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偉 鄒世科 馬驍馳
摘 要 現代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是推進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途經。法治思維從內涵維度分析,是價值取向、規則意識和實踐價值的統一體,從運用維度分析,可分為法治價值和知識的儲備層、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層、法治思維和成果的升華層三個層次,相應的分為五個層級。目前,部分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法律知識欠缺、法治意識淡薄、法治實踐不足等,為有效培育現代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提升路徑包括培育法治思維概念框架、堅持協同與分類共育原則、建立軟指導和硬監督培育模式等。
關鍵詞 現代領導干部 法治思維 路徑 概念框架
作者簡介:張艷偉 、鄒世科、馬驍馳,濰坊職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2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領導干部要“堅持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可見,從中央和國家頂層設計方面已對現代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提出了剛性要求。領導干部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其法治思維狀況決定著法治國家建設的進度、質量和效果[1]。作為一個國家、地區和單位的領頭人,領導干部帶頭敬畏、學習、運用法律,對人民群眾有較強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和運用層次
不同的學者對法治思維有不同的理解,同時對法治思維的內涵給出了不同的闡釋。熊輝和謝冬學者認為:所謂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判斷起點、程序性為紐帶、權利義務為判斷準則、公平正義為判斷終點的邏輯思維推理方式,法治思維的內涵從邏輯維度上包含相互統一的四個方面,即合法性思維、程序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和公平正義思維[2]。梁曉宇學者認為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維、公平正義思維、規則性思維、程序性思維、權力制約思維[3]。張莉學者認為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要求包括價值思維(秩序價值、人權價值、公正價值、平衡價值)、規則思維、程序思維和實踐思維[4]。綜合學者專家的觀點,法治思維可拓展為價值取向、規則意識和實踐價值的統一體,包含合法性思維、公平正義思維、權力制約思維、規則性思維、程序性思維、實踐價值思維等。
法治思維的運用維度分析,可分為三個層次五個層級,具體如圖1法治思維運用的三層五級,三個層次是層層遞進的關系,第一層是法治價值和知識的儲備層,是基礎層,主要包括法治思維的概念性認識和理解、法治思維的價值取向、法律法規知識儲備積淀等。第二層是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層,又分為三個層級,第一級是初步識別和判斷行為或現象是否合法,第二級是運用法治思維和原則綜合推理行為或現象是否符合法治精神,第三級是在前期識別、判斷和推理的基礎上做出符合法治思維內涵的決策,如事務的處理和政策的制定等。第三層是法治思維和成果的升華層,在主觀意識上能進一步領悟法治精神和提升法治思維,在主觀行為上能提煉并積累實踐運用層面的經驗和做法,形成經驗庫或法律庫,從而為后期處理事務或解決問題提供思維、理論和經驗支撐。
二、現代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領導干部法律知識欠缺
中組部干部監督局在分析違法犯罪的多名領導干部反省材料后發現,81.4%的領導干部認為自己犯罪與不懂法有關[5]。工作中領導干部多存在事務主義思想,只求工作成果不問過程,間接導致部分領導干部認為學法懂法無足輕重,主觀思想上放棄了對法律的認可和認知,從法治思維運用角度分析,基礎層如果沒有做好,在解決問題的運用層面就很容易出問題,法治思維所蘊含的合法性、程序性、規則性等基本原則便難以遵循。實際工作中不熟悉所適用的法律,甚至違法而不自知,是領導干部違法案情中暴露出的明顯問題。
(二)部分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淡薄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某些領導干部仍受制于“人治優于法治”的思想,尚未擺脫“官本位”的桎梏,在制定政策和解決問題時習慣于拍腦袋,搞“一言堂”,以所謂的捷徑代替法治程序和規則,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有些領導干部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權力本位思想,即使在知悉法律法規、上級決策部署的情況下,仍堅持特權思想,重個人權威,輕法治權威。法治思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某些領導干部而言,任重而道遠。
(三)部分領導干部法治實踐不足
一些領導干部的法治行為明顯滯后于法律意識,表現為法治實踐意識的不足和法治實踐能力的不足。由于法律知識儲備有限,部分領導干部無法有效運用法治理念、思維和知識解決問題,法治實踐能力欠缺,導致被動地拒絕法治實踐。有些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淡薄,沒有樹立正確的法治價值觀,即使熟知法律知識,仍為彰顯個人權威或謀取私利而選擇鋌而走險,主觀地拒絕實踐法治思維。部分領導干部法律知識學習不足,淺嘗輒止,浮于表面,特別是與工作密切相關的專業領域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有限,難以有效地將法律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法治實踐能力的不足是現代領導干部普遍存在的問題。
