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霞 西熱旺堆
摘 要 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在我國境內一直是屢禁不止,罌粟的非法種植尤為嚴重。西藏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本文結合案例及相關文獻資料分析西藏地區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現狀,目前在藏區大范圍內還存在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現象,主體犯罪認知不足,而且防控方面存在種植難發現、懲罰難定位、宣傳難到位等問題,同時結合這些問題,從偵查、立法、宣傳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為相關執法部門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 毒品原植物 非法種植 防控對策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數據背景下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特點及防控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SJA0586); 江蘇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與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9yl05)。
作者簡介:陳云霞,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野生動植物鑒定與保護;西熱旺堆,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48
毒品原植物是指可為提煉、加工成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嗎啡等麻醉藥物和精神藥物提供原料的一類植物,如罌粟、大麻、古柯被稱為世界三大毒品原植物。由于這些植物不僅是毒品原植物還是醫藥來源,所以國家對于這些植物的種植是采用審查批準,按照計劃來進行定點種植,并規定沒有獲得批準的單位和個人嚴禁種植這類植物。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省市仍存在著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行為,而且種植面積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1-2]。西藏地區具有適合毒品原植物的生長地理環境,而且許多地區經濟較為落后,主體犯罪認知不夠,導致西藏地區的毒品原植物種植屢禁不止。本文從西藏地區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的現狀出發,剖析西藏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打防過程中發現難、宣傳難、處罰難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
一、西藏地區近年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現狀
(一)隱蔽性強,種植難發現
在西藏地區,毒品原植物的非法種植具有極強的隱蔽性。西藏地區地勢較為復雜,許多地方都是經濟較為落后的山區,這些地區由于交通不方便,地理位置偏遠,所以很難被公安機關發現。同時西藏地區地勢廣闊,人口較少,許多地方都是人煙稀少的山區,人們的居住地和勞動地都相隔較遠,相互之間并不清楚農作物種植情況,所以無法形成有效的群眾監督[3]。
(二)主體犯罪認知不足
目前,雖然我國針對禁毒防毒工作采取了嚴格的措施和手段,但是由于政府擔心群眾對毒品原植物了解過度反而產生不良后果,所以在對防毒禁毒工作進行宣傳時將側重點放在毒品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上,而并沒有讓群眾了解過多的毒品原植物的相關知識。
這就導致群眾對毒品原植物并不了解,甚至并不認識,容易將毒品原植物與其他類似的植物混淆,從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毒品原植物當做普通植物栽種,無形中擴大了毒品原植物的種植范圍。
(三)經濟落后,愚昧性強
由于經濟落后,醫療水平低下,西藏很多地區的群眾在生病之后通常并不會選擇去醫院進行治療,而是更加傾向于小病靠自愈,大病靠土方。這些地區的群眾對于土方的信任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土方其實是將罌粟果殼熬成水給人或牲畜服下,在短時間內貌似就能夠緩解疼痛,效果似乎神乎其神,但是實際上是因為罌粟果殼中的鎮靜成分產生了麻痹的效果,并不能真正緩解癥狀,更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延誤病情。西藏地區的這一落后習慣導致罌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而且許多藏醫在制藥時也會加入罌粟,從而產生非法種植罌粟的行為。
(四)臨近邊境,受習俗影響
因為西藏臨近邊境,尼泊爾和印度都有種植罌粟的遺留問題,目前很多邊境區域還存在著種植罌粟的私人產業,甚至一些村鎮也存在著種植罌粟的傳統,這部分人經常會和藏區居民進行交易,并順帶捎上一些罌粟種子充當抵債物品,目前西藏部分地區還存在以物易物的習俗,這些罌粟種子、罌粟殼自然也就成為了當地人眼中的傳統消耗品。
(五)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
西藏地區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不高,對于法律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很多人知道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是違法的行為,但是并不知道這種違法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根據以往相關案件來看,嫌疑人普遍學歷在小學及以下,這就導致他們無法形成對法律法規的正確認識,對于違法犯罪行為一知半解。如日喀則警方連續兩年在同一嫌疑人嘎某自家草原牧區附近查獲其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罌粟。因其為累犯,警方將其帶回公安機關進行詢問,犯罪嫌疑人嘎某稱種植罌粟僅僅是出于食用考慮,他認為警方罰款之后便默認了其種植罌粟的行為,不會再對其進行懲罰,對于法律的無知讓犯罪嫌疑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與嚴重性。
(六)宣傳難到位
