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娟 (晉中學院音樂學院)
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也是學生審美教育的主干課程,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當前,隨著課程教育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創(chuàng)新教學資源成為當前課程教學的必然要求。對此,地方性音樂文化有著很好的應用價值,其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融入,不僅對音樂教學的深入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地方性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樣有著突出的價值。
地方性音樂文化是各地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就以民歌為例,地方民歌多以地方方言演唱,而方言則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主要的交流媒介,地方性音樂文化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校本課程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而地方性音樂文化則是校本課程建設的可靠資源。地方性音樂文化貼近地方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需要,且具有豐富多樣、不斷發(fā)展的優(yōu)勢,能夠有效地彌補教材資源的局限性,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開展鋪平道路。
地方性音樂文化以地方音樂為載體,如民歌、戲曲、器樂、說唱等,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厚的地方氣息,地方性音樂文化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融入不僅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對學生從文化的角度來把握音樂同樣有著不可多得的價值,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資源。
地方音樂,尤其是民間音樂是地方性音樂文化的載體,也是教師在音樂課堂中融入地方性音樂文化的憑借。地方音樂數量豐富,種類繁多,因此,教師要做好地方音樂資源的搜集整理工作。就以左權民歌為例,搜集整理工作要從以下兩點出發(fā),首先,拓展資源搜集的時間跨度。左權民歌形成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早在宋元時期便已成型,各個歷史階段均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教師在資源搜集中盡可能發(fā)掘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使民歌資源串聯成線;其次,豐富資源搜集的主題。左權民歌的主題非常多元,除了常見的反映勞動生活的民歌外,如《洗衣裳》等,還有不少描寫青年男女真摯愛情以及歌頌歷史人物豐功偉績的作品,如《桃花紅杏花白》等。
地方性音樂文化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但并非所有的地方性音樂文化均能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起到補充與輔助的作用。教師在地方性音樂文化的課堂教學融入中要以教材為中心,將課內教學資源與課外教學資源緊密地銜接起來,從而保障地方性音樂文化的教學價值。就以左權民歌為例,晉中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音樂資源類型多樣,題材眾多,教師要以教材中的音樂資源為依據,從教材音樂資源的類型以及具體的教學目標出發(fā),選擇與之關聯性高的民歌,使民歌成為音樂教學拓展與衍射的有效載體,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地方性音樂既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音樂課堂中融入地方性音樂,不僅要從藝術層面進行分析,更要重視地方性音樂文化內涵的發(fā)掘,發(fā)揮好地方性音樂的綜合育人價值。左權民歌是左權地方文化的代表,與左權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左權數量豐富的民歌資源中,革命題材民歌占有很大的比重,這和左權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地位有關。左權原名遼縣,因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此犧牲而得名,抗戰(zhàn)文化是左權文化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抗戰(zhàn)題材的民歌融入中,如《參軍歌》、《全民動員支前忙》等,要重視革命文化的發(fā)掘與講解,發(fā)揮好左權民歌在革命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
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已經從音樂教材的講授轉變?yōu)閷W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教師在借助地方性音樂文化開展音樂教學時,要以學生的能力提升為目標,充分發(fā)揮地方性音樂文化在學生音樂學習能力提升中的作用。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要重視民歌的欣賞教學,讓學生在細致的民歌聆聽中把握音樂的藝術魅力,就以《土地還家》為例,這是一首極具地方風格的民歌,歌曲節(jié)奏總體平穩(wěn),旋律多以級進或回繞進行,具有委婉流暢、情感細膩的特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有效資源;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編歌曲,將左權民歌的音樂元素應用到現代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編中,提升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力。
地方性音樂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傳承與發(fā)展價值,而在中小學音樂課堂融入地方性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則是推動音樂教學改革,實現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目標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地方性音樂文化的融入,并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