三、現代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培育及其提升路徑
(一)培育養成法治思維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制定政策、處理事務及解決問題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可以幫助提供開展實踐活動的整體思路,從而約束和規范各種行為。作為現代領導干部,借用概念框架的思考模式來培育法治思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法治思維下的概念框架整體邏輯是制定政策、處理事務及解決問題時,首先的反應是此類事務或問題有沒有適用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的條款可以遵循,如有,則嚴格依法辦事,堅持合法性思維;如沒有,可以借鑒經驗,但是這種經驗必須是在遵守法治思維內涵基礎上經實踐證明是可行有效的經驗,否則將陷入“經驗主義”甚至是“人治”的誤區;隨著社會發展及技術更新,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如何解決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最能體現領導干部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水平。在解決新問題時要堅持法治思維的基本內涵,即公平正義、權力制約、規則化、程序化等,在秉持這些基本理念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有效解決問題是任務之一,任務之二是總結經驗,凝練成果,形成固化為可供借鑒的經驗或法制性的約束條款等,從而為事務的處理和問題的解決提供法制性的根本依據和遵循。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環。
法治思維下的概念框架是一種閉環式的邏輯思維方法,關鍵在于能否準確判斷出是否有可遵循的法律依據,這需要領導干部儲備相當豐富的法律知識。概念框架的核心點是在對法治思維內涵理解的基礎上創新性地解決新問題,彰顯法治思維的價值,這是現代領導干部需要持續不斷提升的素質和能力。為實現概念框架的循環,知識庫的建設和充實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運用法治思維有效開展實踐活動后要及時提煉經驗,必要時上升至法律的修訂或制定,形成經驗庫和法律庫,為后期解決問題輸送法治知識和法治智慧。
(二)堅持協同與分類共育的原則
法治思維要以法治理念為基礎,平時缺少法治理念的領導干部遇到問題時,不可能突然用法治思維來解決。法治理念則源于對法律知識的儲備和法律權威的敬畏,學懂弄通法律知識是形成法治思維的基礎,為更好的幫助和促使現代領導干部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建議采用協同與分類共育的原則。堅持學以致用,整合法律資源,將龐大的法律體系按適用領域劃分為通用法和適用法,如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公務員法等可作為通用法,由專門的法律宣傳單位協同有關制定單位進行宣貫;教育、財政、稅務等專業法律可作為專屬適用法,由歸口主管單位針對性地強化法律的宣貫和執行。具體到單位層面,建議同樣采用協同與分類共育的原則,成立專門的法治辦公室,協同國家機關的法律宣傳,工作職責是對外集中接收國家機關的法律法規,根據單位特點分析法律類別,同樣可分為通用法和適用法,分門別類形成法律知識庫;對內分類宣貫至相關部門,同時做好領導干部法律知識的輸送、培訓、解答及考核工作。只有自上而下形成行之有效的法律宣貫工作,才能為領導干部儲備法律知識提供條件,為形成法律思維奠定基礎。
(三)建立軟指導和硬監督的培育模式
現代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培育采用的是自主學習、培訓交流、專題輔導、案例研討等多樣化方式,這些培育途徑多是以柔性的軟約束為主,沒有強制性要求。在這種軟指導的基礎上,為更好的體現培育效果,實現培育價值,建議輔助以硬監督的方式,包括制定可量化的考核指標和實行剛性的監督機制。考核指標要細化領導干部法律知識的積淀,如日常工作、問題解決、政策制定中運用法治思維的水平和能力,法治成果的總結及提煉等。要使權力有效關在制度及法律的籠子里,監督不可或缺,要搭建可行的監督體系,充分利用組織監督、民主監督、社會監督等監督方式,通過嚴格嚴密的監管防止權力的無效使用,甚至是濫用。法治思維的考核和監督應作為領導干部獎懲、任用及提拔的重要參考,從而有力推動領導干部內化為法治思維,外化為法治行動。
參考文獻:
[1] 梁平,李少軍.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狀況及其培育機制研究[J].河北法學,2016(12).
[2] 熊輝,謝冬.法治思維的內在邏輯[N].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9-19.
[3] 梁曉宇.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養成[J].沈陽干部學刊,2017(10).
[4] 張莉.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內涵與培育路徑探索[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8(4).
[5] 楊健燕.論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及法治領導方式的培育[J].領導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