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野生動物資源是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的財產,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嚴重損害生態環境和國家利益。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案件呈現跨國走私案件多、侵害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占比高、民眾法律意識淡薄等主要特點。本研究以生態扶貧為視角,探討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預防工作的現實阻礙和完善對策。建議優化野生動物犯罪刑法規制范圍,構建多元化野生動物犯罪預防機制,以積極實現刑法的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機能,有效遏制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高發態勢。
關鍵詞 生態扶貧 廣西壯族自治區 侵害野生動物犯罪 預防對策
作者簡介:藍斌,廣西法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主任。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43
一、問題的提出
習總書記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凡是需要追責的,必須一追到底,并指出“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嚴重侵害生態法益,深入研究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問題將為廣西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提供重要理論依據。2020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新冠疫情的預防和治理適時出臺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強調對侵害野生動物犯罪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打擊野生動物相關的違法犯罪和違規行為,旨在從源頭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廣西野生動物犯罪案件呈現跨國走私案件多、侵害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占比高、民眾法律意識淡薄等主要特點。生態扶貧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實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工程和發展生態產業,將轉變貧困地區民眾的經濟理念、豐富收入方式和提升收入總額。在目前,雖然廣西司法機關開展過多次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但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案件仍呈現高發態勢,這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本研究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搜集2013-2019年廣西各級法院作出的侵害野生動物犯罪一審判決,深入分析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刑事司法樣態,精確把握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預防與懲治中的現實困境,并提出預防對策,為廣西司法機關在治理侵害野生動物犯罪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二、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主要特點及預防困境
(一)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主要特點
1.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案件逐年遞增
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廣西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侵害野生動物犯罪案件呈現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尤其是非法狩獵罪和走私珍貴動物及其制品罪的判決數量,前罪的判決數量從2015年的2份增長至2019年的22份,增長幅度達到1100%;后罪的判決數量從2015年的2份增長至2019年的24份,增長幅度達到1200%。從治理的背景來看,習近平總書記自2013年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以來,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議題加以關注。野生動物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應有內容。
近年來,侵害野生動物犯罪治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下,通過政府部分和司法部門采取的打擊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專項整治活動,多起侵犯野生動物犯罪案件得以偵破和追訴,相應的刑事判決數量有所上升,侵害野生動物現象得到顯著改善。
2. 侵害野生動物犯罪者以農民和非法農貿經營者居多
農民和個體戶是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人的主要職業類型,占此類犯罪人總數的52%,其次是無業和其他職業,占比為48%。從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判決的所載明的情況看:
其一,農民實施此類犯罪,目的多為自己食用,具有非法牟利目的的較少。在非法狩獵犯罪案件中,當地農民往往是由于缺乏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制意識,而在實施非法捕獵的過程中被森林公安或管理人員所發現、查獲。這也反映了廣西一部分當地居民受制于較為閉塞的交通環境,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習慣,對于野生動物保護也缺乏足夠的法制意識。
其二,實施侵害野生動物犯罪行為的個體戶,多為非法的農貿經營者,以非法手段經營野生動物,從中牟取非法利益。此類犯罪人往往是“二道販子”,主要是通過倒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牟利,有必要通過針對性的刑罰措施增加其犯罪成本,實現刑法的預防機能。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在生態保護上的重點工作之一。
3. 侵害的野生動物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居多
非法狩獵罪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主要規制的是在非法時段采用非法手段侵害動物資源和水產品資源的行為。值得重點關注的是,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罪以及走私珍貴動物及其制品罪的犯罪對象。通過查閱相關的判決可知,上述三罪名主要侵害的野生動物以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居多。具體而言,主要侵害的犯罪對象是蛤蚧(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和蟒(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其他較為常見的犯罪對象還有鱷魚及其制品、象牙制品等。由于國內對于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日益嚴格和規范,上述重點保護動物主要來源于東南亞國家。在司法實踐中,上述重點保護動物既有活體交易,也有死體買賣。由于東南亞國家對于野生動物人工養殖的監管較為寬松,納入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的動物多是來自于養殖場,通過走私的方式輸入到中國境內,并經由廣西運送至全國各地進行販賣。
(二)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預防困境
1.境內外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產業鏈條加劇犯罪預防難度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恰好說明了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產業賴以存在的利益鏈條。侵害野生動物犯罪鏈條,既存在上游的捕獵、收購等行為,也包括處于中端的經營、買賣、殺害、運輸等行為,還包括下游的收藏、食用等行為。懲罰和治理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必須著眼于侵害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整個產業鏈條,進行體系性、針對性的打擊與預防。從廣西的情況來看,境內外人員相互勾結實施野生動物走私犯罪的發案率較高,主要侵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犯罪額數較大,社會影響惡劣。東南亞國家對于野生動物保護的政策較為寬松,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多以走私的方式進入廣西,進而轉運至全國各省市。從搜集到的判決文書看,走私野生動物犯罪主要侵害的對象是蛤蚧(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和蟒(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其他較為常見的犯罪對象還有鱷魚及其制品、象牙制品等。上述野生動物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我國國內市場受追捧,導致了不法分子選擇以身試法。并且,走私野生動物犯罪發展至今,犯罪手段日益網絡化、隱蔽化和分工化。
