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堯婷
四川尚瀚巖彩重彩畫院畫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巖彩畫壁畫專業藝術委員會會員,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工作。2017年5月,作品入選四川首屆巖彩壁畫展;
2017年12月,參加“本色敦煌絲路華章——佛教壁畫藝術展”;
2018年3月,參加了法國巴黎當代藝術展覽會;
2018年12月,作品在巖彩壁畫展精品展中獲優秀獎;
2019年12月,作品在“巖彩.大地的輝煌:第二屆四川省巖彩畫壁畫展”中獲優秀獎。
巖彩畫這一概念早在二十年前就在學術界被一批藝術家所提出,經過不斷的發展,今天已被很多人熟知。其實巖彩畫的這個“巖”字代表的即是這一繪畫形式所運用的材質。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用這種材料進行原始涂繪,從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仰韶文化這些彩陶紋飾都可以初見端倪。
學習巖彩要尋根溯源,因此臨摹敦煌壁畫便成了必不可少的過程。臨摹了幾次壁畫以后,自以為已掌握巖彩,便開始自畫自樂。隨著不斷地深入學習,才知道之前掌握的只是皮毛而已,遂又開始重新臨摹敦煌壁畫,常臨常新。壁畫的臨摹一般有三種主要形式:復原臨摹、現狀臨摹、整理臨摹。不管進行哪種形式的臨摹,都是一個二次創作的過程,需要臨摹者憑借自己的藝術修養及觀察力去體會原作者的創作動機、構圖方式、表現技巧等。因壁畫經過時間的沖刷,畫面已不完整,局部顏色脫落或變色。為了完整表達歷史的痕跡,在繪制時,用到刮、刻、填、描、磨等各種技法,對巖彩材質熟練地運用和技法的掌握有很大的幫助。在一次次的臨摹過程中,逐漸發現現代的色面造型在古代壁畫中早已存在,而且運用得精妙絕倫,得心應手,特別是魏晉時期里面的飛天、植物和山水造型呈現出現代感的形式表達,和一種渾樸天真的美。敦煌壁畫運用石青、石綠、朱、黃、白、金,僅有的幾種顏色,經過不同的搭配、組合、繪制出了金碧輝煌的壁畫。
古人用筆爽朗大氣,或填、或點、或勾、或染,技法多樣,每次臨摹都感嘆古人的智慧及嫻熟多變的表現技法。《鹿王本生》是敦煌北魏洞窟壁畫的經典之作,再現了《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這兩幅畫截取其中的兩個片段進行繪制。以土紅色鋪底,人物和動物的形態平涂成大的色塊,加之以局部的勾勒、打磨。畫面中大量運用土紅、土黃、青綠、褐黑等礦物顏色,使畫面呈現出古樸典雅的氛圍,韻味十足。
古人繪制的壁畫所用的礦物顏料,因氧化變色,些人物膚色不再是原有色,而是灰、紅、藍、黑色,這種色調變化不僅沒讓畫面失真,反而讓畫面更具有生氣。這啟發我在創作中,為了畫面的需要,可以改變你所描繪的任何物體的固有色。《雪梅》就是做的這方面的嘗試,畫面處理上先用銀箔打底,再疊加各種顏色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在膚色的處理上自然運用底色的效果,使其與畫面整體統一而富有變化,寥寥數筆勾勒出女孩形象,隨心隨意。
巖彩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一體,與天地合一。正因如此,巖彩顏料采集本身就是一種迷人的過程。~塊石頭,在大自然中只是一種物質,當我們發現它,并把它磨成顏料用于繪畫,這就是藝術創作的開始。當把石頭磨成粗細不一的顏料時,它促使我從材質的通道去思考如何用這幾種顏色搭配一個畫面,從而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正如這幅《遠古祭祀》,采集的是四川本地的有色石材。如何運用本地的顏料展現本地題材,我想到了成都金沙遺址里面的象牙。在繪制過程中,運用采集顏料中的赭色系對畫面做一個整體氛圍的營造;用排筆把藍、綠、黃色隨意涂灑在畫板上,在上面用粗顆粒顏料薄涂一遍,少許地方厚涂,讓底色透疊出來;接著貼銀箔,用白色提象牙;再渲染,打磨,讓殘留在箔背后的顏色斑斑點點地透露出來,或者讓頂層的巖彩透露出背后隱約的銀箔,透出一種朦朧神秘的美感。
《金頂》這幅作品,利用巖彩的隨意性和偶然性,水和色的沖撞,色與色的交融,產生一種超脫夢幻的境界。
在巖彩畫繪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經驗將這些不可控的因素進行統一,看似無意卻有心,這應該就是巖彩這繪畫形式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