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佳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脊柱一科,江蘇 鎮江 212000)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此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常用術式。用此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可有效地避免患者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骨不連。由于進行手術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治療創傷,術后對其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本文對在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147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加速康復外科聯合標準化康復路徑護理的效果。
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47 例納入本研究。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3],且經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年齡為65 ~75 歲;具有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其他部位的骨折;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存在明顯的心、肝、腎功能異常;骨折前既存在運動功能障礙。按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比較組(n=70)與聯合組(n=77)。比較組患者中有男25 例,女45 例;其年齡為65 ~75 歲,平均年齡(68.6±3.4)歲;其中有左側股骨頸骨折患者32 例,右側股骨頸骨折患者38 例;其中Garden 分型為Ⅲ型的患者有46 例,為Ⅳ型的患者有24 例。聯合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47 例;其年齡為65 ~75 歲,平均年齡(68.8±3.2)歲;其中有左側股骨頸骨折患者37 例,右側股骨頸骨折患者40 例;其中Garden 分型為Ⅲ型的患者有45 例,為Ⅳ型的患者有32 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比較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術前2 h 禁飲、術前6 h 禁食、遵醫囑根據其疼痛程度為其應用鎮痛藥、術后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等。在此基礎上,對聯合組患者進行加速康復外科聯合標準化康復路徑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手術的前1 d,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其進行踝泵運動,每次15 min,每天2 次。指導患者進行吹口哨、吹氣球訓練,每次15 min,每天1 次。2)若患者的病情穩定,從術后第1 d 開始對其進行下肢肌肉按摩,每次30 min,每天1 次,以促進其下肢的血液循環,防止其發生血栓與肌肉萎縮。從術后第2 d 開始,視情況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肌張力訓練,包括踝關節訓練、股四頭肌屈伸訓練等。在患者可借助輔助器具行走、且可自行完成站立動作后,讓其轉入康復科進行康復鍛煉。3)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況,為其制定標準化康復方案。若患者的肢體腫脹與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從術后1 周開始指導其進行初步肌力與步態訓練、股四頭肌與臀肌等長收縮訓練、足跟滑動、踝泵運動及髖關節屈曲訓練。完成上述訓練后,協助其進行坐位膝關節伸直、髖關節屈曲及站立訓練。每日訓練2 次,每次訓練20 ~30 min。完成訓練后,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冰敷15 min。在術后2 ~8 周,指導患者進行肌力訓練(包括腘繩肌、髖內旋肌、股四頭肌與趾屈肌的肌力訓練),使其能夠逐漸實現無輔助行走。在患者能夠做到無輔助行走后,協助其進行上臺階訓練,每日2 次,每次30 ~40 min。在術后8 ~14 周,指導患者進行下肢柔韌性、活動度及本體感覺訓練。4)在術后2 周內,讓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豆制品、魚湯等。讓其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以免影響其胃腸功能。在術后2 ~4 周,指導患者增加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入(多食用牛奶、雞蛋、木耳、海產品等)。在手術結束4 周后,讓患者適當增加食物中蛋白質、鈣的攝入,并囑咐其多食用老雞湯、甲魚湯、動物肝臟等食物[4]。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比較組患者,聯合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與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的比較(d,± 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的比較(d,± s)
術后住院的時間組別 例數 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比較組 70 20.1±4.8 25.2±5.7 108.4±16.6聯合組 77 14.8±3.3 20.0±5.1 93.3±12.0 t 值 7.860 5.838 6.361 P 值 0.001 0.001 0.001
相較于比較組患者,聯合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高齡骨科疾病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其機體的代謝速度較慢。臨床上應加強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提高其臨床療效。有研究指出,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其進行護理干預,以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5]。筆者認為,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加速康復外科聯合標準化康復路徑護理具有以下作用:1)對患者進行術前健康宣教有利于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其對訓練的配合度;2)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吹氣球、吹口哨等訓練可提高其心肺功能,減輕其手術應激反應;3)從術后第1 d 開始協助患者進行床上被動訓練可有效地降低其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增強其肌力[6];4)從術后1 周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肌力訓練與輔助步態訓練可增強其股四頭肌與臀肌的力量,防止其發生步態異常;5)在術后2 ~8 周指導患者進行腘繩肌、髖內旋肌、股四頭肌訓練,可消除其代償性步態,提高其行走能力及平衡力;6)在術后8 ~14 周,指導患者進行下肢柔韌性、活動度及本體感覺訓練可有效地降低其假體松動率,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7)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可改善其營養狀況,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相較于比較組患者,聯合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與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均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加速康復外科聯合標準化康復路徑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