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
(濱州市人民醫院,山東 濱州,256610)
肝硬化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慢性、再生性肝病,導致肝臟發生損傷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種也可以使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肝臟進行性、纖維性持續發展。肝硬化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其中有一種是大部分肝臟組織損害的結節性肝硬化,其纖維組織包繞再生結節[1]。若在肝臟病變的早期不予以有效治療,任由疾病持續惡性發展,最終將發展為肝癌。早發現,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能夠防止更加嚴重的病變出現。核磁共振是臨床中常用的輔助診斷的檢查方法,其在肝臟檢查的應用在近幾年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對于肝臟內腫瘤性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2]。本文為進一步研究核磁共振在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特進行如下研究內容: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間收治的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4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并回顧性分析本組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在35—73歲不等,平均年齡為(64.98±8.67)歲。本組患者最終均通過手術切除取病理組織學檢查最終準確為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病灶為46個。所有患者均表示在原參與本次研究,并承諾絕對配合一切診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通過核磁共振檢查,具體操作方法:采用GE Signa 1.5T超高場強磁共振成像儀、體部相控陣線圈。均進行橫軸位T1WI以及正方向位T1WI和脂肪抑制T2WI平掃,并采用三維成像技術對所得的動態圖像實施處理。根據核磁共振儀器指標,T1WI通過FSPGR對序列予以測定,TE:2.1—2.4ms,TR:150—200ms;T2WI則通過FRFSE-XL予以序列測定,TE:84.8—92.9ms,TR:6200—7055ms。掃描層厚:8mm,掃描間距:2mm,掃描視野:40×30cm—40×38cm,掃描矩陣:228×165—228×253。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則采用M3D/PSPGR進行測定,掃描參數設定為:掃描層厚:4.7mm,掃描間距:2.4mm,TE:1.6ms,TR:3.9ms,掃描視野:40×38cm。采用核磁共振專業對比劑為高壓注射器進行推注,對不急選擇扎噴酸葡甲胺注射液,劑量:0.1mmol·kg-1,流速設定為2mL/s。注入藥物后在不同時間段掃描門靜脈期、動脈期、延時期以及平衡期,并獲取圖像。
2.1 肝硬化再生結節核磁共振成像表現 研究發現,在核磁共振掃描下,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的肝臟體積正常或者縮小,其外形不規則,通常為駝峰狀或波浪狀改變,還可類似于腫瘤,并且肝左右葉比例失衡,一般可見尾葉和左葉外側段出現代償性增大,右葉萎縮,大多數患者右前葉較后葉更加明顯,肝內主要表現為小結節,或大小結節混合表現,小結節主要表現為直徑在3mm的細小粟粒狀,大結節直徑在3mm。T1WI呈稍高或等于正常肝臟組織信號,T2WI表現肝內彌漫大小不等的低信號結節,周圍可見相對正常的肝臟內組織及纖維間隔。增強掃描顯示再生結節門靜脈期、延遲期與強化肝實質比較,為低信號結節,未見假包膜,動脈期未見強化。
2.2 肝硬化合并肝細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現 在本組患者中合并肝細胞癌的患者有11例,其中有2例巨塊型,4例多發結節型,表現為彌漫分布,腫塊大小不等,多呈類圓形、不規則形,直徑最大在5—10cm,小肝癌患者5例,腫塊直徑在3cm,T1WI呈稍高、稍低或者等信號,T2WI表現較高信號,1例合并門脈癌栓。增強掃描有12例患者動脈期出現明顯強化,門靜脈、延遲期強化減弱,且信號較周圍肝臟組織低,其中有2例患者動脈期未見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延遲期呈低信號,且不均勻。11例肝細胞癌患者DWI序列表現高信號,并且在彌散系數ADC圖像中呈低信號變化,上述11例肝細胞癌患者中有3例經過治療后,復查現實部分癌結節信號降低,并且部分結節體積縮小。
