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如今我國法治建設愈發完善,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得到了明顯的增強。個人信息對于公民來說至關重要,是當下社會內容重要部分之一,其權利內容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現如今我國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仍不完善,公民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等過程缺乏強有力的監管,信息泄露情況十分嚴重。基于此,本文對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展開分析,首先簡單概述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然后分析當下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最后重點探究通過法律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措施,希望可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促進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 公民 個人信息 法律保護
作者簡介:宋東明,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財政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31
現如今社會進步明顯,信息化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在這一大趨勢下,我國公民信息泄露情況愈發嚴重,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為互聯網技術存在一定的弊端。互聯網作為收集、存儲和應用公民個人信息的主要載體,諸多網絡操作需要輸入公民的個人詳細信息,因此公民個人信息具備了一定的價值。因為具有價值所以得到重視,這也直接導致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屢見不鮮[1]。針對這一情況,最有效的解決途徑便是通過法律方式維權,使用法律武器嚴懲暴露信息者,在全社會的范圍內創設良好的法律氛圍,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公民個人信息概述
從理論方面展開分析,公民個人信息涵蓋了諸多內容,主要包括身體、心理、智力、個人、社會、經濟及文化等相關信息的整合。因此,公民個人信息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例如公民的基礎信息、教育經歷及工作經歷、家庭背景情況、個人人事檔案等等,上述信息均包括在公民個人信息的范圍內,每一項內容均是界定公民個人身份的重要指標[2]。
通過法律層面展開分析,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公民具有的十分重要的民事權利,神圣且不可侵犯。我國《民法總則》中明確指出,公民的個人信息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對民法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關于公民個人信息實際內容并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只是通過列舉的方法將一些其他主體對公民信息嚴禁的行為之處,例如嚴禁非法買賣公民個人信息,嚴禁為其他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或者公開公民個人信息,嚴禁非法收集、使用、加工處理公民個人信息[3]。
二、當下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關于公民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法規尚未完善,并不具備獨立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通常是通過部分單行法實現對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該部分法律中關于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以優化和改善。除此之外,各行各業都具有很多客戶的個人信息數據,雖然這些信息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極有可能被一些不法人員利用,通過公民個人信息獲得不正當金錢利益。因此相關行業需要規范行業標準,提高對客戶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國家則需要通過法律層面不斷優化和完善公民個人信息法律體系,確保信息管理的規范化。
(二)互聯網的發展導致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增加
現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行業工作者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完成工作任務,同時互聯網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現如今,很多平臺通過多種方式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廣泛收集,并且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存儲,達到謀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近些年來,因為非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濫用公民個人信息以及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不良違法事件越來越多,并且因為公民個人信息泄露而發生的違法犯罪事件更是層出不窮。這與我們身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具有密切關系,互聯網雖然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存在較大的漏洞,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互聯網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通過公民信息能夠實現對公民動態的實時追蹤,并且數據處理模式的多樣化更是導致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難度系數增加,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的風險越來越高[4]。
除此之外,網絡實名制泛化嚴重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很多西方國家為了有效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及隱私,并未強制實施網絡實名制,我國結合實際國情,需要全面實施網絡實名制,生活中支付、游戲、快遞以及諸多軟件的應用均需要實名。這也直接導致運營平臺能夠得到這些實名信息,如果平臺背后的運營商管理水平低下、法律意識淡薄,那么極可能導致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因此近些年來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事件發生率越來越高。網絡實名制泛化嚴重使一些不法分子獲得公民個人信息變得更加容易。并且我國人口數量較多、社會結構較為復雜,網絡實名制的推行如果不具備完善的法律依據,必然會導致安全問題頻發。
(三)不具備對個人信息保護“合理應用”概念
