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 許 青
農村小學生的習作多是內容空乏、脫離實際,抄襲模仿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因而其習作皆無法具體,更無法表現出生活韻味。優者則華而不實、情虛意亂;差者則任由誰去多方啟發開導,也無法詳實展開。因此真正能反映多彩生活的文章可謂寥若晨星!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學生習作要貼近生活,才能抒發真實情感,脫離生活實際的習作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讓農村小學生在習作中有話可說、可寫、真情表達呢?近年來,我展開了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生活化指導的實踐與探索,感觸頗深!
國家新課程改革基本思想中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小學教學內容趨向綜合化,強調學生要充分運用潛力進行建構性學習。所以,習作教學生活化合乎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這里,陶行知先生其實是在提醒著我們:沒有生活化的習作課堂則是死的課堂。沒有生活化的習作教學理念,又從何談起讓學生寫出“活”的習作呢?所以,農村小學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生活,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樂于參與的生活再現過程。
理念是思想、是前提,決定著人們的行動。在習作教學時,只要有了“生活化”理念,那我們必將自然而然去引領學生從自身生活實際出發,思索素材、流暢文思、構建篇章。這樣,以生活激起學生對習作的不畏懼感,且愿寫、樂寫、會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創造及可持續的習作動力。理念導航,行動跟進,收獲成功!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指要》中建議“結合閱讀教學適當滲透一些習作常識”“多讀、多說、多背、多寫”……這,體現了習作指導的精髓。農村小學教師在展開閱讀教學的同時也注意習作指導的融入,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有利于學生學會運用概念仿寫;再附以學生自身生活知識經驗的積累,將能更成功地讓學生習作寫真、寫實、寫活,從而服務于生活。
習作教學生活化,先要閱讀教學生活化。因為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是在諸多閱讀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我們可以通過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多媒體再現生活;也可以通過分角色扮演體會文本人物的心理變化、語言特點,乃至人物的性格特征,讓學生如臨其境地感悟生活;還可以通過課外實踐走進社會引證生活等。
在落實閱讀教學生活化過程中,我們同時要注意訓練學生對所閱讀內容進行概括利用、讀思結合激思維、體會遣詞造句、品味真情流露、摘錄美段佳句、學習布局謀篇、隨文練筆、引導關注社會生活新素材、依文拓展閱讀、展開觀點評論煥發思想光芒。習作要的也就是這些功夫,若農村小學的習作指導能與閱讀教學生活化緊密結合起來,那必將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小學生閱歷淺,直接經驗不足,有必要對其補充間接經驗。而通過閱讀教學生活化,可以讓學生把閱讀所得的他人諸多生活經驗變為自身營養。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又愁何學生習作不會寫或寫不好呢?閱讀教學是習作教學生活化的鋪路石!
愛因斯坦曾說過: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由此及彼,日常習作教學中,農村小學教師務必要鼓勵學生關注生活細節,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產生興趣,并踐行于生活實際。我們每天:抽15 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督促看書30分鐘并做摘記,讓學生建立記事本記下印象深刻之事;每課布置完成《課堂小練筆》;每周完成一篇習作或日記;日常,教師寫下水文示范,褒獎閱讀課外書多的學生,開展詩詞、習作、朗誦、小報、故事大王等比賽活動……從而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反思、綜述等。這一切,都旨在引領學生積累感受、積累生活!正如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毋庸置疑,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生活化,引薦學生展開生活實踐尤其關鍵!
“作文是耕耘,用腦、用筆在耕耘心田的大地、思想的篇章。”因此,每一篇生活化習作都是學生苦心耕耘的結果。當結果出來時,農村小學教師要實行動態評定,促進優生更“優”,良生進“優”,差生變“良”。學生若對第一次評定不滿意想作修改時,教師要滿足其意愿再逐一作重新評定,并給予“特優”“優+”“良+”等,從而激勵學生的生活化習作迎著希望進步。
另外,也可以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給予激勵。如每周安排一節課開展“我傾吐我展示”活動,讓學生上臺宣讀自己的新作,組織評出優作并張貼于班級或學校“佳作展示欄”或匯編于“學生優秀作品集”中或選送有關報刊刊登等,讓學生能多平臺地享受到自己辛勤耕耘成果的甘甜,享受到習作生活化成功的快樂,激發習作生活化的驅動力。
常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將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生活化,教師的“生活化”理念應先行,然后付諸教學實踐,落實學生踐行生活實際,做好內驅激勵,只有這樣才能從實質上提高農村小學生習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