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互聯網治理進入了新時期,在這一階段當前所使用的那一套網絡管理方式早已不適合大眾的需要,網絡治理體系依然有待完善,有關網絡的法治建設仍不健全,政府網絡管理經驗及應對能力尚且不足,因此規范化互聯網管理體系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我國打贏國際輿論戰、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網絡輿情 網絡治理 引領性治理
作者簡介:杜詩琛,西藏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30
一、網絡是柄“雙刀劍”
一直以來,人類的生產、生活其實都在圍繞“信源-媒介-信宿”這條路徑而展開。在人類歷史早期,世界各地之人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所需的信息和知識的傳遞,主要依靠口口相傳,是以被局限在小地域范圍內。它們的跨地域流動,只能依靠人本身、一些簡易的交通工具,尤其官方建構的驛站、信使等,緩慢行進。最近三十余年,互聯網的建構及其向人類生產、生活場域的全天候滲透,更是無與倫比。它是人類現實生產、生活向虛擬世界的延伸,主要依托與信息生產、傳輸和消費等相關的軟硬技術支撐,助成世界各地之人所需要的各方面資源在時空距離的壓縮和時空場域的“脫域”,極大增進他們在信息傳遞、知識獲得和創新、價值分享和謀利等方面之便。今天,全球各國之人,已無可避免地被互聯網卷入了它所營構的新生產、生活場境中。互聯網業已成為大部分國人日常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網絡同時也是柄“雙刃劍”。在當下及未來,出現的一些網絡亂象有可能成為一種常態,挑戰我們的公共管理甚或國家安全。網絡,則是這些亂象賴以行事的主要路徑和工具。與之相應,對網絡輿情的治理,將成為我國公共管理的重要一極。
(一)互聯網之“利”
當前,互聯網為人類帶來的益處,主要有這幾個方面:首先,信息傳遞性。微信,QQ,抖音,微博等各類線上即時溝通和分享平臺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更加迅速。其次,知識分享性。通過互聯網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獲取更多的技能,比如通過知網查閱文獻資料,使用線上圖書館。再次,工作整合性。互聯網的出現所產生的線上信息流動使得人們生產和工作,管理銷售產品流程也發生較大轉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最后,生活便利性?;诰W絡基礎所產生的生活類app層出不窮,人民可以足不出戶購買商品,訂購飯菜,充值繳費,在各個方面都給生活水平帶來了極大改善。
(二)互聯網之“害”
首先,信息失真。網絡世界真真假假,監管也尚不到位。大量未經審批的信息涌入,魚龍混雜。很多網上流傳甚廣的反轉新聞就是信息失真的體現。其次,知識碎片性。一個完整真實的信息通過大量自媒體平臺的傳播文字上已出現差錯,所呈現的已經不是最初的本意,而是被割裂成淺顯、粗略的內容,錯漏百出。長期接受快餐式的知識和信息,易導致人們看待事物只停留在表征而看不到本質。再次,異化價值的傳播。網絡世界可以提供知識的同時也是一個隱秘的“垃圾場”,充沛著各種扭曲的價值觀,金錢觀?;ɑňG綠的網絡虛擬世界也容易影響到現實社會的生活,最后,對公共管理和國家安全的挑戰。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往往對社會公共管理主體,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看法。有些看法是合理的,但更多是非理性的,空有熱血卻失理性,往往借反思之意給相關社會公共管理主體和國家造成過度的壓力。在某種時候,極有可能借互聯網所醞釀的風暴來造成對現實生活中公共管理和國家安全的挑戰。
二、當下我國網絡輿情及其治理中的問題與成因
(一)網絡亂象與成因
網絡上各種信息復雜繁多、傳播即時迅速、以及用戶身份的隱匿,都使得網絡輿論環境難以監管。網絡輿論雖然一定程度上確實是民眾心聲的體現,但若不經篩選輿論就會變成工具,網絡平臺變為戰場,這就導致了網絡謠言、網絡水軍、網絡暴力和網絡詐騙等網絡輿情亂象的出現。
1.網絡謠言。網絡的普及使得謠言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每當出現社會性事件及重大危機時,各種謠言層出不窮、真假難辨。謠言總是緊跟時事熱點,通過觀察這些謠言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謠言往往采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即以真實的照片或視頻配以編造的“事實”。[1]由于這一要素確實是真實的,大大加強了其可信度,對于普通網民來說辨別實踐真假的難度就大大增加。
2.網絡水軍。網絡水軍,顧名思義活躍于網絡,被雇傭而來發布特定內容,操縱輿論風向,具有顯著的政治、經濟、社會意涵。近年來,由于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政治方面的網絡水軍的力量越來越強。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可將其視作“廣告”。[2]他們所發布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撰寫,機械操作,且不顧道德人倫。一接到任務就成批涌入,發布經過買方認可的帖子、評論。
3.網絡暴力。網絡暴力與現實中的暴力行為并不相同,而是指在網絡上運用惡毒刻薄的言語唾罵詛咒,危害當事人的行為。情況嚴重時還會延伸到線下,施暴者通過搜索人肉到他人的真實身份,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社會關系。將他人隱私堂而皇之公布在網絡上,并召集更多人對其進行攻擊。許多網民在網絡上所發表的意見通常是未曾了解事實真相,頭腦一熱就發布不當言論,或左或右不接受與自身不同的聲音。
4.網絡詐騙。網絡詐騙是指以侵占他人財物為目的,使用網絡在線上發布詐欺信息進行詐騙行為。由于是在網絡上進行的,隱蔽性強,成本也比較低,就不需要像傳統的詐騙一樣精心設計騙局。網絡詐騙往往采用廣撒網的方式在網上群發短信或打詐騙電話行騙,比較粗陋,不過總不乏一些特定的受害人上當受騙。目前我國存在的網絡詐騙大概有以下幾種:冒充公安部門工作人員,交友誘騙,網上非法貸款,冒充客服,兼職刷單,賭博網站誘導。
