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嘉 盧春紅(通訊作者)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 江蘇 蘇州 215200)
手術室外來器械又被稱為租賃器械,由醫療器械廠家生產,公司租賃或完全供給醫院[1]。外來醫療器械流動性大,來源途徑較多,在各醫院之間循環使用,使用頻率高、周轉快,管理中存在交接追溯記錄不完善、器械接收時間不明確,隨機性大、清洗合格率不高、使用后的外來器械送洗率低等管理特點[2]。因此在租賃、接收、清洗和滅菌環節如何保障外來器械的質量尤為重要[3]。按照WS310.1-2016 的要求,外來器械使用后應經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方可交還[4]。此項要求不僅保證器械本身的使用壽命,還可以保證接觸器械的工作人員的安全性,防止污染外泄或傳染[5]。針對外來器械使用后清洗消毒管理的不足,我院消毒供應中心將PDCA 循環方法(P 計劃、D 執行、C 檢查、A 處理)應用于對外來器械使用后的返洗管理,使返洗流程更加科學規范并持續改進。PDCA 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按照質量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現的過程循環,不僅在質量管理體系中運用,也適用于一切循序漸進的管理工作[6]。現將管理要點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3 月實行PDCA 循環法管理的693 件外來器械為觀察組,選取2019 年6 月—10 月實行PDCA循環法管理前的783 件外來器械為對照組。提供器械的廠商都已備案登記。兩組器械的生產商和器械種類相同。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外來器械流程進行管理:按規定術前打印手術通知單,按流程接收外來器械包進行清洗消毒滅菌,手術結束后由手術室護士或外來器械商送至消毒供應中心再次進行清洗消毒,供應室護士接收后在信息系統中手工錄入器械包名稱、數量,清洗結束后由供應商在原來的手術通知單上簽名取走。
1.2.2 觀察組 采用PDCA 循環法對外來器械使用后清洗消毒進行管理:
1.2.2.1 計劃階段(Plan) 針對外來器械返洗率低的問題分析主要原因:醫院方面:①各部門職責不清,缺乏溝通協作,對外來器械供應商管理要求不夠嚴格,監管不到位。②外來器械返洗工作流程不嚴謹,由于手術完成時間的不確定性,使用后的外來器械在夜晚非正常工作時間送達消毒供應中心時無人回收,器械商直接帶走。③信息追溯系統不完善,外來器械手術包的名稱沒有統一規范,回收時只能采用手工錄入,錄入的名稱和分包數量存在誤差,無法與滅菌信息相匹配;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手術暫停,信息沒有及時反饋,都會影響返洗率的統計。外來器械供應商方面:①器械公司制度不全,監管不到位,人員流動性大,醫學知識不足,缺乏培訓。②外來器械包基數不足,在各醫院的周轉時間緊迫導致外來器械商急于將包取走。針對以上原因,為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返洗率,保障手術安全性,加強外來器械使用后清洗消毒的管理,制定對策如下:①聯合我院多部門協作管理,加強培訓和監管力度。②優化外來器械相關工作流程。③完善信息追溯系統的使用。
1.2.2.2 執行階段(Do)①召開多部門聯合會議(包括醫務科、手術室、臨床手術科室、設備科、信息科、院感科、護理部,器械商,消毒供應中心),明確各科室相關職責,落實監管責任,成立質控小組,按照WS310.1-2016 的要求[4]和我院實際情況修訂外來器械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消毒供應中心組織培訓學習,將操作流程圖貼于醒目位置,落實專科制度流程,加強監管,根據手術器械的專業性和復雜程度,建立外來手術器械處理專崗[7],由專人專崗負責手術室使用后外來器械的交接。②優化外來器械工作流程,完善外來器械使用后返洗流程。采用封閉式回收流程,使用后的外來器械由手術室護士負責從污梯送至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與供應室護士進行清點交接,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后通知器械商在接收窗口核對確認無誤后簽名取走,在夜間非工作時間由手術室護士先做預處理,第二天早上送至消毒供應中心進行處理。回收過程中限制器械商在器械流動過程中的參與,加強對器械商的人員管理。③通知外來器械商需保證足夠的處置時間,同時科室內協調清洗機清洗,盡可能縮短清洗等待時間。④完善信息追溯系統的使用,通過與軟件工程師溝通,在外來器械配裝封包時單獨產生一張二次回收條碼標簽黏貼于器械包外,二次回收條碼標簽隨外來器械使用后返回消毒供應中心進行掃碼登記。回收條碼編號與滅菌條碼編號相同,信息系統中可做匯總統計。對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進行培訓,要求所有使用后的外來器械通過掃描二次回收條碼標簽進行回收,對于分包的器械注意不能漏掃條碼。當日下班前在信息追溯系統中完成取包登記、數據統計。
1.2.2.3 檢查階段(Check) ①護士長及質控小組成員進行督查,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追溯,對外來器械使用后的清洗消毒登記情況進行檢查;通過現場查看的方法,對外來器械返洗工作流程進行監督。②明確責任,對于外來器械使用后清洗消毒的責任落實到人。③每月定期對信息追溯系統的外來器械返洗數據進行分析,針對發現的問題查找原因,采取改進措施,進行持續質量改進。
1.2.2.4 處理階段(Action) 應用PDCA 循環法在外來器械使用后清洗消毒進行干預,比較兩組返洗率。規范外來器械返洗工作流程,根據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總結整改效果,在新的問題上提出新的要求與措施,進入下一個PDCA 循環。
1.2.3 評價方法 統計兩組外來器械使用后返洗率的差異
觀察組的外來器械件數為693 件,返洗件數為680 件,返洗率為98.12%。對照組的外來器械件數為783 件,返洗件數為562 件,返洗率為71.78%,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PDCA循環”學說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W.Edwards Deming)用以闡明管理環節的科學理論[8]。2016 版《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明確了醫院外來器械使用后的處理和管理要求。通過制定外來器械封閉式回收流程,明確各環節中人員的職責和責任。運用PDCA 循環法對外來器械使用后清洗消毒操作流程進行不斷總結和改進,加強手術室及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專業培訓學習,將工作流程的落實和業務培訓納入考核機制,定期進行整理分析,持續質量改進。
運用PDCA 循環法進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有利于信息化推進,實現外來器械的全程追溯。可以隨時發現部分配送廠家的不規范行為,及時予以糾正,使CSSD 外來醫療器械的管理規范化,數據可追溯可查詢,管理質量得以提升[9]。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承接分院的外來器械包不能及時進行返洗。這將進入下一個PDCA 循環管理,不斷的總結經驗和發現新的問題,在不斷的循環管理中逐漸形成規范科學的外來器械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