了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9]。
本次結果顯示,開展3~9個月的隨訪,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且未出現內固定脫出、松動等嚴重并發癥。據Harris功能評分顯示,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達到91.30%,治療療效較好。
綜上所述,采用PFNA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能有效促進患者的骨折愈合,具有顯著療效,同時有效降低了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