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四軍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護理系 安徽 宿州 234000)
機械通氣是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維持有效通氣的重要方法,能為神經重癥患者原發病的治療爭得寶貴的時間,也大大降低了一些并發癥的發病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
就目前來說還沒有過于詳實的證據確定撤機的最佳時機和方案。如果脫機過早會給患者引起很大的影響,包括加重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院內獲得性感染以及以及氣道損傷等風險[2]。如果撤機時間延長有可能引起機械通氣時間過長,也會導致患者病死率、致殘率的增加、住院時間延長以及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的下降。近些年來另外一種更科學的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逐漸在臨床上逐漸推廣開來[3]。本文通過對神經重癥監護室使用機械通氣的60例患者脫機情況情況及原因分析,對脫機過程進行了正確的護理干預。
選取市立醫院神經重癥監護室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機械通氣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區間為24~78歲,平均年齡(52.28±6.32)歲;使用呼吸機的時間時間12~173d。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分別采用經驗性脫機和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兩種方式進行脫機,對兩組患者脫機情況進行分析。
1.2.1 經驗性脫機 根據患者肺功能情況,功能較好者可直接撤機。主要操作過程為:逐漸降低呼氣末壓,同時降低氧分壓;撤除呼吸機、拔除人工氣道,幫助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嚴密觀察患者身體各項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等。
1.2.2 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 CPAP模式下逐漸降低壓力參數對神經重癥患者脫機的影響,同時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狀態納入評估項目,確立神經危重患者的脫機方案。
1.2.3 脫機準備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①用藥監測:每日查看患者病情進展,做好緊急情況的應對準備。開展用藥監測,預防藥物不良反應,及時 用藥對感染加以控制[4]。②撤機前準備工作:將患者呼吸道中分泌物徹底吸凈,對口腔清潔、濕潤,之后按照相關操作嘗試撤機。③ 營養支持:每日為患者提供充分的營養,同時確保營養均衡。④心理護理[5]:在使用呼吸機之后,護士需為患者說明呼吸機輔助通氣的必要性、預期效果,教會患者非語言溝通方式。⑤呼吸訓練指導:在撤機前指導患者掌握正確呼吸方式,如采用縮唇腹式呼吸、控制性深呼吸,對呼吸肌功能進行鍛煉。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臨床脫機數據均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通過單基因χ2和多因素Logitic回歸分析并判斷脫機失敗的原因,當差異為P<0.05時,存在統計學意義。
30例在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成功28例,成功率為93.3%,30例經驗性脫機成功22例,成功率為73.3%,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的效果優于經驗性脫機的效果。
目前臨床上絕大本分危重患者都需要用機械通氣的方式幫助其輔助通氣,依靠這種機械通氣的方式為患者爭取搶救的時間。
本研究是在對患者實施整理護理的基礎上,再詳細的選取患者的病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確保患者病情在安全有效的控制范圍內,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此次選取了神經重癥監護病房 60例使用機械通氣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為對照組(30例)患者進行經驗性脫機,而為觀察組(30例)患者行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其具體的護理措施為:(1)護理人員要全面評估患者的身心情況,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認真記錄患者的各項參數指標;(2)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日常護理過程中隨時要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對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為患者制定適當的應急預案,確保患者撤離呼吸機前后不會出現顯著的并發癥;(3)護理干預實施。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說明使用機械通氣的作用以及長時間使用機械通氣的相應的問題,使患者了解撤離呼吸機的重要性,避免患者產生依賴思想,讓患者做好撤離呼吸機的思想準備。有計劃的訓練和指導患者在情況許可的條件下進行自主呼吸;②心理護理。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每一位患者進行了相應的心理護理,向患者說明撤離呼吸機的必要性,傾聽患者的需要并及時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呼吸機撤離成功率優于對照組,神經重癥監護患者在CPAP模式下程序化脫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