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法理層面上的價值可以總結為:細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為完善認罪、認罰制度提供參考,為認罪、認罰制度與其它法律條款的競合提供參考;在實踐層面上,它可以歸納為:在提升執法示范性的前提下規范執法過程、彰顯法治效果。
關鍵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程序性從寬 價值
作者簡介:陳光光,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事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10
作為兩個法律術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程序性從寬”的法理聯系可以從兩個層面上理解:從邏輯的角度講,前者與后者之間具有概念上的種屬關系;從實踐中的操作上分析,“認罪認罰”是“從寬”的前提與條件。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探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價值問題了。
一般而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學研究層面上的價值;二是實踐操作中的價值。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學術價值
為了理清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的從寬理論價值,我們有必要首先明確一下什么是“程序性從寬”的內涵,然后再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程序性從寬”兩個術語的邏輯關聯中審視它們的學術價值。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這是新刑法頒布后出現的一項法律制度。它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罪;二是認罰;三是認罪、認罰與從寬之間的關系。認罪是嫌疑人、被告人主動承認自己的違法事實并能對此進行如實的交待;認罰是嫌疑人、被告人基于對自己違法事實的正確認識而接受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接受量刑意見的標志是他們能夠簽署具結書。這也就是說,認罪是認罰的基礎,認罰是從寬的前提。三者之間的因果聯系非常重要,沒有認罪,就不可能認罰;沒有認罰,就不可能從寬。因此理清三者之間的彼此關系在運用這項制度中尤為重要。
(二)程序性從寬的內涵
有研究者對“程序性從寬”的內涵給出了這樣的說明:主要指在制度適用過程中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而采取的一系列輕緩性程序處理,具有運行多階段性、參與主體多樣性以及最終結果不確定性等特征。[1]這是一段概括性極強的界定,對其具體的內涵,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程序性從寬”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具體運用。既然是具體制度的應用,那么就會涉及它的適用對象問題。因此引文的作者明確地提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這也就是說,無論是因為任何緣由而違法犯罪的人員,都可以在這一制度的范圍中,因為認罪、認罰而得到從寬的處理。
其次,“程序性從寬”適用的前提是認罪、認罰。對此可以這樣理解:認罪是主動地交待自己違法事實與犯罪事實。只有首先承認了自己的違法事實,然后才能提及到“從寬”的問題。如果失去了認罪、認罰這一前提,就不會有后邊“從寬”的一系列輕緩性程序處理結果。即,認罪、認罰是唯一的法理依據。
再次,“從寬”結果的不確定性。“從寬”是一原則,但它并不是因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認罪、認罰而免于處罰。只不過是鑒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認罪態度而減輕處罰罷了。因此,應該減輕處罰,怎樣處罰,這具有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也正如引文作者所言,從認罪認罰到最終的輕緩性程序處理結果的出現,其中的過程會有多種主體的參與,會經歷不同的時段,因而,這是操作實踐上最終導致其結果不確定性的原因。其實拋開這一點不談,違法犯罪過程的不確定性,違法結果的嚴重與否,都導致了從寬結果上的差異。因而說,“從寬”結果的不確定性應成為“程序性從寬”研究的重點。
認罪認罰從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對于指控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并簽署具結書的案件,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法理價值
從法理上講,程序性從寬的法理價值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細化。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對其的具體應用是基于對其內涵與外延的準確把握。從這一點上看,程序性從寬是對認罪認罰制度的細化。正如上邊所言,程序從寬中涉及到運行多階段性、參與主體多樣性。每個運行階段里究竟應該如何運用這一制度,每一個參與主體究竟如何運用這項制度,都需要我們審慎對待,認真研究。否則,法律的公平何在,執法必嚴又體現在哪里呢?從運用這項法律制度的過程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既涉及到違法者,又涉及到執法者,甚至還涉及到其他的人員。違法者,只有正確地認識到了“從寬”的先決條件——認罪、認罰;他們才有可能主動交待自己的違法事實,接受相應的法律處罰。否則,如果這些人不知曉“從寬”的前提條件,他們又怎么會認罪?又怎么能接受相應的處罰。與此同時,盡管因認罪、認罰而使對違法者的處罰看似從寬了,但這從寬的背后更能彰顯法律懲前毖后的價值與作用。所以說,程度性從寬是對其認罪、認罰制度的實踐性細化。在這實踐性細化中,鑒于不同的參與主體的特殊性,這一制度的運用過程可能遇到諸多的特殊情況。若能對此進行總結與分析,無疑可以為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或程序性從寬提供參考性的意見。