(二)治理問題與成因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催生了網絡輿情治理一詞,拓寬了網絡監管的渠道,當下我國的網絡輿論環境卻急需改善。未來的互聯網發展會更加迅速,更加便捷,相對于現實社會,網絡社會的違法成本非常低廉,網民群體數量龐大,網絡安全問題嚴峻。在當下我國網絡輿情治理的過程中,尚存以下四個問題:
1.治理依據問題。目前我國在對治理主體、客體、雙方行動的邊界等方面,都尚未曾有較為全面、系統、科學、合法的規定。網絡環境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治理,而治理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法律支撐。由于在法律方面的不足,政府部門的網絡治理工作難度也變大,做不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就導致了網絡不良行為,網絡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更加肆無忌憚。加強網絡輿情治理依據,完善網絡法制化建設已然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2.治理主體問題。在以往的網絡輿情治理中,通常只有政府網絡監管部門在起作用。網絡輿情治理的重點就在于“及時有效”,僅僅單個部門沒有迅速反應并主動整合信息,在防止有害網絡信息傳播方面能力不夠。網絡輿情事件爆發時,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名人各行其是,聯系與交流較少,缺少一個互相溝通實時情況和信息的平臺。沒有迅速公布相關信息,也沒有一個較權威的聲音引導輿論,這就導致在網絡輿情治理的過程中沒有形成較好的合作。
3.治理路徑問題。首先是對自媒體平臺的管理力度不夠,管理制度上也不完善,未形成一個管理網絡,各地區網絡輿情治理標準不同,水平不一。這也更使得在緊急事件發生時,各治理主體之間協調能力不夠,沒辦法做到迅速為民眾答疑解惑,疏通民眾情緒。其次是官媒發展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強,沒有對民眾形成足夠的吸引力。自媒體時代各種紛雜有趣的碎片化信息持續更迭,卻沒有一個正確的聲音指引方向,長此以往,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話語權會大打折扣。
4.治理手段問題。從手段來看,我國的網絡輿情治理主要采用的就是網絡刪帖。網絡刪帖是為了維護網絡秩序和規范不良信息,同時對網絡信息進行甄別處理。網民可以刪除自己的帖子,網警、黑客、網絡平臺管理團隊也可以參與刪帖。[3]無論這些信息的真實與否,有時通過程序自動刪帖,但即使有的帖子沒有毛病只是涉及敏感詞匯也會屬于網絡刪帖的對象范疇。
三、建構基于我國網絡輿情的引領性治理
(一)價值引領
高位價值不能給低位價值讓步,如果正當、合法的低位價值作出了犧牲,我們可以合理、合法地尋求對它的補償,但不是讓低位價值凌駕于高位價值之上。我國的網絡輿情治理也是如此,應當把一個國家的高位價值擺在第一位,黨中央需要掌控網絡輿論的主要陣地和自媒體平臺的話語權,社會企業,網民個人都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建設和諧網絡平臺,強化互聯網道德教育。
(二)制度引領
價值是制度的靈魂,制度在運行中要貫徹此點。在這個基礎上,要給個人、企業等劃定邊界,規范其言行,而當前,因為沒能給出個人、企業等的行動邊界,就出現了那些網絡輿情中的亂象。有關我國的網絡輿情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也沒有一個系統化的管理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環境與現實社會一樣需要制度約束。通過完善網絡管理制度確定網絡邊界和網絡違法行為,加大懲罰力度。[4]與時俱進,隨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的網絡問題及時采取舉措,對網絡輿情環境實現范圍廣、高質量、速度快的監管。
(三)共識引領
網絡輿論作為民眾所一致認可的一種觀點,需要進行引導的。在突發事件中,一個有道德,有理性,有專業知識的意見領袖往往影響巨大,甚至影響輿論走向。因而我國社會,尤其是廣大高校的知識精英,應當在公共輿情當中,從維護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基本制度等層面,形成主流的共識。同時需要政府部門出面與自媒體平臺發展合作事宜,咨詢知識精英意見,加強主流思想宣傳工作,引導輿論風向。為官媒吸引網民的關注度,形成真實,客觀,準確的網絡輿論環境。
(四)文化引領
文化引領對于我國網絡輿情治理意義重大。一個國家好的文化軟實力能夠指引發展方向,也是一國社會意識形態產生的根源,因而要堅持文化引領來建構我國的網絡輿情治理。要鼓勵優秀的文化信息傳播,舉辦引領優秀文化的活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金錢觀。培養網民樹立正確的網絡文化觀念,提升網絡文化審美,滿足民眾的網絡文化需求,加強網民尤其是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是加強對網絡文化的規范管理,掃清網絡輿情環境中的沉渣。
參考文獻:
[1] 呂途,陳昊,林歡,周建林.突發公共事件下網絡謠言治理策略對謠言傳播意愿的影響研究[J].情報雜志,2020-06-04:1-8.
[2] 胡賽南.社交媒體時代網絡水軍的政治經濟分析[J].東南傳播,2019(5):88-90.
[3] 杜澤,張曉杰.循證治理視域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輿情治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43(5):17-23.
[4] 丁明毅.新聞媒體政策與法規視域下的自媒體輿論把控[J].傳媒論壇,2020,3(1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