肝癌是目前臨床所見的威脅人類健康較為嚴重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患者高達20萬余人。且臨床發現肝癌的發生與肝硬化關系密切,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肝損傷疾病,導致其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若早期不予以有效治療,待發展為肝癌則增加治療難度,且嚴重威脅患者生命[3]。大量臨床研究者表示,肝硬化直接關系肝癌的發生和發展,早期檢查并予以科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預后,且至關重要。肝硬化再生結節以及小肝癌均是肝硬化進展期的相關疾病,有研究表明,肝癌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而肝硬化結節再生有可能是該過程的第一步,肝硬化再生結節逐漸發展為不典型增生,持續加重最終發展成肝癌的可能性極大。所以早期判斷肝硬化再生結節和小肝癌對于制定患者的臨床治療計劃尤為重要[4]。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也隨之進步,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將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病灶直徑在3cm以下或者兩病灶直徑小于3cm的肝癌的確診率逐漸提高,并為肝硬化再生結節以及小肝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參考[5]。
本次研究顯示:肝硬化良性再生結節的主要特征為T1WI上表現為稍高信號或等信號,常規掃描T2WI以及脂肪抑制T2WI上均呈等信號。而T1WI上肝癌結節則多表現為低信號,T2WI上表現為高信號,其與低信號再生結節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此外,還發現DWI序列中對于肝硬化再生結節良性者和肝癌結節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DEI上肝癌結節表現為高信號,且ADC呈低信號變化,然而良性結節在DWI上表現為信號未增高,并且DWI上對于肝癌結節的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價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次研究中的11例肝癌結節患者在本院經過治療后3例好轉,其復查時發現肝癌結節喜好減弱,并且結節體積變小,部分患者結節信號呈等信號變化[6]。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DWI序列是肝硬化再生結節良性和惡性鑒別診斷的關鍵,同時也是肝癌結節臨床治療療效評價必不可少的成像序列。在隨訪觀察期間還發現有激勵患者的動脈血供不豐富的結節,或者T1WI表現高信號,T2WI未見高信號的患者大多數表現為良性結節[7]。常規掃描以及脂肪抑制T2WI表現高信號的結節則大多數為惡性結節,所以原本為低信號的結節復查T2WI或者復查DWI時表現高信號或者低信號的結節通常情況下會出現高信號影,也就是掃描結果可見結中結,其高度提示結節惡變。從肝硬化再生結節內的血供與核磁共振信號強度之間的關系發現,若結節內血供增加、門靜脈血供減少,且T2WI或DWI序列掃描信號增強,則可提示T2WI或者DWI序列強度的增加可以作為肝硬化再生結節癌變的重要危險信號[8]。
再生結節的供血來源主要是門靜脈,而門靜脈期、延遲期與強化肝實質比較下表現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結節,并且低信號結節周圍還可見強化不規則纖維組織區域,并且該現象在延遲掃描期更為顯著[9]。本次研究選取的46例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強化結果與臨床中大多數研究結果相一致。本次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的肝臟體積正常或者縮小,不規則,駝峰狀或波浪狀,肝左右葉不等,還可見尾葉和左葉外側段出現代償性增大,右葉萎縮,大多數患者右前葉較后葉更加明顯,肝內主要表現為小結節,或大小結節混合表現,小結節直徑在3mm,大結節直徑在3mm。T1WI呈稍高或等于正常肝臟組織信號,T2WI表現肝內彌漫大小不等的低信號結節,周圍可見相對正常的肝臟內組織及纖維間隔。增強掃描顯示再生結節門靜脈期、延遲期與強化肝實質比較,為低信號結節,未見假包膜,動脈期未見強化。增強掃描有12例患者動脈期出現明顯強化,門靜脈、延遲期強化減弱,且信號較周圍肝臟組織低,其中有2例患者動脈期未見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延遲期呈低信號,且不均勻。11例肝細胞癌患者DWI序列表現高信號,并且在彌散系數ADC圖像中呈低信號變化,與大多數研究相符。
針對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的早期診斷,臨床可采用CT、MRI以及超聲的影像學檢查輔助診斷。CT檢查到多數肝表面顯示不規則隆起或凹凸不平,但肝實質邊緣呈波浪狀改變,且程度不等,并且某些細微的波浪狀改變需要更改層厚或者中心調整窗寬、窗位才能進一步觀察,加之肝硬化再生結節多維極小結節,因此大多數患者CT表現一般為不常見的波浪狀改變,其對于影像學醫生以及臨床醫生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并且需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10]。此外,CT平掃除了可以觀察肝硬化再生結節導致的肝臟表面波浪狀改變等間接表現以外,并不能直接觀察肝硬化結節。有研究者通過比較CT掃描和核磁共振對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進行對比觀察發現,較CT掃描而言,核磁共振對于肝硬化再生結節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以及特異性更高,因此,臨床通常情況下更加愿意參考核磁共振掃描結果。
總之,肝硬化再生結節應早期診斷,盡早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是提高患者臨床預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