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燁



陳若文,本名劉庚,簡稱若文,受父親陳沫吾先生的影響,從小就迷上繪畫,現為中國高校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在長期堅持景觀設計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執著于自己對油畫寫生藝術的追求:
若文對藝術的認知是自我而感性的、直白而特立獨行的,完全憑借自己的直覺去表達對藝術的喜好。他的油畫創作飽含深情,無不是他對祖國山河的愛戀、歌詠與贊美。其畫作題材大多以風景寫生為主,尤其是近些年創作的蜀西山村、錦城郊外、川西田園和行走日本、廣西島嶼、海南放眼等系列寫生作品,完全是對神州美景的一種夢幻式的解讀。
多年來,若文一直堅持深入生活,將現實風景寫生與主觀創作結合起來,在寫生中進行創作,在創作中感悟寫生,使他受益匪淺。對喜愛走出畫室去寫生的若文來說,他已深切體會到只有把寫生和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所創新突破,才能將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術、一束陽光都調動起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以及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風格追求。若文認為,這是寫生的最高境界。如果寫生只是按部就班,看到什么畫什么,很被動地跟著客觀事物的形狀和色彩走,不加入自己主觀的情感和想象,寫生將沒有任何意義,而創作就更無從下手。神州大地,無山不美。南方雅韻秀麗,讓畫家醉心于一個微景觀或者情境印象的捕捉;北方雄壯磅礴則不停地震撼著藝術家去表達挖掘宏偉壯闊的美。若文和很多油畫藝術家一樣,為華夏大地的風景所著迷,喜歡把中華大地的山山水水、草一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在畫布上。
他的風景油畫,講究氛圍,色彩豐富,畫面寧靜安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若文非常重視色彩的對比,畫面色彩以科學的方式捕捉自然空氣中的色彩,色相和冷暖階梯變化對比舒緩雅逸,對比不十分強烈,從不追求艷俗。他的山村田園、茅舍街景、異國風情、碧海藍天等系列作品,從題材上的選擇,上就與其他畫家有著很大的不同,他畫面中的山、水、樹、房屋、小橋、流水,與現實生活中美景之間有著迷離的聯系,總在似與不似之間,你能從中體會到詩情般的山、水、樹木、茅舍與小橋流水,經過他的提煉概括,景色便平添一份旖旎夢幻了,畫小境大,畫中景物更加鮮活生動了,藝術家的情致對大自然的深情描繪,作品顯得是那么的恬靜而優美,不管是日落黃昏或是千山堆雪,很難在畫面中找到憂傷。
這一切追溯于若文在大學期間,他常常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收入到自己的畫作之中,他利用一切休息時間外出寫生,寒暑假獨自背著畫夾外出采風,收集繪畫素材,他堅信藝術來源于生活,好的繪畫作品絕非偶然,而是無數次的寫生體會才會達到的。畢業工作后,閑暇之余,他就外出寫生,從省內走到外省,從海內走到海外,邊走邊畫,他深深地眷戀上了風景油畫,以寫實的手法,將祖國的大好河山展現在畫面之上,創作了一大批精彩作品。品讀若文的作品,可以感悟到他內心擁有與自然對話的專注和寧靜,他的寫生既是心靈的傾訴,又涌動著靈性與生機,記寫著自然的生命原態。在油畫的語言表達上,他以扎實的基本功作為中西融合的基點,把傳統技法與審美意識摻人油畫造型之中,用西方的藝術方式描寫東方的大雅之美,從而探索出一條自我寫實油畫的嶄新境界一不唯技、而唯文,不唯眼、而唯情。
在藝術的道路。上,若文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唯藝術是自己的終身奮斗目標。
專題采訪
M=現代藝術F=陳沫吾S=陳若文
M:陳老師,請問您覺得您兒子傳承了您身上的哪些品格?而他與你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F:我兒子屬馬,我屬龍,我常說我倆是龍馬精神。但我認為他更優于我的地方,是他膽大而且相當心細,敢為勇謀又不失細膩。
M:請問您的藝術啟蒙源自于誰呢?您的父母對您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F:源自于我小學第一位老師,他當時手抄的毛筆字樂譜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也埋下了我心中的藝術種子。但真正走上藝術這條道路,還取決于我父親對我的傳統文化的引導和支持。
M:請問您想要延續傳承的家風是什么?你最想對兒子說點什么?
F:我們家風就是秉承傳統文化。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深人的學習研究,去創新和悟化,形成自我,但同時要明白需學貫中西,對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M:在您父親的浸染下,您可能從小接觸中國傳統人文藝術更多,但為何油畫會對您有更深的吸引力呢?
S:首先我個人并不是特別注重藝術形式的,其次,小時候貪玩,形成了一個開放的人格。最后,90年代西方繪畫早已在國內全面鋪展開來,而美術教育特別注重西方繪畫,這便為我以后的繪畫道路奠定了基石。
M:請問在藝術上,從小您父親給您帶來了哪些影響?而您與他的異同又是什么?
S:我們父子都秉持不以畫討飯吃的原則,讓藝術純粹一點,說到不同,可能只有畫種的區別。
M:您想對父親說些什么?
S:藝術有很多形式,不局限于繪畫,包括生活中的點滴,所以,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定位,但是以畫為生,需要更多地研究畫作的技巧,而藝術的表達則交給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