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炳鋒
(田林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300)
患者在患有艾滋病后,由于具備較長時間的潛伏期,患者日常工作中并不會產生典型癥狀,所以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在病情發展后,患者臨床會出現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等 癥狀,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侵襲性肺真菌感染,是指患者肺部或支氣管受到真菌侵犯,致使病理組織出現急慢性損傷的一種疾病[2]。當前侵襲性肺真菌包含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目前艾滋病合并侵襲性肺真菌患者感染后,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發病較為隱匿,治療措施并不理想等優勢,因此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3]。所以臨床對該類患者采取早期準確性診斷,對患者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诖?,本次對艾滋病合并侵襲性肺真菌病的診治進展進行分析。
1.1 診斷 在臨床中對肺孢子菌病患者采取影像學檢查后,臨床主要表現如下:患者肺部呈現磨玻璃樣,出現彌漫性陰影[4]。部分患者甚至存在局部性浸潤、小結節改變、肺段實變、氣胸等癥狀。而慢性患者在實施影像學檢查后主要表現如下:患者小葉間隔或肺間質出現纖維化、存在增厚反應。若患者磨玻璃區域表現出氣胸、肺氣腫區域等情況,則表明患者該情況下存在肺孢子菌感染問題。在查閱研究文獻后可知,大約有10%患者在實施X線片檢查后,結果為正常,但實施CT檢查后,能夠清晰展示出患者的病灶和范圍[5]。而臨床診斷肺孢子菌病的關鍵便是采取肺部活檢,涂片檢查為臨床主要的診斷措施。
1.2 治療 現階段,臨床在對肺孢子菌病進行治療時,主要選擇使用復方新諾明口服?;颊呙咳辗?00mg/kg,分為3次服用[6]。同時也可聯合使用克林霉素,采取靜脈滴注措施,每8h給藥1次,進行3周治療[7]。若患者病情較為危急,可給予患者甲潑尼龍治療,靜脈滴注,必要時采取無創機械通氣治療[8]。
2.1 診斷 當前艾滋病患者中,合并侵襲性肺念珠菌感染的發病率較低。臨床主要診斷依據為肺組織病理學。但臨床在采取痰液培養念珠或經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后,無法對該類患者進行準確性的判斷,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臨床不會選擇采取抗真菌治療。
2.2 治療 現階段,臨床在對艾滋病合并侵襲性肺念珠菌感染患者治療時,主要依據播散性念珠菌或念珠菌菌血癥等治療方案作為基礎依據,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轉變后治療。一般情況下,臨床多選擇使用含脂制劑、兩性霉素B脂質體、棘白菌素、氟康唑等藥物實施治療。若患者臨床癥狀較為嚴重,則會選擇使用卡泊芬凈、兩性霉素B脂質體、伏立康唑藥物實施治療。在分析臨床資料后可知,患者免疫力降低后,其念珠菌感染之中非白色念珠菌在不斷增多,其與抗真菌使用有一定關系[9]。而非白念珠菌則對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具有一定的耐藥性,所以在對侵襲性肺念珠菌感染患者進行鑒定時,應選擇合適的診斷措施,并依據其藥敏分析選擇科學的藥物進行治療。
3.1 診斷 艾滋病患者在合并肺馬內菲青霉后,首先出現的癥狀為淋巴結、高熱、肺部感染等癥狀,且絕大多數下患者會合并出現肺部或脾部增大,患者會出現顯著的消瘦情況,且貧血癥狀較為顯著。另外患者皮膚會出現中心壞死性臍樣凹陷丘疹,但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常與其他疾病相混淆[10]。在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后,會發現肺馬內菲青霉患者肺部表現為片狀實變影,部分患者存在胸腔積液、縱膈淋巴結或肺門增大等特征,部分患者還會表現出彌漫性粟粒狀影、肺部團塊等特征。由于患者在合并肺馬內菲青霉感染后,對其血管會有所侵犯,且在37℃下生長與繁殖,導致相比其他真菌感染,肺馬內菲青霉感染的死亡率、兇險程度會更高。在對肺馬內菲青霉病進行診斷時,金標準為真菌培養,因此臨床在選取確診標本為血液、骨髓、淋巴結等。
3.2 治療 在治療肺馬內菲青霉感染患者時,選擇采取兩性霉素B靜脈進行滴注治療,每日劑量為0.6mg/kg,連續治療2周后,使用伊曲康唑治療患者,每日使用劑量為400mg/d,連續進行10周治療。該方式是臨床治療肺馬內菲青霉感染的標準措施。患者若為輕度情況,可按照使用伊曲康唑進行單獨藥物治療。但臨床中患者癥狀較為嚴重,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采取兩性霉素B治療。在對肺馬內菲青霉感染患者進行初始抗真菌治療后,復發率較高(50%)。在采取初始抗真菌治療后,多會選擇將伊曲康唑作為維持預防治療,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從而降低復發率。
作為臨床典型的免疫功能性缺陷疾病,艾滋病患者常會合并出現真菌感染,感染率較高。但該類感染并無典型癥狀,因此臨床診治難度較高,且用藥治療較為復雜,治療時間較長。在采取抗真菌治療時,并不需對患者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進行記錄,且可以避免和HAART藥物之間產生相互作用,降低患者比并發癥發生率?,F階段臨床在對艾滋病患者進行預防深部真菌感染時,多選擇使用新型高效抗菌藥物,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率,保障治療效果的順利,提高治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