“合理應用”這一概念源于著作權方面,也就是著作權的合理應用體系,主要體現在《著作權法》當中,明確對作者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著作權利人的保護,確保知識和信息的有效傳播。個人信息合理應用指的是基于一定條件,可以不通過權利人的統一,也不需要向其支付報酬,對公民個人信息展開制度規劃,該制度指的是對個人信息保護的一種有效限制。
現如今我們正身處大數據時代,數據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和應用有助于加快社會進步。但是傳統個人信息保護模式對大數據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為了有效體現數據價值,應將合理應用概念應用于個人信息保護中,確保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有機平衡[5]。
三、通過法律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措施
(一)優化和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工作
現如今,在公民信息領域我國不具備統一規范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具備諸多關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分散性法律法規及相關條例,但是如果始終沒有建立完善、高效、全面的公民個人信息法律法規,仍無法解決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問題,因此相關機構需要全面整理和總結單行法律相關內容,進行重組,形成健全完善的專門針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文件,為公民的個人信息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保護公民個人的信息不被泄露、販賣,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
(二)優化和完善法律保護體系
雖然目前我國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法規數量繁多,但是其內容仍不完善,較為簡單,很多處罰措施并不明確,仍不具備對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確切定義。其中民法中提及公民個人信息是基本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權和公民個人信息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需要適當完善公民個人信息的應用和保護準則,將其納入到民法的詳細規章規范中,并且要明確處罰規定,細化處罰內容,保證所有的威脅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人和機構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懲罰,使人們能夠認識到違法的后果,進而有所忌憚,減少犯罪行為發生,形成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強有力保護。
(三)深化公民的法律意識
通過法律是對公民信息進行有效、全面的保護的途徑,但這不能完全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還需要公民個人的努力。如果公民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就能夠有效防止個人信息泄露等不良事件的出現。但是當下我國還有很多人對法律的認知程度較低,不關注相關法律,在遭遇侵權行為后不能有效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所以,在通過法律途徑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同時,還需要深化公民的法律意識。有關部門可以加大宣傳和普法力度,通過媒體、活動、講座等方式開展相關法律宣傳工作,使廣大公民能夠認識到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在社會范圍內創設一種良好的法律氛圍,加強公民對法律的重視度,進而有效深化公民的法律意識[6]。如果公民受到侵權,能夠有效通過法律的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并且司法部門也需要不斷完善自身,構建和優化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體系,明確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內容,為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允許網絡實名制的有限性
全國人大常委于2012頒發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是我國廣泛推行實名制的重要依據。但是基于對這些年實名制全面實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實名制的有限性可能更符合我國國情,是一種有效的管理途徑。實名制的實施可以按照限定實名的方法完成,也就是說不需要在全部網絡領域、范圍內實行實名制,對于一些不需要實名的范圍和領域,可以將選擇權交予廣大公民[7]。
(五)確定“個人信息合理應用”的真正含義
現如今大數據資源得到了諸多行業的廣泛應用,如果任何事情都需要得到數據信息主體的同意的方法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復雜性和多元化要求。“個人信息的合理應用”有助于保證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和信息流動的均衡性,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歐盟便對此進行合理應用。當下我國尚未引入該項制度,這也是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存在僵化問題的重要因素,信息數據的流動以及相關資源的開發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將該項制度應用于立法,明確其真正含義,有助于提高信息保護水平。
四、結語
當下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在法律層面仍存在較多問題,建立完善的公民信息法律保護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不斷的進行實踐和發展,所以需要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中存在問題的重視,根據實際情況完善法律法規,為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琴.“互聯網+”時代公民信息安全的法律保護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3):14-23.
[2] 劉詩瑤.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J].人民論壇,2019(6):108-109.
[3] 劉國華,張力之,羅欣.國外對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及對我國的啟示[J].對外經貿,2019(3):106-110.
[4] 丁西泠.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路徑[J].征信,2019,37(11):50-55.
[5] 袁悅.網絡環境下公民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徐某某”案件為例[J].法制博覽,2019(11):59-60.
[6] 劉宇辰.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4):254-255.
[7] 馬嘯,狄小華.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界限問題研究[J].江海學刊,2019(2):23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