其次,程度性從寬是一項具體的實踐,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對認罪、認罰制度的具體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它又需要法律制度的配合,以期實現有法可依,以期實現違法必究的目的。有研究者對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由于社會現象的錯綜復雜和立法技術的原因,法條之間常會出現交叉、重疊之現象,形成法條競合。[2]引文的內容可以從兩個層面上思考:一是因為違法事實自身的復雜性,立法實踐的復雜性,法律條款之間難免會出現彼此交叉的現象。二是鑒于這樣的事實,法律條款的運用過程中,也勢必會存在著法條競合現象的存在。這一點,對于程序從寬也是一樣。為了實現認罪、認罰就能從寬的目的,在運用這一法律制度的過程中,我們的著眼點不能僅僅局限于這制度本身而是要在從寬制度與其他法律條款的競合上。在一則傷害案例中,甲是受害者,他與乙是朋友關系,乙與丙也是朋友關系。甲乙兩人因口角而發生打斗,丙見自己的朋友乙在打斗中處于劣勢,故而參與打斗,從而在乙與丙的攻擊中造成了對甲的輕微傷害。然后乙與丙外出打工。接到公安機關的電話通知后,乙與丙兩人返回居住地接受調查并主動供認自己的違法事實且主動對甲進行了經濟賠償。這是一個典型的認罪、認罰從寬個案。雖在打斗之初乙丙兩人未能意識到違法結果的嚴重性。但接到公安機關的電話后,他們兩人就立即投案自首且主動賠償甲的損失。這里既有認罪的過程,也有認罰的表現。因而具備了從寬的原則。所以檢察機關依據這一點對乙丙兩人進行從寬的處罰。依據相關規定,本案的量刑應該從6-24個月內考慮。鑒于乙丙兩人的表現及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前提,檢察機關認為本案的量刑應為12月。
在這一過程中,檢察機關不只是運用了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而且在具體的程度中還參考了輕傷罪的有關法律條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法律條款上的競合。輕傷罪的量刑是這樣的,但對于其他犯罪情況則將是另外一種情形。
最后,程序性從寬的法理價值還體現在對法律、法規的規范上。應當保持量刑建議機制必要的開放性和量刑結果的可預測性,并且嚴守量刑公正的底線,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量刑偏差。[3] 這也就是說,程序從寬自身存在著規范性的問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自身也存在著規范性的問題。為此,在運用制度的過程中,每一個參考者,每一個運行階段都要通過必要的開放性來接受各界的監督,都要通過量刑結果的可預測性來保證制度自身優越性的體現,都要通過嚴守量刑底線來保證法律的公平、正義,從而實現量刑上的無偏差及量刑結果的客觀。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實踐價值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實踐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執法規范的示范性、彰顯法治效果,緩和社會矛盾。
(一)執法規范的示范性
認罪、認罰從寬原則適用各類案件。但正是因為如此,這一制度的適用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情況。因此,只有更具規范性的執法實踐才能保證這一制度的落實。所以說,經典的從寬案例會為其他案件的量刑提供理性的參考。在上則傷害案件里,雖然甲乙丙三人的打斗只是輕傷案件,但如此的量刑卻足以為其他案件的涉及者提升科學的參考。備受全國關注的譚明明醉駕案,之所以不能從寬處罰,那是因為譚明明的認罰態度與從寬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在沒有取得受害人諒解的前提下,這一案件是不可能從寬量刑的。
(二)彰顯法治效果
最高檢曾公布過一起豐某某毀林案的量刑案例。雖然豐某某盜伐了馬丁香樹121株,其中幼樹115株,但因這些樹木并非珍貴的保護性樹木且豐某某本人愿意以補植復綠的方式,彌補因自己過失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故而被免于處罰。這一案例告訴我們,認罪、認罰制度可以彰顯法治效果。
(三)緩解社會矛盾
每一個案件的背后都是社會矛盾沖突的彰顯。既然是矛盾沖突,那么就有調解的可能。特別是在違法者意識到自己的違法行為后,在其認識到自己所應該接受的懲罰結果之后,他們一般都會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感到后悔。若能在這樣的情景里對其從寬處罰,無疑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從而使構建一個法治環境成為可能。上述傷害案例就是對此觀點的例證,受害人諒解的背后,不只是他們之間緊張關系上的緩和,更是社會矛盾的科學化處理。
三、結論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法理與司法實踐上。在前者的層面上,程序性從寬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可以細化認罪、認罰制度并可以為完善認罪、認罰制度提供參考,甚至是為認罪、認罰制度與其它法律條款的競合提供參考;在后者中,認罪、認罰制度中的程序從寬可以提升執法的示范性、規范執法過程、彰顯法治效果。當然,這樣的總結只是筆者初步的思考,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的價值不只體現在上述這幾個方面,因此,這還有待于進一步思考與總結,歸納與分析。
參考文獻:
[1] 唐海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程序性從寬研究[J].河北法學,2020(11):170-183.
[2] 李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中的程序競合[N].檢察日報,2020.08.28:39.
[3] 熊秋紅.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量刑建議[J].中外法學,2020.0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