2. 民眾法治意識較弱導致侵害非瀕危珍貴野生動物案件多發
廣西區內部分民眾法治意識薄弱,導致非法狩獵野生動物和非法捕撈水生野生動物的案件多發,這對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預防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以(2016)桂0329刑初118號潘某、蔣某非法捕撈水產品犯罪案件為例。潘某和蔣某是廣西資源縣人,2016年6月24日21日許,潘某和蔣某在酒后攜帶電魚槍、撈網、魚簍等工具,到資源縣車田鄉龍塘村委會木橋旁的河里電魚。潘某負責電魚、撈魚,蔣某負責拿魚簍。兩人在電魚十多分鐘后被資源縣水產畜牧局漁政站工作人員當場抓獲,繳獲電魚工具及漁獲物0.1千克。后經法院判決,潘某和蔣某的行為構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兩人犯罪后自愿認罪認罰,可酌定從輕處罰,判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從該起案件我們可知,潘某和蔣某實施非法捕撈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其目的并不是非法牟利,而是滿足自身一時貪欲。常見的,廣西區內一些民眾實施非法狩獵野生動物和非法捕撈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具有非法牟利目的的較少,目的多為自己食用。究其原因:
其一,當地居民缺乏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制意識,沒有認識到自己隨意捕捉、殺害自己居住場所周邊的野生動物屬于違法行為,進而此類行為人常常在實施非法捕獵的過程中多被森林公安或管理人員發現,這點與以侵害野生動物為業的行為人截然不同。
其二,當地居民的收入方式和收入總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對于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認識。對此,有必要不斷深入推進生態扶貧工作的力度,通過多種途徑豐富貧困地區民眾的收入方式和收入總額,在實現農村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深化當地民眾對于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認識,實現生態資源與民眾利益的有機結合。
三、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預防對策
(一)優化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刑法規制范圍
目前,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刑事規制的核心在于打擊侵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一系列行為,忽略了對于非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周延保護,進而有必要拓寬刑法的規制范圍。對此,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優化。
其一,將對于非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范疇,從非法捕撈、非法狩獵擴充至非法侵害的全流程,即包括走私、獵捕、殺害、收購、運輸、出售非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且有引發生物安全危險的行為。在堅持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下,相應的提高入罪的門檻,避免刑法規制范疇的過度擴張,如設置非法侵害非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數量、大小。①
其二,拓寬非法經營罪在涉及野生動物買賣情形的適用范圍。目前以非法經營罪規制非法經營野生動物行為的判例相對稀少,但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2020年2月出臺的《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明確將“違反國家規定,非法經營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認定為非法經營罪,這給疫情當前打擊涉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案件提供了依據。有學者就此指出,非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不屬于限制買賣的物品,以拓寬非法經營罪的適用范圍達到周延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并不妥當。對此,我們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認為,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對于進入流通領域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需要受到監督和管理,并且對于相應的經營行為,也應經過申請、批準和拿證的環節。據此,非法經營罪規定的需經許可經營的“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也適用于非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二)構建多元化侵害野生動物犯罪預防機制
其一,繼續深入推進生態扶貧工作,豐富貧困地區民眾收入渠道,樹立和諧發展意識。消除貧困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兩大核心問題,破除“生態返貧”怪圈,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良性循環,廣西各地市自然資源豐富,應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生態扶貧模式,從源頭上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和生態環境。②生態扶貧首先將積極作用于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廣西大部分地區屬于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耕地尤為珍貴。減少資源密集型產業,并以農村綠色經濟產業作為轉型渠道,實現廣西貧困地區林木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科學開發。其次,生態扶貧拓寬了廣西貧困居民的收入途徑,將積極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保護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廣西部分居民受制于自然環境而形成的生活習慣,這也導致侵害非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發案率較高。陸生、水生的野生動物不僅是生態環境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的財產。對此,廣西各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生態產業,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將生態利益和民眾利益進行有機結合,將對廣西侵害野生動物犯罪的預防工作產生重要作用。
其二,采取多元普法方式,實現民眾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意識提升。建議將野生動物保護普法教育常態化、趣味化。在野生動物保護的普法過程中,應當避免一概而論、千篇一律的宣傳方式。③廣西是少數民族聚集的自治區域,多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慣法,而習慣法中多規定有生態保護的條文。對此建議,可以將本地區、本民族固有的野生動物保護規定和傳統,納入到生態保護普法的宣傳資料中去。對于野生動物犯罪而言,應當加強野生動物種類的宣傳,哪些野生動物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的類型,哪些是一般的野生動物,以及侵害不同類型野生動物的法律后果,都是當地居民相對欠缺的知識。
具體而言,通過手冊、視頻、歌曲等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野生動物保護的理念、做法灌輸給當地居民。進而形成良好有序的野生動物保護整體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侵害野生動物犯罪專項行動中,一是要秉承刑法的基本原則,避免國家公權力的恣意擴張;二是要將取得成效的工作方式與方法進行總結,并形成相應的工作制度和協同機制,最終讓民眾真切感受到“看得見的正義”。
注釋:
① 蔣敬,郭會玲.對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入罪的思考[J].林業經濟,2014(12):103.
② 宋才發,蘭曉峰.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方略及法治路徑探討[J].廣西民族研究,2017(4):156.
③ 于喜洋.創新普法策略提升普法實效[J].人民論壇,2018(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