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洮縣文峰中學 郭鵬忠
古詩詞具有獨到的審美價值和意味,它在學生文學素養、審美能力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不過,受應試教育影響,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明顯缺少深度和美感,古詩詞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古詩詞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于語文教學內容繁多,壓力較大,所以許多教師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都是以課文背誦、文言語法知識講解、背景和情感分析為主,教學目標非常明確,但是教學的功利性也很明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知識,通過考試。這種固定直接套用模板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和古詩詞的內在美,它只能使學生學習停留在記憶的層面,無法達到藝術鑒賞、深層體會的層次,所以,即便學生能掌握古詩詞知識,他們也無法進行古詩詞鑒賞和解讀。
古詩詞鑒賞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詩詞鑒賞的重點和有效途徑是:抓住詩眼,品味詩情,創設情境,進入詩詞意境,師生互動,了解詩詞深意。但是,在詩詞鑒賞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以個人經驗為主,以教科書、工具書為參考去解讀古詩詞詩情詩意的。這種單一粗暴的方法,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也脫離了許多內在的背景知識,所以,學生獲得的知識和經驗,都是在背誦、牢記的基礎上獲得的,并且許多都是老師強加于他們的,他們不過是知識的容器,自然也無法深入理解詩詞內在的東西。
在語言教學中,閱讀和朗誦是一個寶貴而成熟的經驗。古詩詞意境深遠,語言韻味十足,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味。不論是想要理解古詩詞內容,還是體會古詩詞意境,都要先過古詩詞閱讀、朗誦這一關。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以閱讀、朗誦為基礎,在學生與詩詞作品、作者之間架起一道情感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讓學生精讀古詩詞內容,挖掘古詩詞的情感,感受古詩詞的內在美。
如在學習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時,我們知道,這首古詩是一首感懷抒情的詠史詩,是一首七律。但看詩歌的語言和風格,這首詩的語言精練,通篇對偶,帶有杜甫作品的特色——“沉郁頓挫”,情感濃郁而深沉。結合這首詩的特點,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感受詩歌的感情,體會杜甫的詩風,關注歷史人物。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完成以下閱讀、誦讀任務:先閱讀、朗誦這首古詩,在讀的時候要讀通語義,發音準確,讀出節奏,品味情感。然后,結合書本下面的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課文翻譯,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誦讀詩歌,培養語感。隨后,聽錄音范讀,看別人是如何品味詩的頭聯、頸聯、尾聯的,結合錄音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這樣讓學生通過閱讀反復斟酌詩歌情感,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詩歌的情、景、意。
詩詞感動人心、渲染情感的主要手段就是創設意境。可以說,詩詞“感人心”的基礎和前提,是“先乎情,深乎義”。許多作者在古詩詞創作中,為了寄托內心的情感,都會從景入手,寓情于景。從詩詞鑒賞、學習的角度來講,我們要想感受隱藏在詩詞文字背后的東西,必須要根據詩詞所創造的意境,創設教學情境,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教學氛圍中讓學生有如觀其景、如聞其聲的感覺。
如在學習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時,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許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都曾講述、演繹過。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就熱烈歌頌了兩人之間的愛情,《長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也成為人們歌頌愛情時經常出現的詠嘆調。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真的值得歌頌嗎?李商隱在《馬嵬·其二》一詩中做出了另類解讀。在詩中,作者用徒聞、空聞、無復、如何、不及等詞,講述了家國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悲劇,揭露了唐玄宗虛偽自私的面目,這種對歷史人物的另類解讀,是詩人最真實的體驗。然后,教師結合重點字詞和個人情感,講述詩歌的基調、意境,讓學生走進詩歌意境,有更深的感 悟。
在古詩詞創作中,許多詩人、詞人都會采用修辭手法去刻畫詩眼、詞眼,表達詩眼、詞眼,詩眼、詞眼在詩詞創作和情感走向中起著統領作用,它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字或詞。在教學中,教師也要以詩眼、詞眼為窗口,帶領學生管窺詩人詞人的內心世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體會詩詞的意象意境。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我們知道,這首詞的詞眼是“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教學中,教師要少講多練,圍繞詞眼有目的地來教學:首先,以問題為統領,讓學生思考問題,確保思考的方向。《雨霖鈴》在寫景方面有何特點?詞中的虛景和實景各是什么?它一共刻畫了幾幅畫面?每一幅畫面都突出了什么主題?最能表明詞人情感的是哪一句?既然傷和離別是詞的中心,傷字強調了作者怎樣的心態?找出能反映詞人傷、離別情緒的字詞、意象,思考并討論這些字詞、意象的特點和作用。詞中的一些字詞如寒、晚、驟、歇、催等,可以換成其他字嗎?形象解讀詞的語言,將詞作描繪的內容圖像化,體會作者情感。這樣抓住詞眼來教學,可以讓學生找準詞的感情基調,與詞人產生情感共鳴。
古詩詞是古人情感和智慧的結晶,古詩詞雖然意蘊豐富,有著重要的文學價值,但是,許多古詩詞距離現在都時間久遠,它們在語言運用、情感抒發等方面,與現代人都有明顯的不同。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真正領悟古詩詞的內涵和真諦,具有一定的難度。
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要求古詩詞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向,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鑒賞能力和文化品質,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要創新教學手法,拓展教學空間。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多元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經驗,提高素養。如在學習《詠懷古跡·其三》這首懷古詩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為什么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作者借“畫圖”表達了什么情感,是表達了對貪得無厭的毛延壽的反感,還是諷刺了漢元帝不辨真偽、不識美丑?作者如何借王昭君的遭遇表達了對自身境遇的感慨?然后,給學生安排課外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搜集一些懷古詩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等等,進行群文閱讀,并概括、總結懷古詩的特點、內容和價值。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要想步出應試教育的困境,必須要創新教學手法,抓住詩眼,品詩情,創設情境,入詩境,只有這樣才能使詩詞教學充滿詩情畫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