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華
(廣西南寧邕寧區蒲廟鎮衛生院,廣西 南寧,530299)
隨著人口結構改變,老年人口比重增多,以腦卒中為首的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激增,成為危害人們機體健康的首要病理類型之一,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1]。腦卒中主要表現為腦循環障礙、彌漫性腦功能損傷病機誘導的綜合征,主要分為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腦卒中兩種,具有患病率高、病情進展快、合并癥多、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異性表現,為當今臨床常見致死三大疾病之一[2-3]。腦卒中因病灶為顱腦,顱腦內含有豐富神經及血管,受梗死灶、占位性病變等因素影響,發病后伴有明顯側身偏癱、失語等著癥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為降低腦卒中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需開展康復護理對策,以改善患者肢體功能[4]。經國內外研究數據顯示[5],康復護理開展時機與患者肢體功能轉歸質量具有直接關聯,臨床提出早期康復護理理念,現研究針對腦卒中偏袒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進展開展如下綜述。
康復醫學針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為逆轉損傷功能,重視搶救時機,特提出早期康復理念;經楊金華,孫轉妮,楊香麗等學者[6]文獻研究顯示,康復作為腦卒中預后轉歸重要舉措,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神經損傷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經由不同時機康復護理療效的比對顯示,早期康復護理的開展(發病后2-7天),可顯著改善受損神經,促使肢體功能康復,縮短患者康復進程;因該時期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經由溶栓、止血等對癥干預后,患者意識恢復,康復意愿強烈,可通過早期康復模式,促使功能轉歸[7]。
腦卒中發病較為急促,病情進展快,患者可自覺肢體功能受限,影響其正常生活,受患者健康認知的影響,初始發病后極易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導致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波動,為腦卒中疾病高風險因素,互為惡性循環,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于呼喚溝通期間加強情志管理,依據患者內心郁結情況予以針對性解答,考慮部分患者伴有語言障礙,臨床溝通難度較大,可通過手勢、文字等方式,確保正常溝通;予以患者肢體或言語上的鼓勵,告知患者失語發生機制及可逆性,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幫助患者改善因疾病認知障礙導致的盲目恐懼、焦慮等情緒[8-9]。指導患者坐式太極運動,于運動期間指導患者調節呼吸,起到調節心理狀況的作用,經王晨、楊堅、王人衛等學者[10]文獻研究顯示,太極運動利于協調自主神經,康復效果顯著。
3.1 肢體擺放 腦卒中偏癱患者因側身感覺、功能障礙,長期臥床時極易導致關節退行性病變、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壓力性創傷等合并癥發生,需予以患者患者體位指導,良好肢體擺放可起到抗痙攣、保護肩關節的作用效果,提高患者機體舒適度[11-12];神經內科姚靜珠,劉玲學者[13]于腦卒中護理觀察中發現,若絕對臥床3周以上,易出現關節周圍組織繼發關節攣縮變形,固建議于腦卒中偏癱康復開展時機為發病3周內,可有效起到抗痙攣,降低合并癥的療效;(1)仰臥位:于仰臥位時,將患者上肢外旋外展,于患者肩關節下方墊上軟枕,可起到抵抗支撐的作用效果;將患者肩關節適當上抬,將患者肘關節伸展開,手指自然屈曲,手心向上;針對伴有手指攣縮患者,可于手心內放置紗布等物品;于患者小腿、大腿之間放置軟枕,起到抵抗髖關節外旋外展作用;于患者足底與床尾處放置硬墊,避免踝關節趾屈。(2)側臥位:患側臥位:采用健側在上、患側在下的側臥位,將患者上肢前伸,將健側肘關節伸直,做支撐狀;下肢髖關節微微后伸,將踝關節呈中立位,膝關節微微屈膝,健側自然放置于患側下,于健側腿下放置軟墊進行支撐,可適當拉伸患側肢體,緩解肢體痙攣情況發生,可輔助彈力繃帶,緩解患側腫脹情況,多用于早期康復[14];健側臥位:采用健側在下、患側在上的側臥位,要求軀干呈垂直狀,將患者肩胛部位前伸,肘腕關節伸直,于上肢處放置軟枕,屈髖屈膝,小腿呈中立位;(3)坐位:于床上坐位時,將髖關節盡量保持90°,借助軟枕置于背部,上肢外展置于兩側,多建議于病情穩定3周后采用坐位[15];輪椅坐位或端坐位,于輪椅背靠部位放置一塊硬木板,促使患者上肢軀體保持直立狀,將患者臀部盡量靠于輪椅后方,以確保其雙下肢自然垂直于輪椅腳踏上,將膝關節呈現90°擺放,將患者雙上肢伸展置于輪椅兩側或前方桌面,將患者前臂旋前,伸展手指,做支撐狀。
3.2 肢體運動 采用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結合的方式,于患者臥床期間予以患者肢體按摩,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痙攣情況[16];對患者關節進行被動運動,進行外展內旋、外伸內收、旋前旋后等運動,每次20-30min,每日2次;于床上指導患者開展上下肢鍛煉,翻身練習及抓取練習;(2)施術者將患者雙手交叉,開展Bobath握手訓練,健側帶著患側進行上下、左右聯系[17];將患者下肢屈曲,囑患者用力將肢體放下,每次重復10次;指導患者由仰臥位自主進行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更換;將患者健側搭于患側上,囑患者提高腰部,保持3-10s,換另一側相同[18];循序漸進指導患者自主坐位。
3.3 功能鍛煉 日常功能鍛煉主要包括進餐、洗手、洗臉、穿衣、如廁、轉移等,依據患者肢體功能評分,功能鍛煉每日開展3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于功能鍛煉開展期間,給予患者肢體或語言上的鼓勵,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并于康復鍛煉期間評估患者機體疼痛感受,鼓勵患者克服,若疼痛不耐受,需停止運動,避免強烈運動導致患軟組織或骨性損傷;指導患者如何借助康復儀器進行鍛煉,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3.4 作業聯系 于常規自理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行,指導患者進行精細化練習,例如夾黃豆、搭積木、捏橡皮泥等,借助輔助工具,加強對細小關節的鍛煉,提高患者軀體功能,加強機體協調能力,進而改善患者社會功能,可輔助顱磁刺激儀器,改善患者機體平衡、協調能力,促使患者早期融入社會[19-20]。
腦卒中偏癱致殘率高,患者對康復護理需求量較大,為改善預后肢體功能,需早期予以患者開展康復護理干預,重視生理、心理多維度康復需求,強化健康教育,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幫助患者科學認知疾病,糾正內心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樹立治療信心,提高患者康復依從性;加強肢體管理,予以肢體擺放,緩解肌肉痙攣情況,避免廢用綜合征;聯合開展康復鍛煉,改善機體耐受度,緩解神經損傷程度,加強患者肢體協調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家庭及社會負擔,確保最佳預后效果。