西藏地區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人口流動性大,公安機關工作人員無法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法律科普。在西藏的山區和偏遠地區,公安機關很難對禁毒行為進行宣傳。當地的群眾也存在著許多對毒品危害不了解,法律觀念和意識都很淡薄的情況,所以會存在較多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行為。目前種植毒品的幾乎都是老一輩的藏民,他們不僅僅聽不懂普通話,就連藏語也是十里不同音,當地很多藏區警員想要和他們進行交流也無能為力,陷入了交流窘境,警員又不能對其加以打罵,所以在處理相關類似案件的過程中,警方一直很被動,宣傳工作也遲遲得不到進展。
二、西藏地區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防控措施
(一)強化毒品原植物非法種植的偵查發現
首先,公安機關應根據罌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的生長規律,采取定期定時排查的方式來對非法種植行為進行打擊。成熟的罌粟的花桿較長,且花朵色澤鮮艷,容易識別,公安機關工作人員可以在罌粟花期內對其進行快速地識別,使偵查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在偵查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利用西藏地區已經建立完善的監控系統,比如說原始森林內的視頻監控數據、城市內的監控視頻數據,或者在草原上警用無人機偵查到的視頻數據,進行一一鎖定排查,確保不放漏任何一株可疑的毒品植株。再者,要從根源上入手,沒有市場就不會出現種植行為。所以,公安機關要嚴格把控合法市場上的罌粟、大麻等交易行為,防止罌粟等毒品原材料通過合法途徑流入到非法市場中,對當前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各種毒品原植物要進行嚴格的管控,對發現的非法購買和售賣毒品原植物的行為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將其產業鏈徹底摧毀。對于近年來食品行業添加罌粟等違法行為,也要加大打擊力度。通過偵查手段的加強,懲罰力度的加大,可以有效遏制毒品原植物的非法種植以及交易行為。
(二)建立舉報獎勵機制
公安機關在開展禁毒工作時,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對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行為進行打擊。《禁毒法》中明確規定各地方的村委會和居委會等組織對于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行為具有監督和舉報的責任。公安機關也要加強普法工作,使人民群眾意識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能夠充分信任公安機關,積極對毒品犯罪和非法種植行為進行舉報,形成全民監督的良好氛圍。
(三)建立區域責任制度
在禁毒行動中,可以采取區域責任制的方式來進行。每個行政區域都有各自的職責和分工,從基層組織落實區域職責,詳細了解每個小區域的具體情況。定期定時對責任所在區域進行排查,在發現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行為時及時登記上報并交由公安機關查處,確保禁毒工作的順利展開。在西藏因為區域環境的不同,其實適合種植毒品的區域是有差別的,比如說林芝、日喀則等地區原始森林多,氣候適宜罌粟等毒品的生長,西藏公安廳就應該加大對這部分公安機關的追查壓力,通過建立績效等方式,對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的行為進行有效防控。
(四)加強禁毒宣傳教育
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下,各種宣傳手段層出不窮,公安機關也要與時俱進,利用各種手段對毒品的危害進行宣傳,增強人民的法律意識。公安機關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手段通過廣播、電視、新媒體直播等各種方式來進行禁毒宣傳。讓人民群眾對于毒品原植物的相關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有更多的了解,使禁毒的觀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西藏地區,地廣人稀,而且很多藏民的漢語水平較低,這就導致很多警方現準備好的宣傳材料沒有辦法起到宣傳的效果,利用影視或者動畫進行宣傳,就能夠讓老一輩的藏族群眾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種植毒品原植物的危害。而且在影片設計中要結合地域特點,一方面,是采用藏族本地的藏族來扮演英雄角色,引發藏族群眾的心理共鳴。另一方面警方可以用當前比較流行的抖音、快手一類的小視頻宣傳相關禁毒知識,西藏很多民眾雖然不識字,但是智能手機和智能APP卻普及率很高。
(五)改善藏區農村醫療條件
在西藏地區,由于人口密度低,交通不發達,經濟水平較低等原因,醫療水平更為低下,有些地方甚至沒有正規的醫院。這就導致農民在看病時面臨很多阻礙,路程遠,費用高,看病成本大。而且很多地方都謠傳有喝罌粟水能夠治牙疼、肚子疼的說法,這也導致了許多西藏農村地區還會采用服用罌粟的土方來治療疾病,這種行為不僅無法治病,反而會對身體造成額外的損傷。所以通過提高醫療水平,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醫療設施建設,降低藥品價格,使農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是減少非法種植罌粟等毒品原植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結語
目前,我國對于毒品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西藏地區的禁毒工作也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由于西藏的人文、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有關毒品原植物非法種植的行為在西藏還未能完全消除,因而也產生了不少的社會問題和其他的違法犯罪行為,對西藏的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全與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威脅。這就要求各公安機關嚴格執行《禁毒法》,各部門積極采取行動和措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對西藏地區的毒品犯罪行為進行打擊,從而為西藏地區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高洋.打擊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行為對策研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6):19-22.
[2] 彭鳳蓮.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的犯罪形態研究[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19(3):10-12.
[3] 單國.淺析西藏境內毒品原植物發現途徑[J].西藏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