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楊 傳,劉廣軍
(徐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9)
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和結締組織的總稱,發生于此部位的腫瘤被稱為縱隔腫瘤。多數縱隔腫瘤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臨床多采用手術療法對其進行治療。進行傳統的開胸手術能夠充分暴露出術野,但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1]。近年來,隨著胸腔鏡技術的完善及微創理念的普及,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在治療縱隔腫瘤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3]。本文對在徐州市中心醫院接受診治的60 例縱隔腫瘤患者進行研究,旨在觀察用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將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1 月在徐州市中心醫院接受診治的縱隔腫瘤患者60 例納入本研究。其納入標準是:1)被確診患有縱隔腫瘤;2)臨床資料完整;3)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接受胸腔鏡手術后轉行開胸手術;2)存在肝腎功能不全;3)存在嚴重的肺部感染;4)存在已出現其他部位轉移的惡性腫瘤;5)術中發現胸膜廣泛轉移。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胸腔鏡組和開胸組(30例/ 組)。胸腔鏡組患者中有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其平均病程為(3.41±1.30)年,平均年齡為(57.25±9.59)歲;其中腫瘤位于前縱隔的患者有11 例,位于中縱隔的患者有3 例,位于后縱隔的患者有16 例;其腫瘤的平均最大直徑為(4.12±1.46)cm。開胸組患者中有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其平均病程為(3.16±1.18)年,平均年齡為(57.32±10.84)歲;其中腫瘤位于前縱隔的患者有13 例,位于中縱隔的患者有3 例,位于后縱隔的患者有14 例;其腫瘤的平均最大直徑為(4.16±1.18)cm。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為胸腔鏡組患者采用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雙腔支氣管插管麻醉。將其患側身體墊高30°,固定其上肢。于腋前線第3 肋處做一個4 cm 長的切口(作為手術操作孔),并于腋中線至腋前線之間的第6、第7 肋間做一個2 cm 長的切口(作為觀察孔)。在操作孔處放置保護圈,用彎頭吸引器吸引胸腺組織或腫瘤,然后用電凝鉤或超聲刀對腫瘤與其周圍組織粘連處進行分離。切除腫瘤,于觀察孔處留置胸腔引流管。為開胸組患者采用傳統的開胸手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于其胸骨正中處做一個13 ~18 cm 長的切口,使其胸腔充分暴露。分離其縱隔腫瘤,對血管進行結扎止血。切除腫瘤,置入封閉式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關閉胸腔。
1)應激反應指標。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液5 mL,離心后獲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血清標本中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al cortical hormone,ACTH)及皮質醇(cortisol,COR)的含量。2)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引流管留置時間。3)術后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肺不張、肺部感染等)的發生率。
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前,兩組患者血清PCT、ACTH 及COR 的水平相比,P>0.05。在術后,兩組患者血清PCT、ACTH 及COR的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 ;胸腔鏡組患者血清PCT、ACTH 及COR 的水平均低于開胸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血清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血清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 s )
組別 例數 PCT(μmol/L) ACTH(ng/mL) COR(ng/m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胸腔鏡組 30 0.35±0.13 0.38±0.09 3.11±0.52 3.36±0.44 64.52±13.58 110.30±23.49開胸組 30 0.37±0.12 0.52±0.15 3.19±0.38 4.41±0.52 64.92±14.13 134.72±20.46 t 值 0.619 4.384 0.680 8.443 0.112 4.294 P 值 0.538 0.000 0.499 0.000 0.911 0.000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相比,P>0.05。相比于開胸組患者,胸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較少,其住院時間和引流管留置時間均較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術中出血量(mL)組別 例數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引流管留置時間(d)胸腔鏡組 30 104.85±19.88 124.42±34.13 8.72±1.96 4.51±0.97開胸組 30 145.71±23.10 129.63±28.94 9.80±2.14 5.92±1.14 t 值 7.343 0.638 2.038 5.159 P 值 0.000 0.526 0.046 0.000
胸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7%(2/30),開胸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6.67%(8/30)。胸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開胸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以心包為界限可將縱隔分為前中后三個區域,前縱隔出現的腫瘤多為畸胎瘤和胸腺瘤,中縱隔出現的腫瘤多為心包囊腫和氣管囊腫,后縱隔出現的腫瘤多為神經源性腫瘤。縱隔腫瘤多為良性,發病早期患者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病情易被忽略。隨著病情的進展,此病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心律不齊、胸痛及神智意識模糊等癥狀[4]。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開胸手術治療縱隔腫瘤,但效果不夠理想(存在創傷性大、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高等缺點)。近年來,隨著胸腔鏡技術的完善及微創理念的普及,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在治療縱隔腫瘤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關的研究指出,用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口小、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疼痛輕、并發癥的發生率低、胸腔引流量小等優點[5-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相比于開胸組患者,胸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較少,其住院時間和引流管留置時間均較短,P<0.05。這表明,與采用開胸手術相比,用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具有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的優勢。在術后,胸腔鏡組患者血清PCT、ACTH 及COR 的水平、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開胸組患者,P<0.05。這表明,與采用開胸手術相比,用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具有患者應激反應小、安全性高的優勢。
綜上所述,用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